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期間,我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為越南提供了價值200億美元的無私援助,有力地幫助越南人民完成了抗擊美軍入侵的鬥爭。
然而,就在1975年越南實現統一之後,越南政府竟忘恩負義,公然反華,甚至還多次派遣軍隊入侵我國的固有領土,嚴重損害了中越邊境地區我國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我方多次對越南發出警告無果後,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國公開下達了準備對越南進行自衛反擊作戰的通知,三天後,20餘萬解放軍奔赴戰場,對越自衛反擊戰由此開始。
越南本以為憑藉從美軍那裡繳獲的武器和我國之前提供的軍事援助,就可以打贏解放軍,可現實卻狠狠地給他們上了一課,我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成功將入侵我國領土的越軍擊潰,並長驅直入越南境內100餘公里,戰鬥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但只要是戰爭就避免不了傷亡,在這次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僅犧牲的解放軍戰士就有高達8500餘人,其中就包括10位部隊首長的兒子。
這些犧牲的高幹子弟究竟是誰呢?本可以享受安穩生活的他們為何要義無反顧地奔向戰場?而當首長們得知兒子犧牲的訊息,又有會作何反應呢?
這些烈士分別是張力、耿軍、耿曉康、周偉、曲寧江、江魯平、羅粵寧、曹輝、趙幼林、彭泓、蒲仕平,其中耿軍和耿曉康是同胞兄弟,本文就以張力、耿軍、耿曉康和周偉為例簡單介紹。
“我兒子死得其所”
“不能搞特殊化,不能給我丟臉,不立功就不要回來見我!”這是張力的父親張志信在他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的叮囑。
張志信(右)
張志信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160師師長,他出身貧苦,從1945年入伍時起,參加了大大小小上百場的戰鬥,從一名普通的戰士憑藉軍功被提拔為了野戰主力師的師長,在部隊中有著很高的聲望。
張志信為人剛正無私,他一直反對高幹子弟“走後門”進入部隊並且獲得升遷,為此,他對兒子張力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張力打算參軍的時候,張志信反覆叮囑他一定要靠自己的真本事透過部隊的考核,一定不要搞特殊化。
虎父無犬子,張力很快就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他在部隊中積極訓練,從來沒有和別人說起過父親的名字,因為對偵察十分感興趣,他便成為了一名偵察兵。
當160師即將赴越南作戰的時候,張力所在的部隊還在南方的某地區進行集訓,他當然也得知了中央下令進行自衛反擊作戰的訊息,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就產生了保家衛國的理想。
於是,張力主動和父親說自己也要到前線去為國殺敵,張志信看到兒子的勇氣和決心後非常欣慰,一向大公無私的他這次決定利用一次“特權”將兒子調到了自己的部隊,一起前往越南。
當然,張志信沒有把兒子留在師部,而是讓他和其他普通的戰士一樣到前線參加戰鬥,要知道張力是他唯一的兒子。
1979年2月17日,部隊跨過了中越邊境,一路向南進發,張力此時擔任偵察班的副班長,因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專業的訓練,頭腦非常靈活,在偵察中想出的一些主意經常會讓經驗豐富的班長也感到十分驚奇。
為了摸清敵情,張力作為偵察兵經常要到隊伍的最前線去,而在每次偵察的過程中,他總是身先士卒,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因為表現突出,在進入越南不久就立了兩次戰功,併火線入黨。
