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軍入侵阿富汗,輕而易舉地將塔利班趕下臺。但這只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隻。由於美軍入侵阿富汗,薩達姆認為美國不會將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於是用歐元結算石油,最終惹怒了美國。小布什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將薩達姆政權推翻。如今20年已經過去了,阿富汗就不用說了,已經證明戰爭失敗了。隨後的2003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到了今天也已經快20年了,美軍可以為了威脅伊朗不撤軍,但事實證明同樣是失敗的。有人問為什麼美軍拿著武裝到牙齒的武器打不贏只有火箭筒、AK47的游擊隊,薩德爾城之戰就能說明一切問題。美軍永遠也走不出戰爭泥潭。
美軍在2003年就已經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伊拉克軍隊根本沒有消失。面對美國這麼強大的對手,伊拉克各級軍官很清楚他們完全無法阻擋美軍到任何一處據點。但當美軍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之後,美軍的麻煩才真正的開始。薩達姆當初的共和國衛隊全部散到了整個伊拉克全境。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成為了游擊隊的骨幹力量。就在伊拉克的核心區域巴格達,就有一支讓美軍非常頭疼的游擊隊,就是穆克塔達·薩德爾。薩德爾一直佔據著薩德爾城,此人是什葉派領袖,是薩德爾城的土皇帝。薩德爾城屬於巴格達的貧民窟,薩德爾在這裡設計宗教法庭維持治安,可以說完全代替了美國管理這裡的一切。
但是到了2004年美軍來到了薩德爾城。對於薩德爾來說,美軍的到來破壞了這裡的平衡。兩股勢力在同一座城市裡,早晚是要碰到的。2004年4月4日,美軍科曼奇營紅排在巡邏時突然遭遇了游擊隊。美軍要求對方放下武器,自然遭到了拒絕。接下來戰鬥就爆發了,游擊隊利用火箭筒、衝鋒槍以及自製炸彈向美軍發動攻擊。而美軍也利用巡邏車做掩護進行反擊。薩德爾城屬於貧民區,這裡街道狹小到處坑坑窪窪。游擊隊且戰且退,最終紅排被圍困在了城中。游擊隊將貨架推倒,紅排迅速佔領周邊民房進行防禦。與此同時紅排馬上呼叫總部進行支援。但出乎紅排意料的是,游擊隊並沒有對已經做好防禦的紅排進攻。戰場陷入了不可思議的寧靜中。
與此同時巴格達總部馬上命令東部地區的快速反應部隊前往救援。但是救援部隊在路上遭到了大規模游擊隊的伏擊。隨著炸彈不斷地爆炸,快速反應部隊傷亡慘重。快速反應部隊撤退以後,巴格達總部不得不呼叫僅有的兩個排可用於救援的陸軍部隊前往救援。這一次為了將紅排救下,營長親自帶隊前往救援。在第一個排救援途中發現一輛大巴攔在路中央。由於快速反應部隊剛剛被伏擊,所以排長下令繞路前往薩德爾城。另一支由營長親自帶領的部隊看到這裡的大巴後並沒有繞路而是繼續前進。
這個時候大巴爆炸了,游擊隊開始對這一個排的美軍發動猛攻。游擊隊的戰術很明確,美國陸軍裝備了M1A2主戰坦克,如果是兩個排的兵力,游擊隊根本擋不住。所以他們故意設定障礙,如果第一個排直接衝過去,他們就攔截第二個排。如果第一個排繞路那是最好的了。結果兩路美軍都遭到了伏擊。營長帶領的這一路美軍不斷向前攻擊前進。但是越往前火力越密集。薩德爾城像迷宮一樣,美軍在裡面左繞右繞很難與游擊隊抗衡。且兩隊美軍已經相隔較遠,根本沒有辦法聚到一起。到了傍晚的時候,美軍還是沒能找到紅排只能退回去。
游擊隊利用薩德爾城狹小的街道以及隨處可見的房屋,把美軍完全置於人民的汪洋大海里。游擊隊之所以一直不向紅排發起攻擊,就是不停的伏擊美軍救援部隊給予更大的殺傷。兩個小隊退回營地安置好傷員之後重新向薩德爾城發動攻擊。這一次他們學聰明瞭,合兵一處向薩德爾城進軍。但是由於街道的狹窄,兩個排的兵力只能排成一字長蛇陣向前攻擊前進。而且由於紅排藏得實在是太“隱蔽”,且街道兩旁都是游擊隊不停的向美軍攻擊。所以紅排一直不敢到街道上找救援部隊。導致救援部隊在薩德爾城打轉轉,他們可以確定紅排的方位,但是他們就是看不到紅排的人。最近的一次,救援部隊的悍馬車就在紅排士兵面前行駛過去,但街道過於狹小。等到紅排呼叫的時候悍馬車隊已經開過去了,他們根本無法掉頭。
此時已經到了深夜,救援部隊在薩德爾城打轉轉的同時是士兵的不斷傷亡。營長深知繼續在薩德爾城轉圈圈很可能自己的兩個排也搭在裡面了。所以營長下令部隊撤出薩德爾城。這下子紅排將面臨完全被圍殲的危險。薩德爾城是薩德爾的地盤,他們在這裡根本活不過三天。就算他們裝備精良,但畢竟沒有任何補充。正當紅排面臨絕望時,他們得救了。兩架武裝直升機及時找到了紅排的座標,並利用火力對游擊隊附近所有火力點進行壓制。此時總部派來了十幾輛M1A2坦克以及當初被打退的快速反應部隊。由於附近火力點被清除,紅排才從容地被救出來。
而這只是美軍在中東戰場的一個縮影。根據《洛杉磯時報》報道,這次美軍救援部隊傷40多人,被打死8人。對於兩個排的美軍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傷亡。美軍在中東戰場時刻要面臨游擊隊不停的騷擾和埋伏。所以,在2008年之前小布什就已經無力收復游擊隊控制區。薩德爾直到2008年才退出薩德爾城。他們的撤離主要是因為這裡距離巴格達太近了,且美軍已經縮在基地不出來,巴格達外有更廣闊的空間。
作者/孤寂寒光
更多軍事國際相關事實,以及觀點評論請關注,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