說起毛澤東雕像,經歷過“文革”的老同志都記憶猶新,有些甚至是參與建造者,而後輩們則很少能說上幾句,甚至不感興趣。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上許多曾經很火的事物被人們淡忘,停留在那些參與者、經歷者的回憶裡,卻無法被抹去。其實,毛澤東雕像從未從我們的世界裡徹底消失,其中的很多還靜靜地站在那裡,見證著歲月的流轉,社會的變遷。目前,我國存有180多尊1980年以前建造的戶外大型毛澤東全身立像(本文提及的毛澤東雕像均是此類雕像),但這些雕像的不少具體資訊卻不廣為人知,在流傳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謬誤。本文試圖對當年的毛澤東雕像做一些介紹和考證。
一、最早的毛澤東雕像
提起毛澤東雕像,人們往往會想到“文革”時期,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毛澤東雕像都建於“文革”時期。其實,早在1952、1954年我國就立有毛澤東雕像。而且,一些藝術家在建國初期為毛澤東所立的塑像,是出自人們發自內心的對國家領導人的敬仰與愛戴,這與“文革”時期有很大不同。
圖注:烏魯木齊雅瑪裡克山上的毛澤東雕像
實際上,我國最早的毛澤東雕像現位於新疆烏魯木齊雅瑪裡克山上,而不是人們印象當中的清華大學那尊。該雕像為混凝土材質,高3.5米,原位於新疆十月拖拉機廠(在烏魯木齊),2006年8月遷至雅瑪裡克山上。這尊雕像建造背後可是有一段歷史故事。
據成文軍《圖說毛澤東雕像》記載,當時新疆十月拖拉機廠為蘇聯援建,原名“十月汽車修配廠”。其中“十月”即為紀念中蘇兩國友誼,取俄國“十月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在十月之意。十月拖拉機廠設計者為蘇聯專家,設計中不僅有工廠建設規劃,還有詳細完善的生活區配套設施規劃,其中就包括在三列主廠房之間的綠地上建立兩尊工人雕像的細節。但中方領導人王震提出與其建兩尊工人雕像,不如建毛澤東和斯大林雕像,以示兩國友誼。雕像自1952年6月開始建造,1952年10月1日落成,前後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
就這樣,我國第一尊毛澤東雕像在王震等人的撮合與努力下,在中蘇友誼的見證下誕生了。正如成文軍先生所提出的,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祖國的邊疆地區較早地建起了毛澤東雕像。
二、“文革”期間最早的毛澤東雕像
“文革”期間,人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在林彪、江青等人的鼓吹下達到頂峰,當年近乎瘋狂的毛澤東雕像塑造運動即是當時個人崇拜的典型事例。如今,散落在高校、工廠、廣場、軍部等地當時所建的毛澤東雕像是這一運動最好的證明。目前公認的“文革”期間第一尊毛澤東雕像是由清華大學於1967年建造的,但其具體建造時間在網路上卻存在不同的說法。
圖注:落成時的清華大學毛澤東雕像
說法一,清華大學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67年9月15日,這個建造工程還被稱為“九一五工程”。
說法二,清華大學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67年5月4日。
實際上,第一種說法非常容易被推翻,也不符合一系列歷史事實。第一,1967年5月6日,《人民日報》曾對清華大學建成毛澤東雕像一事進行了報道,題目為《陽光普照清華園——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巨型塑像在清華大學落成》,其中明確說明該雕像的落成時間為當年5月4日。第二,毛澤東於1967年7月5日對全國颳起的造像之風進行過批評與制止:“此類事件勞民傷財,無益有害……加以制止。”第三,中共中央於1967年7月13日發文指出,塑造毛澤東雕像是嚴肅的政治問題,不能隨便建造;並於當年9月13日再次發出《中共中央關於認真貫徹執行中央“七一三”指示的通知》。第四,現存的北京國防大學二號院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67年6月11日,國家林業局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67年7月1日,上海同濟大學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67年7月1日,上海機床廠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67年7月8日;這幾尊毛澤東雕像的建成時間都是有確切證據的,且都早於1967年9月15日。
