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南太平洋海域,正在執行任務的中國遠洋特混艦隊,被一群攪事的外國軍艦圍了起來,他們這是想幹什麼呢?
在中國擁有原子彈之前,我們曾經遭受過某些核大國的核訛詐,那是一段讓中國人民生活在核恐懼之中的辛酸而又無奈的歷史。
當我們頂住壓力,在1964年10月16日爆炸了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以後,中國也就具備了反擊核訛詐的基本手段。但原子彈只是表明我們具備了反擊對手的子彈,如何把原子彈發射出去,就需要一把威力足夠的槍,這把槍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槍,而是可以打到對手國土上的導彈,即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5號洲際導彈點火發射
當時的我們,沒有可以長時間滯空長距離遠征的遠端戰略轟炸機,更沒有洲際彈道導彈,投擲原子彈和氫彈,只能靠戰鬥機,而戰鬥機的航程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核武器遠端投送載具的要求。
擁有自己的洲際彈道導彈,建立屬於自己的戰略反擊力量,既是中國人民的夢想,更是我們必須完成的任務。
實際上,在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不久,即1965年3月,中國就開始了研製編號為東風-5號的洲際彈道導彈計劃。一年後,東風-5號的總體方案確定,屬於發射井基,二級、液體推進的洲際彈道導彈,很符合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研製能力。
經過以屠守鍔為總設計師的中國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東風-5導彈終於實現了從方案到圖紙,從圖紙到實體的躍進。完成任務的最後一步,也最關鍵的一步,即導彈試射,終於要進行了。
總指揮張愛萍將軍將發射時間定在了1980年,行動代號為“580”。
而此時的中國,在強大的實力和自信心面前,也不再藏著掖著,開始向全世界公告,我們要進行了洲際彈道導彈試射了。
1980年5月9日,中國宣佈將於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中部吉爾伯特群島以南的南緯7度0分、東經172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發射運載火箭。
該訊息一經發布,不但讓國人興奮,更是讓不少國家感到震驚,他們開始千方百計地蒐集關於中國即將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的資訊,更是派遣飛機軍艦,迅速開往計劃中的中國第一顆洲際彈道導彈在太平洋的彈著點附近,妄圖在第一時間撈起隨彈頭墜海的資料倉,擷取中國洲際彈道導彈的實驗資料。
而中國也組建了特混艦隊進行資料倉打撈工作。
負責執行測量回收任務的中國遠洋測量船隊
在萬眾翹首以待中,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了。
1980年5月18日上午10時,中國第一顆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號,以全射程的方式自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導彈以超過音速20倍的速度迅速掠過中國大陸,飛行30分鐘,穿越六個時區,長途跋涉近9000千米後,準確地擊中南太平洋上的靶點,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對我們進行核訛詐了!
但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收回隨導彈飛行的資料倉,全面掌握導彈的飛行資料,就是通往成功的第二步。
但這第二步走得並不容易。因為除了我們這個正主,覬覦導彈資料倉的宵小之輩也在伺機而動,而且還想搶在我們前面!
在我們的特混艦隊出征遠洋的時候,面臨的困難是很多的。首先,組成這樣大規模的編隊出遠洋,在中國海軍的歷史上是首次,沒有經驗可供參考。
其次,出海到南太平洋,要穿越所謂的第一島鏈,必須走宮古海峽,這個地方日本人看得很嚴,想順利透過並不容易。
當中國海軍特混艦隊穿越宮古海峽的時候,不但有日本人的偵察機不斷來回干擾,就連美國人的偵察機也來湊熱鬧,在中國艦隊的上空不斷低空盤旋進行拍照,其騷擾與威脅意味明顯。
但我們走的是國際水道,他們飛得再低,再多的干擾,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因為我們同樣有“自由航行”的權利。
在我們排除了這些嗡嗡叫的蒼蠅的干擾,穿越第一島鏈,歷史性地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后,特混艦隊的18艘艦船一起鳴笛30秒,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很多海軍官兵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我們的特混艦隊到了南太平洋,離洲際彈道導彈預定的彈落點越來越近了,但此時,尾隨而來的如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軍艦卻越來越多,飛機也不停地從這些軍艦上起飛,不斷監視我們的一舉一動。顯然,這些軍艦並沒有安什麼好心,他們知道中國特混艦隊的任務就是打撈資料倉,當然他們也是衝著中國的資料倉而來的。
東風5號點火起飛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算了,但在中國特混艦隊達到靶區以後,這幾十艘外國軍艦就把中國艦隊圍了起來,我們的艦隊想幹活也施展不開,沒有騰挪的空間啊。
於是,我們的人不得不用喇叭、旗語向他們喊話,讓他們離遠點,別耽誤大爺幹活,但這些野蠻人根本不搭理,為什麼?因為這裡是公海,你能來,我自然也能來,一沒挨著你,更沒有碰著你,能奈我何?
我們當然不能怎麼樣他們,畢竟他們有在公海“自由航行”的權利。
但這樣耗著也不是辦法,因為距離最終的發射只剩下一天了,打撈作業的準備工作如果不能按時完成的話,很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發射計劃。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這些外國軍艦自以為奸計得逞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中國特混艦隊居然離開了這片水域。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中國改變靶區地點了嗎?追,管他呢,中國人去哪裡,我們就追到哪裡。於是,這些不明就裡的外國軍艦一股腦地跟著中國艦隊也離開了預定的靶區水域。
但他們上當了!
