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高考失利的大有人在,而能把“高考失利”這個故事演繹得熱血沸騰的,除了馬雲、俞敏洪,還有一個前“養豬首富”侯建芳。
1988年,河南農村小夥侯建芳必須做出一個選擇,在他參加高考的這三年間,均以失利為結局,他不得不面對家境貧寒的現實。
侯建芳痛定思痛後,做了一個決定,刨去心中的“大學夢”,帶著100塊鉅款,偷偷報名了一個養雞速成班,學成之後回到家中嘗試養雞。
雞苗、雞飼料這些前期都需要資金投入,家人們看到侯建芳已經學會了養雞,在他的勸說之下,拿出了200塊鉅款給侯建芳創業,有了這筆錢,侯建芳很快就搭建了一個小型雞場。
當別人在嘲笑侯建芳想要用養雞發家致富的土辦法時,侯建芳用成績和自己的努力,證明了自己能行,在一年之後,侯建芳利用養雞賺到了第一桶金,成為村裡的萬元戶。
侯建芳在發財之餘,他也看到了小家庭作坊的侷限性,他認為這種家庭式的養殖規模小,效益少,若是擴大規模,那些雞苗就是他的小金庫,養多少賺多少。
他向家人說了這個想法,同時給了一個解決方案:借錢租地,擴大養殖。
侯爸爸和侯爺爺一聽說到要借錢,父子統一戰線,不同意侯建芳這樣子做,侯爺爺還說:“借錢租地,那就是賭博。”
年輕的侯建芳沒有被家人的意見所左右,他用了4年的時間來說服家人,東拼西湊借來錢,建了雞舍,取名為“雛鷹養雞場”。
就在侯建芳做著發財夢之時,一場雞病席捲了雞舍,5000多隻剩下了700多隻。
侯建芳眼看著自己親手養的雞一隻只病死,他特地去請教專家治癒的方法,可惜專家告訴他:儘快把雞場關掉,兩年內不要再養雞。
這句話相當於給侯建芳關上了最後一道希望的窗,此時的侯建芳已經資不抵債,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他給自己開了一扇門,買來消毒水和滅火器,想盡辦法找出雞子得病的原因。
對於養殖戶來說,雞病是一種不容抗拒的災難,稍有不慎,就會傾家蕩產,而侯建芳第一次遇到這種問題,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這給他日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經驗。
當侯建芳控制了雞生病的源頭後,他的春天也來臨了,第二年雞蛋漲了一倍。那時侯建芳沒有聽從專家的意見,保留了雞種,在這次雞蛋漲價的勢頭中,侯建芳一舉翻身,還大賺了一筆。
經歷了此次的侯建芳,他的生意經上多了一筆:風險和機遇並存。
2000年,一位業務員找上門來,要跟侯建芳合作開公司,新公司的業務方向很簡單,對方出飼料,雛鷹出雞苗,然後再賣給農戶。
侯建芳想了一下,這樣的模式自己也能幹啊,根本就不用與人合作,於是他打造了“雛鷹模式”,一種公司與農戶合作的養殖新模式。
飼料、雞苗都由侯建芳提供,合作的農戶只需要按期交貨就行了。
這套模式不僅間接擴大了雛鷹的規模,侯建芳還很少親自到雞場,農戶養好後,雛鷹公司去收購就行了,一時間,侯建芳的養殖生意幹得風生水起。
不過2003年的那場非典還是給養殖企業帶來的一次重大打擊,在市場景氣的情況下,很多養殖大戶都選擇了“大甩賣”,能回本一點是一點。
侯建芳逢此大劫,有了先前的經驗,他懂得“供需關係”,獨行專斷不賣,繼續養。
養也是要講方法,侯建芳的做法是不給雞喂飼料,只喂水,堅持十幾天。他做過試驗,這樣的方式不會令雞餓死。
當大災過去後,能堅持下來的養殖企業再次迎來了收穫的季節,侯建芳靠著這些經驗,在2004年、2005年實現了1000多萬的盈利。
不過,侯建芳在賺了大錢之後,拓寬了自己的業務方向,養豬。
這可能是地域原因,北方人很少吃雞肉,南方人卻喜歡,而北方人喜歡吃豬肉,當地養當地銷,可以減少運費,節約成本,更何況,河南當地還有一個豬肉需求大廠——雙匯火腿腸。