而網路上該雕像建成於1967年9月15日乃至“九一五工程”的說法,讓人甚感疑惑。經本人多方查詢,這種說法出自《纖雲流月去無聲》(河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裡的一篇文章《毛主席塑像》:
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是在清華大學紅衛兵造反派要求下由當權的“革委會”在清華大學建造的。1966年6月24日,清華紅衛兵以“破四舊”為由拆除了被他們稱為“封資修”象徵的建築物——二校門。1967年5月31日,在拆除後的空地上開始建造毛主席的大型塑像,並稱為“九一五工程”。1967年9月15日,毛主席塑像落成。塑像為毛澤東穿軍大衣揮手的全身像,包括底座總高度為8米。
該文有幾處失誤:第一,誤認為毛澤東塑像是“文革”時期才有;第二,認為清華大學的毛澤東雕像是我國第一尊毛澤東雕像,其實該雕像是“文革”期間的第一尊;第三,該雕像的高度普遍認為是8.1米,當年《人民日報》也是這樣報道的,而不是該文所說的8米;第四,普遍認為清華大學二號門被拆於1966年8月24日,而不是該文中的6月24日;第五,該文說該雕像開始建造於1967年5月31日,落成於當年9月15日,這與《人民日報》1967年5月6日報道的建成時間相悖。因此,清華大學毛澤東雕像的建成時間不是1967年9月15日,而是1967年5月4日。
三、高校裡最早的毛澤東雕像
“文革”期間,在清華大學建造毛澤東雕像的影響下,我國高校曾掀起一股建造毛澤東雕像的熱潮。經統計,現存的當年高校所建的毛澤東雕像共計36尊,佔1980年以前戶外大型毛澤東全身立像總量的20%左右。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其他地區呈點狀分佈,具體分佈如下: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原北京石油學院)、北京郵電大學、國防大學二號院(原解放軍政治學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上海水產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原上海教育學院)、西南大學、安徽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大學城市建築規劃學院(原重慶建築學院)、貴州理工學院、貴州師範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河南師範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西大學、西光集團朝陽光電科技公司(原解放軍西安裝甲兵工程學院)、四川大學、軍事交通學院、浙江大學。
但哪所高校裡的毛澤東雕像建得最早呢?重慶西南大學毛澤東雕像背後基座上的一段文字告訴了我們答案:
西南大學之毛澤東塑像,於1953年初設計,1954年底落成,整體材質為漢白玉,人像高3米,底座高4.79米,主創人員為我校美術專業教師錢泰奇等,是全國高校最早建成的毛澤東塑像之一。
這段文字不到一百字,但對雕像的設計和建成時間、材質、高度、主創人員等都有介紹,為人們瞭解這尊雕像的細節、追蹤其歷史提供了線索。這在全國毛澤東雕像裡都是少有的,頗顯珍貴。
從建造時間上看,當年高校所建的36尊毛澤東雕像,大多建成於1967至1969年;亦有建於1970年的,但屬個別現象,如北京體育大學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70年6月。而西南大學這尊毛澤東雕像卻建成於1954年。正如《西南大學校報》2010年6月10日第4版所述,如果加以“‘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限制性詞語,“清華大學的毛澤東塑像為全國第一座”之說沒有什麼不當。但撇開這一時間限制,則另有他說。現在可以肯定地說,西南大學的毛澤東雕像是我國高校裡最早的毛澤東雕像。此外,西南大學的毛澤東雕像材質為漢白玉,在同類雕像中亦算稀有,也是我國第一尊漢白玉材質的毛澤東雕像。