原來,這只是艦隊指揮、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劉道生中將給他們玩的調虎離山之計而已。
時間很快到了5月18日的凌晨,而當天就是中國發射導彈的時間了。凌晨的南太平洋,萬籟俱寂,那些跟蹤中國艦隊的外國軍艦,早已經關燈睡覺進入了夢鄉。
機會來了,中國特混艦隊突然啟動,開足馬力全速向靶區海域駛去。
待那些正在酣睡的外國軍艦發現中國軍艦突然離開的時候,我們已經順利達到靶區並圍繞著靶點部署了三層封鎖線,把這些外國軍艦死死地攔在圈外。
這些絞盡腦汁也鑽不進去的外國軍艦也只能望洋興嘆了。
老將軍果然是戰場上過來的人,對付居心不良的傢伙,手段還是槓槓的。
圖為火箭頭部濺落時,激起的水柱
上午10點,中國第一顆洲際彈道導彈終於發射,特混艦隊觀測船上的各類雷達裝置開始忙碌起來,打撈船上的艦載直升機也已經升空,負責打撈的潛水員就在直升機上,時刻準備著潛水撈回資料倉。
見中國的直升機起飛了,外國軍艦知道這是導彈已經發射了,雖然他們的軍艦被攔在了外面,但他們也有飛機啊,於是,美國人的打撈直升機也跟著起飛,想渾水摸魚搶回中國的資料倉。
但因為他們是在外圍,加上並不知道我們的導彈訊號資料,並不敢靠靶區核心點太近,怕萬一被導彈擊中,那可就只能大海里餵魚了。
但我們的直升機敢啊,載著潛水員靠近了彈落點核心區的空域,雖然也很危險,但我們有雷達訊號資料,可以提前規避。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導彈馬上就要來了。
終於,飛行29分57秒,跨越9070千米之遠的洲際彈道達到了預定靶區,實現了導彈彈頭與導體的分離,其落點精度十分高,打個比喻,就相當於用手槍擊中百米之外的一隻蚊子。隨著導彈彈頭與導體的分離,資料倉也從彈頭內掉入海水中。
很快,資料倉掉落處的海水變成了綠色,這是資料倉釋放出來的染色劑,漂浮的氣囊下方掛著的就是資料倉。
負責打撈導彈資料艙的超黃蜂直升機
在2000米高空盤旋的中國打撈直升機,很快發現了綠色海水,隨即快速下降高度到資料倉附近,潛水員則迅速從直升機上下到海面準備撈回資料倉。
但因為直升機旋翼的渦流乾擾,資料倉也在海面上打轉轉,給打撈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經過5分20秒的不懈努力,潛水員終於一把抓起了資料倉,把它撈了上來。
資料倉剛剛被我們撈起來,美國人的直升機也飛了過來,但它們此時只能望著那些綠油油的海水徒呼奈何了。
沒辦法,資料倉搶不到,那些撈點綠色的海水回去也不賴,美國直升機上的潛水員在撈了一桶綠水以後,灰溜溜地飛了回去。
這場中國和美國等國家之間貓戲老鼠般的資料倉爭奪戰,最終以中國完勝而結束。
那麼,中國的國土幅員遼闊,我們為什麼要把導彈發射到遙遠的太平洋上呢?那個資料倉為何又那麼重要呢?
實際上,在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之前,中國從1958年4月開始仿製蘇聯P-2近程地地戰略導彈起,歷經了東風2、3、4系列等中遠端導彈的研發、試驗與成功裝備,為中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這些系列導彈都不是洲際彈道導彈,只有射程在8000千米以上、能夠攜帶核武器、對潛在敵人產生戰略威懾的洲際彈道導彈才是最重要的國之重器,而我們在這方面還是空白。
東風-5戰略導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國之重器。
中國打撈船起飛的直升機,正在將潛水員以及資料倉一起吊上機艙
導彈設計製造完成,就需要做發射試驗,這個最少8000千米的飛行距離,卻成了個難題。因為世界上國土縱深超過8000千米的,只有當時的蘇聯一家,別無分店。也就是說,想要完成洲際彈道導彈的試射,理論上只有蘇聯可以在本土完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那些沒有大縱深的國家,都是把導彈發射到公海上,然後再把資料倉拿回來研究。這個資料倉就類似於飛機上的黑匣子,導彈飛行過程中的所有資料都被記錄在裡面,是十分珍貴且無可替代的第一手原始資料。
這樣,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資料倉被各國爭相搶奪,就可以理解了。
之所以把靶點定在南太平洋,也是由向陽紅5號科學考察船,歷時5年選定的地方。
在導彈發射試驗期間,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外國軍艦敢於圍堵中國海軍遠洋艦隊,除了對資料倉的興趣外,也與當時中國海軍力量羸弱有關係。
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國海軍基本上是在家門口海域活動,根本沒有遠洋航行作戰的能力與經驗,也因此被戲稱為“黃水海軍。”
這次中國第一顆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恰好給了中國海軍進軍大洋深處一個絕好的機會,而我們英勇的中國海軍,完美地完成了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為中國海軍以後馳騁大洋,取得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導彈發射成功、資料倉被打撈回來以後,東風-5號副總設計師梁思禮緊緊地握著聶榮臻元帥的手,激動地說,全世界都知道我們了,我們的洲際導彈已經成功了!
聶榮臻元帥說道,四個現代化,靠買,是買不來的!
這話,極富前瞻性,在今天更是顯得彌足珍貴!
最後一句話,送給所有對中國不懷好意者:東風快遞,使命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