然而就在2月27日晌午,張力帶人在高平附近的267高地進行巡邏偵察時,突然遇到了數倍於己的敵人的襲擊,張力的腰部被子彈命中,可這裡距離後方的我軍醫院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根本來不及撤回去進行手術。
於是,張力緊緊地握住班長的手說道:“班長,我快不行了,我的父親是咱們師的師長張志信,等我犧牲後,請你給我的爸爸說兒子沒有給他丟臉,告訴他不要過度悲傷,一定要照顧好我的媽媽……”
說罷,張力便主動要求留下來掩護隊友撤退,在他的堅持下,班長為了戰士們的安全,也沒有強行拉著他走,而是在他的掩護下和戰友們突出了重圍,回到了駐地,張力則英勇犧牲,年僅21歲。
此時張志信正在師指揮部的作戰圖前研究作戰部署,突然政委李兆貴遞給了他一封手下連隊發來的加急電報,張志信看到信的內容後,瞬間愣在了原地。
烈士紀念碑
原來張力的班長撤回駐地後立即就向連裡報告了張力陣亡的情況,連長一聽他竟然是師長的兒子,非常震驚,因為在張力被調來160師的時候,除了張志信和師部的幾個幹部知道以外,在此之前其他人都不知道張力的具體身份。
連長不敢怠慢,立馬向師裡發去了電報,李兆貴看後同樣大吃一驚,只不過他震驚的是張力竟然犧牲了!因為他知道張力是師長在30歲那年才盼來的寶貝疙瘩,而且還是獨子,他怕師長一時承受不住。
一番糾結之下,李兆貴決定暫時隱瞞這件事,等戰鬥結束後再找一個恰當的時間把電報交給師長,可張志信還是注意到了李兆貴的神情,他預感到前線發生了大事,在張志信的追問下,李兆貴這才把電報交給了他。
此時的張志信內心非常難受,整個身體都在抖動,他看著電報裡兒子委託班長捎來的話,彷彿像針扎一樣,可僅僅過了三分鐘,他就恢復了平靜。
因為張志信知道,戰鬥還沒有結束,他身為師長每耽誤一分鐘時間,前線的戰士們就有可能遭受更大的傷亡,為了確保戰鬥的勝利,他必須強忍著疼痛繼續指揮戰鬥。
李兆貴看到張志信的樣子,心裡很是不忍,便向他勸道:“老張啊,先休息一會吧,這裡有我頂著。”
張志信極力控制著行將崩潰的情緒,緩緩地說道:“沒關係,有戰爭就會有犧牲,進入越南以來,已經有那麼多的戰士們為了祖國和人民倒在了前進的路上,我兒子死得其所!”
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結束後,張力烈士被安葬在了廣西靖西烈士陵園,當時師裡的一些幹部和張力生前的戰友都建議為他單獨舉辦一個告別會,以表彰他的貢獻。
但張志信卻直接拒絕了,他覺得自己的兒子和其他犧牲的戰士們沒有任何的不同,不應該享受特殊待遇,所以,他只是在兒子的碑前放了一個花圈,然後就轉身離去了。
即便如此,唯一的兒子犧牲了還是讓張志信遲遲不能忘懷,從這以後他一直將兒子的照片放在身上,每到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總會拿出兒子的照片,然後靜靜地注視著南方,以此表達懷念。
2013年2月26日,張志信在煙臺病逝,享年86歲。
打虎親兄弟
在整個對越自衛反擊戰包括後來的十年邊境作戰期間,上萬烈士血染疆場,而在這其中有這樣兩位烈士,耿軍和耿曉康,他們是親兄弟,一起參軍,被分配到同一個部隊,在同一場戰鬥中英勇犧牲,耿家也因此成為了此次戰爭中僅有的三個一門雙烈士家庭之一。
他們的父親曾任50軍150師副參謀長的耿進福,與前文提到的張志信一樣,耿進福也是一位百戰老兵,他從抗日戰爭時期就參軍入伍,憑藉軍功升任為該師的副參謀長,於1978年轉業到了地方。
1958年,耿進福所在的部隊正在西藏駐守,他的妻子也隨軍來到了這裡,大兒子耿軍便是在這年出生的,由於住的地方離醫院比較遠,他在救護車行進的路上就出生了,於是,他的妻子便給耿軍取了一個小名叫“征途”。
三年後,二兒子在康巴高原出生了,由於出生的時候天剛剛亮,耿進福便給他取名為耿曉康,兄弟二人的出生給了正在執行任務的耿進福很大的慰藉。
在父親的影響下,耿軍和耿曉康兄弟二人從小就想著參軍入伍,報效國家,1978年,他們先後進入了父親離休前待過的部隊150師,二人經常在一起訓練,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軍事素養提升很快。
