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可供夜釣的水域有很多,但效果良莠不齊,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規律排除掉一些效果不佳的水域,找到更適合夜釣的水域。
自然水域中的小雜魚是很多的,一些水域中的小雜魚的密度甚至大到鋪天蓋地的程度,這讓釣魚人很苦惱。
然而,從夜釣角度講,小雜魚密度極高的水域效果反倒更好。
民以食為天,魚也如此。
生命體想要將生命延續下去,就一定離不開食物,小雜魚當然也是如此。
小雜魚對食物的掠奪能力極強,魚餌落水的那一瞬間就會遭到它們從全水層發起的瘋狂圍攻,直至魚餌消失。
這說明什麼?說明小雜魚的密度越高,它們對食物的佔有能力就越強。
小雜魚數量龐大、遊動迅速、無孔不入,相比之下,我們的目標魚數量稀少、行動遲緩。
在這樣不對稱的競爭環境下,我們的目標魚肯定會敗下陣來,它們難以果腹,迫切地需要食物。
大自然是公平的,白天小雜魚活躍,我們的目標魚競爭不過它們,但太陽一落山,水下世界就平靜下來了,這時我們的目標魚進食的機會就來了。
在飢餓感的驅使下,它們是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的,也只有這個時間段,它們才有可能填填肚皮。所以,這種水域的夜釣效果會好些。
另外,高密度的小雜魚不是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它們是長期存在於某一水域中的。
時間一久,這裡的目標魚也會形成某種作息規律,即白天不甚活躍,到了夜間覓食積極性最高。
就像養魚池,因為有人每天往裡面投餵飼料,所以養殖魚的覓食高峰也是有規律的。
這一點在黑坑釣魚中就有體現,比如魚在放入黑坑之前早晚各投餵一次,那麼放入黑坑後,早晚兩個時間段就是它們的覓食高峰。
小雜魚的密度是判斷某一水域是否適合夜釣的參考,小雜魚密度特別高的水域,夜釣的效果可能很不錯。
那麼,小雜魚特別少的水域是不是不適合夜釣了呢?也不盡然。
小雜魚密度小的水域,夜釣時很有可能收穫鯰魚、黃顙魚等肉食性魚種
除卻剛剛蓄水不久的水域,有些小雜魚少的水域也是適合夜釣的。
小雜魚的繁殖能力幾乎到了恐怖的程度,加之它們的經濟價值不大,捕撈成本偏高,所以其種群規模一直很龐大,我們所垂釣的大部分水域,小雜魚的數量都達到了飽和的上限,這是常態。
一旦你突然發現某一水域中的小雜魚的鬧鉤程度並不強烈甚至很弱,就要分析一下。
對於這種情況,我的第一反應是該水域極有可能生活著一定數量的掠食性魚類,小雜魚的數量之所以少,很可能是因為它們被其他的魚類消滅掉了。
掠食性魚類又有哪些呢?常見的就是鯰魚、黃顙魚之類的魚種,加之它們又是夜行魚類,以夜裡活動為主。
所以,遇到小雜魚少的水域一定要夜釣兩次,試試水總是不會錯的。
這樣的水域還有另外的一些特徵。比如小雜魚的個頭往往較大,麥穗魚能長到香菸那麼長,白鰷能長到筷子長。
這種水域的水面面積往往不會太大,很可能是大小不等的魚塘。
這點其實很好解釋,我們不妨想象一下,諸如水庫等廣闊的大水域中的鯰魚得有多大的密度才能嚴重影響到小雜魚的繁殖?
小雜魚密度小的水域,夜釣時很有可能收穫鯰魚、黃顙魚等肉食性魚種
這種水域的另一個特徵是,它們往往都和某個水庫有著某種聯絡,比如它的上游是一座水庫,它的水源自這個水庫,那麼水庫中的魚卵或者幼魚就會在水庫放水的時候順流而下,來到這片水域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可以肯定地說,這類水域當中一定會有上游水庫中的魚種,哪怕密度不大,也一定會有,釣者可逐一夜釣,加以嘗試,說不定哪個魚塘就會有驚喜。
以鯰魚為例,假如上游水庫中的鯰魚密度不大,下游魚塘裡的鯰魚密度則不見得小,它們很有可能在小水域環境中大量繁殖。
並非每個水域都是夜釣的好釣場,只有有針對性地去篩選,才能有好的收穫
還有一種情況需要注意。比如我家這裡的一座水庫,裡面有鯰魚,也有馬口魚,水庫的下游也有不少魚塘以水庫排出的水作為水源。
它們當中同樣有鯰魚和馬口魚,但有的魚塘中馬口魚的密度極大。馬口同樣吃小魚,因此魚塘內雜魚的密度很低,鬧鉤的全是馬口的幼苗。
馬口魚是什麼?按大多數非路亞釣魚人的分類習慣,馬口也屬於雜魚。
這就給人一種假象——這裡的小魚很多,鯰魚應該比較少,實則不然,夜晚依舊能釣到不少鯰魚。
這種水域尤其適合春釣,當別人都在找鯽魚的時候,我則釣馬口。
釣馬口的樂趣不僅在於連竿,那種四兩、半斤重的大馬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稀罕物。
無論水庫還是魚塘,都是一個封閉的小生態圈子,維繫著某種獨特的生態平衡,加上投放魚苗之類的人為干預,使得每一個開放的水域都有自己的特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魚情不一樣。
單純從夜釣角度講,除了水質過肥的水域不適合夜釣外,其他的水域似乎都可以夜釣;但從魚獲角度講,並不是每個水域都是夜釣的好釣場,有針對性地去篩選,才能使夜釣不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