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遊
我們不神話個人英雄主義,但也崇仰許多傳奇英雄人物。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四川江津人民醫院的附近,經常能夠看到一位頭髮半白、身材清瘦的“抬棺人”。在那個年代,機械化並不算普及,運送屍體的方式常常要採取人工方式搬運,然後將屍體抬進一個木匣子裡面,最後運送到火葬場火化。對於這樣的工作,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容易被人“另眼相看”,對這位老者有人惡語相加:“抬死人的一個老頭,做這樣工作,肯定不是什麼好出身!”
對於這樣的事情,“抬棺人”早已習以為常,常常苦笑一嘆,又埋頭繼續自己的工作。
人們不知道,就是這位“抬棺人”,曾經以一人之力,僅靠著一杆槍、三顆手雷,和戰友們一道,擋住了美軍一個坦克師整整八個小時的時間,他也是和邱少雲、黃繼光等戰鬥英雄同時代的著名英模。這位一級戰鬥英雄的名字叫譚秉雲,他的事蹟比電影還要精彩。
譚秉雲出生於四川江津(今屬重慶),與許多英雄一樣,他出生於窮苦人家,從小家裡人就為吃喝而發愁。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譚秉雲在長大一些後就開始放羊、打長工,再稍長一些就到碼頭做苦力。即使是這樣,在那個年代也僅僅只能保證餓不死,想要吃飽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恰恰因為童年的經歷,造就了譚秉雲堅毅勇敢的性格。
1949年1月,譚秉雲開始了自己的革命之旅,1950年11月赴朝參戰。在抗美援朝戰場,譚秉雲奮勇殺敵,立下了赫赫戰功。
1951年4月,不可一世的美軍統帥麥克阿瑟,被彭總接連幾次戰役打回了美國老家,換上了狡猾的李奇微,相較於麥克阿瑟的目空一切,李奇微更善於觀察對手的弱點,然後集中一點進行擊破。果不其然,李奇微發現了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存在軟肋。當時由於志願軍的戰線拉長,本就缺乏機械化的後勤保障供給,志願軍每個士兵必須攜帶七天干糧,這也導致了志願軍無論在七天內戰況如何,都必須後退進行補給。
李奇微發現這一弱點,當即制定了“磁性戰術”,率領著聯軍邊打邊退,引誘志願軍深入設下的埋伏圈,想對志願軍“包餃子”。而這樣的伎倆怎逃得過志願軍的眼睛?1951年5月24日,李奇微率領聯軍企圖剿滅志願軍,當時戰局十分危急,志願軍大部隊第一時間快速撤離,後續阻擊敵人的任務交給了譚秉雲所在的27軍。班長譚秉雲與毛和等幾名戰士被安排到390高地進行阻擊。正是在這裡,譚秉雲傳奇了戰爭傳奇。
5月24日入夜時分,譚秉雲帶領幾名戰士提前到達390高地勘探,最後經過精心策劃,他們在390高地下面提前挖了幾個散兵坑,而此處是適合伏擊的絕佳位置。一邊是河溝,一邊是陡峭的山岩,兩者之間是一條僅容一輛坦克通行的狹窄小道。依靠這一地形,只要將美軍的第一輛坦克打掉,那麼整個坦克群就會成為一步也動不了的“鐵王八”。
在美軍到來之前,譚秉雲與幾名戰士將390高地的戰鬥工事修築好。譚秉雲讓戰士在山腰中事先挖好的戰壕中進行火力掩護,自己貓在山腳下的工事中,利用樹枝和樹葉將全身徹底遮蓋,等著美軍坦克群到來。
譚秉雲的眼睛死死盯著遠處的公路,黑夜中,一道道光柱從遠處漸漸靠近,耳邊響起機械轟鳴聲也漸漸提高,一輛輛坦克正有序前進。譚秉雲手中緊緊握著反坦克手雷,雖然之前早已演練過多次,但畢竟這是第一次近距離阻擊美軍坦克,心裡難免有些緊張。敵軍的坦克越來越近,譚秉雲左手食指拉著拉環,右手緊緊握著反坦克手雷握柄。待坦克近在眼前時,他突然站起將手中的手雷扔向坦克,只見深夜裡亮起一道白光,山谷中傳來一聲巨響,然而第一顆手雷並沒有對坦克造成毀滅性傷害,坦克響起了機槍聲,吐著火舌向四處瘋狂掃射。
譚秉雲見第一輛坦克沒有停止前進,僅僅炸燬了坦克的車燈,又拿出一顆手雷,快跑靠近坦克扔去。這一次,直接扔到了坦克後側的發動機和油箱附近,終於對坦克造成了重大破壞。但由於距離炸點過近,爆炸產生的彈片同時對譚秉雲的頭部造成傷害,他整個面部流滿鮮血。他來不及處理身上的傷口,僅用袖子將臉部的鮮血擦去,隨後又掏出身上最後一顆手雷扔向第二輛坦克。因為有了前兩次的經驗,這一次直接炸壞了坦克的發動機,兩輛被炸燬的坦克直接將狹窄小路堵得死死的。
由於已在深夜,周邊又有志願軍戰士掩護射擊,一時之間美軍也不知道周邊究竟隱藏著多少人,只能呆在坦克中,靠著機槍四處掃射,一輛接著一輛緩緩後退。由於前方的道路被炸燬的坦克堵住,周邊又被志願軍的火力所籠罩,派兵前來清除炸燬的坦克也只是來送死罷了。就這樣,譚秉雲靠著一個人、一杆槍、三顆手雷,將美騎二師拒在山谷之外。待到天亮時分,美騎二師才將被炸燬的坦克徹底清除,但是此時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個小時,我軍的主力部隊早已衝出包圍圈。
在之後的表彰大會上,27軍軍長彭德清對譚秉雲讚歎不已,稱其為“當代張翼德”,憑一己之力橫刀立馬,阻擋美軍整整一個師。他和政委一道,與譚秉雲合影。
1951年9月24日,譚秉雲榮立特等功,同時獲一級戰鬥英雄和一級反坦克英雄稱號。
同年10月1日,譚秉雲參加國慶觀禮。10月3日,譚秉雲又參加了毛、周、朱還有5位元帥招待戰鬥英雄的宴會。對譚秉雲的傳奇事蹟,首長們早已知曉,5位元帥都向譚秉雲敬酒,稱讚他的光榮戰績。
1952年夏天,朝方又授予譚秉雲“一級戰士榮譽勳章”。1953年,譚秉雲轉業回鄉,在江津老家當過公安局的副股長、民政局科長、副局長,還曾在政協工作。在民政工作期間,為了落實火葬改革,他以身作則。火葬場的職工不敢接觸屍體,他帶頭拉板車去醫院拉屍體,搬到爐裡火化,給職工做示範。
1983年,一身傷病的譚秉雲退休。2001年,這位傳奇英雄離世。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