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後,耿軍和耿曉康瞞著父母隨部隊進入了越南,兄弟二人已經做好了隨時為祖國付出一切的準備,他們在臨行前專門寫了一封遺書,並向組織上交代:如果犧牲了,就把遺書轉交給他們的父母。
耿軍(右)、耿曉康(左)
而耿軍和耿曉康不知道的是,耿進福夫婦早就知道了兒子要去前線打仗的訊息,他們對此十分支援,為了不讓孩子們掛念自己,他們也沒有說別的。
此時的耿軍擔任該師三營八連的一個班長,耿曉康則擔任副班長,兄弟二人一路上並肩戰鬥,配合默契,消滅了很多敵人。
然而就在1979年3月,發生在高平地區的一次戰鬥中,八連突然被人數眾多的越軍重重包圍在了一處高地上,背後即是陡峭的懸崖,形勢十分危急。
但50軍當年可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部隊早已從上到下養成了不怕死的精神,面對不斷湧上來的敵人,八連戰士們沒有一個感到害怕,反而依靠著過硬的戰鬥素養和頑強的戰鬥意志與敵任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嘗試著進行突圍。
兩晝夜下來,敵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陣地依然保留在八連的手中,然而此時的八連已經傷亡了大半,也沒有衝出敵人的包圍圈,耿軍兄弟二人身上同樣多處負傷。
為了儲存有生力量,連長讓剩下的人中的大部分戰士繼續趁夜突出重圍,此時擔任火力組組長的耿曉康就負責在前面開路,進行火力壓制,敵人沒想到我軍竟然還有戰鬥力,頓時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最終一些戰士和傷員成功衝了出去。
可耿曉康卻在進行掩護的時候,不幸被敵人子彈擊中,英勇犧牲,年僅18歲。
而此時的耿軍則是選在留在了陣地上,因為他自告奮勇要在此吸引敵人的火力,為戰友們撤走贏得時間,他知道自己很有可能無法活著走出去了,但他不後悔,因為此行越南就是要保護更多的人免受戰火的傷害。
不一會兒,敵人又衝了上來,耿軍繼續拿著槍朝敵人射擊,可馬上就打空了子彈,一旁的幾個戰士同樣沒有了彈藥,幾個人互相對視了一眼,此刻他們似乎心意相通。
面對蜂擁而來的敵軍,只見耿軍抱著衝鋒槍站起來望著身後的懸崖大喊道:“共產黨員跟我跳!”話音未落,他就一躍跳下了懸崖,壯烈犧牲,年僅21歲,身旁的幾個戰士聽到他的吶喊也都拿起武器跳了下去。
之所以喊“共產黨員”是因為負責留守陣地的戰士無一例外都是黨員,而這也是我軍的優良傳統,最困難的事由黨員帶頭,之所以帶著沒有彈藥的武器跳下去是為了不讓敵人佔有。
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後,中央軍委為了表彰二人的貢獻,授予了耿軍一等功、耿曉康二等功的榮譽,並將他們兄弟二人參軍入伍、保家衛國的事蹟在全軍進行了宣揚。
部隊還派人把耿軍兄弟二人臨行前的遺書交到了他們父母的手中,上面寫到:“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很快就要上前線了,兒子不孝,如果我們回不來,請爸媽一定不要難過,要堅強地生活。我和曉康弟弟沒有留給您們什麼紀念的,這12元錢和一床草蓆,是我們的心意,請爸爸媽媽收下,草蓆給耿濤弟使用。此致軍禮!兒子: 耿軍 耿曉康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日 九里埂”
耿進福雖然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可看到遺書後還是忍不住落淚,而他的妻子看到兩個兒子都犧牲在了異國他鄉,竟難受得在一夜間白了頭。
後來,為了兒子用生命堅守的信念,耿進福夫婦從老家四川綿陽遷到了成都,在這裡繼續參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唯一的女兒也是一名軍人,同樣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力量。