圖注:西南大學的毛澤東雕像
今天,現存於各個高校的毛澤東雕像已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總能看到不少學子、遊人在雕像旁邊看書、聚集或合影留念。
四、最早採用“三數模式”的毛澤東雕像
清華大學建成的毛澤東雕像除造型外,不管是材質、高度還是建成日期均無多大象徵意義。“文革”期間中央對全國造像運動雖有干預,如“七一三”指示要求對質量低劣的雕像加以制止和拆除,但並無具體檔案對毛澤東雕像的基本特徵加以說明。緊跟在清華大學之後的很多毛澤東雕像在建造上開始玩起數字遊戲。
如落成時間,多選在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12月26日,分別象徵著建黨紀念日、建軍節、國慶節、毛澤東生日。有些則選擇在特殊的紀念日,如上海機床廠的毛澤東雕像建成於1967年7月8日,即為毛澤東視察該廠十週年紀念日。當然也有無法在特定時期建成而不得不推遲的,如當時韶山火車站對面的毛澤東雕像,因毛澤東“禁止為領導人祝壽”而不得不推遲到12月28日才舉行落成典禮。
而雕像的高度,多采用“三數模式”。上海部分高校聽說清華大學建成毛澤東雕像之後,也立馬行動。其中同濟大學於1967年7月1日落成的毛澤東雕像總高10.1米,基座高3米,人像高7.1米。其中10.1米象徵10月1日國慶節,7.1米象徵7月1日建黨紀念日,而落成時間也選擇在7月1日,可謂用心良苦。同濟大學的毛澤東雕像雖最早運用了數字的象徵意義,但它的模式並沒有在全國流行開來,而復旦大學發明的“三數模式”則被廣泛運用。所謂“三數模式”,是指雕像的基座高5.16米,像高7.1米,加起來剛好是12.26米。其中5.16米象徵著“五一六通知”,即“文革”的綱領性檔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7.1米象徵著建黨紀念日,12.26米象徵著毛澤東的生日12月26日。現存的1980年以前建造的180多尊大型戶外毛澤東全身立像,完全採用“三數模式”的不在少數,部分採用“三數模式”的亦不少,如貴州貴陽現存的4尊毛澤東雕像高度均為12.26米。可見其影響之大,使用範圍之廣。
圖注:復旦大學的毛澤東雕像
此外,有關毛澤東雕像的材質、造型、朝向等亦有較多可以研究的地方。
材質上,有混凝土、石膏、漢白玉、鋁、鐵、銅、不鏽鋼、玻璃鋼等,以混凝土為主。因為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水泥是相對容易找到的材料,混凝土塑像塑造又相對較快。金屬塑像則相對較少,因為金屬不利於室外儲存,如銅、鐵會生鏽,而在當時的條件下,毛澤東的雕像怎麼能生鏽呢?漢白玉、玻璃鋼則屬於稀有材質。漢白玉受產地影響,不方便運輸和開採,而且用它雕塑在時間上也往往趕不及。玻璃鋼則屬於技術型材質,單位如果沒有技術、財力支撐,想用也用不成。
造型上,雕像的服裝有戴帽子與不戴帽子之分,有的穿軍大衣、風衣,有的穿中山裝。雕像的雙手,有揮右手,左手自然下垂或拿帽子或背後的;也有雙手背後的;還有拿書與不拿書之分。雕像的表情,有嚴肅、微笑、平和、莊重等等。儘管雕像有很多在造型上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一些雕像甚至用同一模版,如現存的毛澤東雕像有幾尊被認為是“清華版”的,但在細節上還是有所差異,這也是當時的建造者所追求的,畢竟沒有哪個單位願意當抄襲者。
朝向上,由於毛澤東雕像多建在學校、工廠、軍部、廣場等地,而很多建築的方位朝向是早已確定、無法更改的事。這就導致現存的毛澤東雕像有坐南朝北的,也有坐北朝南的,有坐東朝西的,也有坐西朝東的,當時又以朝南、朝東為好。有個別單位的毛澤東雕像在建造之初即因朝向問題而改變方案。如四川省展覽館前的毛澤東雕像,最初的方案是建成後的毛澤東雕像坐東朝西,卻被認為方位上存在錯誤。因為西方當時指帝國主義,而毛澤東雕像怎麼能朝向帝國主義呢?
總之,毛澤東雕像的建造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和時代意義。從建國初期民間自發的建造,“文革”前期的泛濫,到1980年代的大拆除,再到如今的有所復興,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人們對毛澤東和毛澤東雕像的不同認識。
來源:文史天地 作者:李鵬飛(作者系貴州師範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