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起,美軍在發起夏秋攻勢的同時,也對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發起大規模“絞殺戰”,目的則是斷絕中國軍隊的補給,在空前規模的轟炸後,美國人驚訝地發現:
“北朝鮮仍一直有火車在行駛!”
美國空軍發言人曾公開聲稱:
“坦率地說,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頑強的鐵路修築者!”就連狂妄的範弗裡特,也把中國軍隊捍衛運輸線的壯舉,稱為“驚人的奇蹟”。
來自敵人的評價更為真實和客觀,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聯合國軍共出動戰機104萬架次,投下各種炸彈69萬多噸,我方運輸部隊要在1000公里的運輸線上,保證前線的糧食和彈藥,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儘管條件如此惡劣,我軍仍頑強地保障了運輸線路的暢通,並將一車車、一列列物資運輸到前線將士手中,志願軍戰士常吃的雪水拌炒麵,也逐步變成了豆漿油條。
困難重重,炒麵就雪,缺吃少穿
古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論多大的英雄,一旦沒了飯吃,其戰鬥力都會大幅減弱,所以說,戰爭除了真刀真槍的廝殺,還有後勤這條重要的戰線。
在入朝初期,我們對現代化戰爭缺乏經驗,沿用了“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的策略,而事實上,朝鮮地域狹窄,不同於國內,國內有無數百姓幫助中國軍隊,而在朝鮮,我們的一切後勤工作都要自己解決,糧食和彈藥都要從國內運來。
1950年,中國剛剛建國一年,百廢待興,在百年的戰亂後,卻要再度和世界最強的美國開戰。天空是美國人的,海洋是美國人的,而我們最早入朝的運輸車輛僅有700輛,而其保障的是20多萬志願軍戰士的飲食和彈藥。
由於沒有防空力量,大量汽車被美軍炸燬,以至於在前5次戰役中,志願軍打得十分艱難。某種意義上說,戰爭的殘酷性不是在於美軍有多強,而是我軍缺乏後勤保障。
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是最為殘酷的一次較量,由於後勤系統的疲弱,和準備不足,第九兵團的志願軍戰士們常常沒有飯吃,缺少彈藥,沒有棉衣,甚至沒有鞋穿,而當時可是朝鮮50年來最冷的冬天,溫度低至零下45攝氏度。
我們最可愛的戰士們,僅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敵人苦戰,雖說我們取得了勝利,其傷亡也是慘重的,東線15萬志願軍戰士,凍傷凍死的就有三萬人,凍傷減員超過20%。
反觀美軍,穿著厚厚的防寒服,晚上有溫暖的睡袋,還有分量十足的C口糧,就算臥倒在地上射擊,他們還會鋪上一層墊子。
在砥平裡戰役中,敵人只有6000多人,為何我軍選擇後退?那是因為我軍缺乏重武器,我們需要靠步兵,去衝擊敵人用坦克、火炮構造的堅固工事,如果我們有足夠的火炮,踏平砥平裡只是分分鐘的事,因為砥平裡僅是個村莊,太小了。
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在我軍撤退之時,美軍發起大規模反攻,令志願軍十分被動,很多部隊被美軍穿插包圍,60軍的180師因此損失慘重。為何我軍在優勢狀態下選擇撤退,那是我們的糧食和彈藥沒有了,換言之,我們沒有進一步追擊敵人的能力,這還是因為後勤。
在前五次戰役中,志願軍戰士的主要口糧,就是炒麵,這種野戰食品是把麵粉炒熟,再裝入袋中,戰士們用水潑開,就可以直接食用。事實上,戰場上經常沒有熱水,反而到處都是積雪,所以戰士們只能吃一把炒麵,再就一口雪水,如此這般,堅持戰鬥。
炒麵的營養成分單一,缺乏維生素,由於戰士們長時間吃炒麵,甚至出現了夜盲症。然而,在很長時間內,炒麵的供給也是十分困難的,以第五次戰役為例,我軍日消耗550噸物資,而我們的供應能力僅能達到1/2。
美軍的絞殺戰
受制於窘迫的後勤系統,志願軍一次攻勢只能維持7天,超過7天,糧食彈藥耗盡,就不得不撤退。
除了我們後勤本身十分脆弱以外,另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如何面對美軍的轟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志願軍的物資都囤積在東北的安東、輯安等地,並非是我們物資不足,而是這些物資運不到前線。
供給幾十萬志願軍的物資是巨大,僅僅靠馬車和人力是根本無法保證的。彭德懷曾經回國彙報工作,路過安東,見到轉運站內成堆的豬肉腐爛變質,而離這裡不到一天車程的前線,志願軍戰士卻因凍餓大量減員。
轉運站的幹部說道:
“彭總啊,沒有法子呀!肉放在這送不出去,全爛了。昨天發車30輛車過江,剛過新義全都被炸了,只有三輛跑過封鎖線,到現在還沒有訊息,站裡連一部車都沒有了。”