英雄不朽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首長子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前線去,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吃過苦,不適合當兵,可孩子後來的表現還是讓他們很是欣慰,烈士周偉便是其中之一。
周偉的父親周開源時任解放軍第41軍121師政委,他在15歲的時候就加入了八路軍,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同樣身經百戰。
與前文提到的兩個首長不同的是,周開源的思想十分成熟,他很早就加入了我黨,並且經常能和普通的戰士打成一片,在部隊中多次擔任指導員、政委等政工崗位,建國後他還擔任過著名的塔山團的政委。
正是因為從小參軍,又對戰士們的日常生活十分熟悉,周開源對當兵的艱辛深有體會,對把一個士兵培養成為堅定的革命戰士的難度更是感同身受。
所以,周培源一開始不想讓兒子周偉也進入部隊,因為他覺得從小衣食無憂的周偉很難對當兵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而且他認為周偉的思想此時還遠遠無法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他決定讓兒子先在社會上磨鍊一段時間再談當兵的事。
就這樣,在周偉19歲高中畢業那年,他在湛江的一家工廠當了一名工人,可他從小就在父親的影響下對成為軍人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也想像父親一樣在部隊中有所作為。
於是,周偉曾多次向父親請求到部隊當兵,不過每次都被周開源以思想不成熟給拒絕了,但這並沒有使周偉打消參軍的念頭。
“既然父親的部隊去不了,那我為什麼不去別的部隊報名試試呢?”周偉一番思索之後決定立刻行動,幾天後,他就瞞著父親獨自到123師報了名,結果成功通過了部隊的考核,成為了一名軍人。
周開源知道此事後,也沒有生氣,心想“這小子竟然能想出這麼個辦法來參軍,說明他還有些頭腦,既然他想參軍,那就讓他到部隊歷練一下吧。”
為了能讓兒子儘快地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解放軍戰士,周開源決定親自對他進行教導,包括思想教育和日常訓練,所以,他當即前往了123師,準備將周偉調回自己的部隊。
而在123師有關部門徵詢周偉的意見時,周偉卻拒絕了,他決定自己幹出一番事業,周開源還是不放心,在兒子入伍的當天,他握著兒子的手叮囑道:“你到部隊後一定要聽從指揮,一定不要有幹部子弟的優越感,一定要踏踏實實地苦練本領!”
周偉聽後認真地點了點頭,然而令父子倆都沒有想到的是,這次見面竟然成了永別。
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後,周偉跟隨部隊參加了戰鬥,1979年2月21日,在執行一次穿插任務的過程中,周偉所在的部隊遭遇了越軍的突襲,為了掩護隊友及時撤退,他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0歲。
123師和121師當時在越南戰場上一直協同作戰,有一次,周開源來到123師溝通下一步的作戰安排,可沒想到竟然聽到了兒子去世的噩耗,和張志信一樣,他也強忍著悲痛帶領部隊繼續指揮接下來的戰鬥,直到戰爭的勝利。
多年以後,一和別人提起自己的這個兒子,周開源臉上都充滿了欣慰,他覺得兒子就是一名合格的軍人。
2017年9月11日,周開源老人因病搶救無效逝世,享年89歲。
周偉烈士墓碑
和張力、耿軍、耿曉康、周偉幾名烈士一樣,其他幾位首長的兒子在犧牲的時候也才20歲左右的年紀,為了祖國的需要,這些年輕的高幹子弟毅然決然地奔赴了戰場,以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的英雄讚歌,他們無愧於英雄的父親,更無愧於祖國和人民!
今天我們緬懷英雄不僅是要牢記英雄們的事蹟,更應當將英雄們不怕犧牲、報效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持不懈、自強不息的高貴品質永遠地傳承下去。
僅以此文向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