這些問題的緣由,主要來自美軍戰機的轟炸。1951年,夏秋時分,北朝鮮爆發幾十年未遇的大洪水,志願軍大量物資被洪水沖走,與此同時,美軍也開始針對中國軍隊補給線發起大規模“絞殺戰”,也稱“阻隔戰”或“窒息戰”。
從1951年8月到1952年6月,美軍出動約80%的航空兵,晝夜不停地轟炸我軍後方道路、橋樑、鐵路等運輸線,對我軍的補給線造成嚴重威脅。
志願軍打造鋼鐵運輸線
雖然志願軍的戰士們常常缺吃少彈,但我們最不缺的就是智慧。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即便美軍佔據空中優勢,我軍也並非沒有辦法,在廣大志願軍指戰員的努力下,我們不僅抗住了美軍轟炸,還讓志願軍的物資保障水平越來越高,甚至讓志願軍戰士們吃上了豆漿油條。
面對敵人瘋狂的絞殺戰,中央決定,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並由洪學智將軍擔任司令員。從此,我軍真正的現代化後勤系統才逐步組建起來。
到1951年10月,志願軍後勤司令部的直屬部隊就超過22萬人,其中包括4個警衛團,13個汽車團,27個輜重團,3個公路工程大隊、39個兵站醫院、3個通訊營、8個運輸營,以及公安18師、步兵149師、6個工兵團和11個高炮營。
後勤保障部隊不同於戰鬥部隊,其兵種更多,工作複雜多變,運輸需要保障,炸燬的公路、鐵路需要維修,傷員需要救治,而防空更是重中之重。
鐵路的運輸量更大,但也更容易被敵人轟炸,為了保障運輸,我軍動員大量人力保護鐵路,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出很多行車經驗和技巧。
美軍戰機轟炸個不停,所以我們的鐵路部隊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運輸最多的東西。比如“片面運輸法”,就是在一個區段內,列車只向一個方向行駛,不進行交匯行車,最大限度提高速度。
針對月圓時間敵機活動頻繁的現狀,為避免損失,我軍運輸人員,都儘可能在月圓之前完成運輸。夜間運輸比白天安全許多,這是因為美軍飛機在夜晚也是看不清目標的,可月圓之夜不同,所以我軍運輸部隊,要在22點前和2點後進行周密的運輸計劃,比如縮小目標,比如發現敵機後,及時指揮列車進入洞內躲避。
說起來簡單,事實上同樣困難重重,鐵路不同於公路,鐵路線相對固定,很容易被轟炸,而一旦被炸燬,我軍則要抓緊時間修復,在不停的毀壞和修復中,完成物資供給。除此之外,我軍也會經常採取鐵路、公路、水運配合運輸的辦法,如此這般,將運輸量大大提高,當然了,這都是被敵人逼出來的。
除了鐵路,主要的運輸渠道就是公路了,到1951年10月,我軍增加到了13個汽車團,其公路運輸能力也大大增強。
如果僅僅增加汽車數量是不夠的,美軍飛機太多了,而如果還按照之前的運輸辦法,大多數汽車都會被擊毀,為了應對美軍的轟炸,我軍建立了對空監視哨卡,兩萬名官兵在漫長的運輸線上,每隔1.5到2.5公里就設定一個哨所。
汽車在運輸途中,一旦聽到哨所的槍聲,則說明敵機臨空,汽車司機馬上關閉車燈,並躲入遍地都是的汽車掩蔽所。與此同時,公路被擴寬,並開闢了大量新公路。在後勤部隊的努力下,汽車每夜從行駛120公里,被逐步提升到200公里以上,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在哨所制度設立後,志願軍汽車損失率也大幅度下降,戰爭開啟第一年,每100輛車就會被炸燬40輛,到了第三年,降低到了0.5輛。這個辦法不僅讓彭德懷興奮不已,就連毛主席對也是大加讚揚。所謂的聯合國軍,不僅是和百萬志願軍作戰,他們面對的還包括全部中國百姓,在中國空前團結的情況下,侵略者只有失敗一條路可走。
保障鐵路、公路運輸另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我軍防空火力的增強,志願軍將70%的高炮部隊安排在鐵路沿線、兵站倉庫、重點橋樑,極大了保證了我軍運輸線的安全。
到了1951年底,志願軍戰士們吃得飽、穿得暖,士氣空前高漲,而美軍則在一次次失敗中愈發不振。
在開戰初期,志願軍的戰士們吃雪水拌炒麵,而糧彈也只能維持一個星期的攻勢,到了1953年3月,志願軍彈藥儲備達12.38萬餘噸,糧食儲備達24.8萬多噸,可供志願軍吃八個月。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我軍指戰員捨死忘生,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鉅的戰略任務,將聯合國軍打退了500多公里,並最終逼迫美軍在停戰協議上籤了字,在這其中,我軍的後勤部隊功不可沒。
從古至今,和平從來不是談出來的,也不是吹出來的,而是依靠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倘若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也或將不復存在。所以說,根本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那些先烈早已為我們負重前行。(文/九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