2004年雙匯就跟雛鷹合作,這讓侯建芳更加放心在生豬養殖上擴大產能,而此時的“雛鷹模式”也已經成熟,演變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
但生豬養殖對於農戶來說,他們養不起,這主要是因為“豬週期”一直來回迴圈,供需關係不平衡,有時候一年到頭賺不到啥錢,還得賠得乾淨。
侯建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打出了“一定讓農戶賺到錢”的口號,假設農戶一年投入了20萬,年末結餘時,不管生豬價格的高低,雛鷹一定會支付22萬。
雛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侯建芳延續養雞的方法,提供飼料、豬苗,還投了錢建設養豬基地,幫助農戶節約成本。
不客氣地說,雛鷹模式在當時,算是一種扶貧模式。
而侯建芳在養殖方面深耕數十年,是名老將,不斷在養殖行業面臨危機之時,一路披荊斬棘。短短几年,雛鷹農牧已經達到了可以上市的規模。
在2008年,侯建芳有意上市,但公司內部的人員大部分反對上市,他們擔心的是,一旦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都是透明的。
不過,在兩年後,雛鷹農牧登陸中小板,成為“養豬第一股”,而侯建芳家族的財富也達到了20多億。
在未上市之前,侯建芳一直把規模掛在嘴邊,他認為養殖業想要賺大錢,在市場供需不變的情況下,只有擴大規模,減少成本,才能有強大的盈利能力。
所以在上市之後,侯建芳把募資所得的資金,建了大量的養豬基地。而南方的廣東溫氏,幾乎在同一時期,卻做出了不同的發現,發展種豬。兩種方向,兩種不同的結局。
同時侯建芳開始了自己的減持計劃。創始人把公司做上市之後,不堅持套現的,很少很少,但侯建芳的減持的方式不厚道。
一般來說,原始股東減持手中的股權,超過5%是要向上報告的,侯建芳並沒有,他在2014年到2015年這期間,有三次減持,累計起來超過了5%,套現4.62億。除了當事人,外界並不知道這檔子事。
所以,當這件事曝光之後,侯建芳收到了一筆1580萬元的罰單。不過更耐人尋味的是,一直有超強韌性的雛鷹農牧,創始人為何就對它沒信心了呢?
減持的根源還是要回到侯建芳身上,一個貪字不足以概括全部。
讓侯建芳起家的業務是養殖,他並不滿足,一旦發現有了賺錢的新方向,只要跟養殖沾邊,他絕對會介入。2000年的侯建芳是如此,2010年的侯建芳也是如此。
他想要打造一條養殖的全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在東北建飼料基地,在當地建冷凍工廠,在西藏發展藏香豬產業,計劃介入高階市場,每一筆都是不少的投資。
從2010年之後,雛鷹開啟了風光無限的擴張道路,甚至侯建芳還看上了沙縣小吃,高調入股,而在前一年,侯建芳還拿了5000萬給寶貝兒子去發展電競事業。
幾年內這樣的大手筆投資,相當於把雛鷹十多年所賺的錢一下子倒出去,加上每隔一段時間來襲的“豬週期”,更是讓雛鷹的財務壓力重重。
2018年,有人在釋出了萬字檄文,有圖有真相地揭露雛鷹的財務問題,此文一祭出,雛鷹的資金鍊瞬間斷裂,而讓雛鷹徹底信用破產的,是之前發行的債券沒能償還。
最後清算總結時,雛鷹負債182億,而雛鷹沒有其他重資產,唯一的重資產就是那些養殖基地,就算變賣也無力償還,而侯建芳面臨鉅額債務問題,還語出驚人:“我們有的是豬,用豬肉償還債務。”
可惜,雛鷹已經沒有錢買飼料,活活餓死了兩百萬頭豬。一場“養豬第一股”的傳奇,只演繹了8年,剩下的故事,任由其他養殖企業續寫了。
同處河南的另一家上市企業雙匯,與養殖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金山很難不把這兩家企業拿來做對比。
雙匯的老爺子萬隆也做投資,他就是用併購的方式,來讓雙匯成為一家國際企業的,不過萬隆不像侯建芳,萬隆數十年來管理企業,他的唯一信條就是不做自己不擅長的事。
而侯建芳則是一直都在嘗試跨界,企業沒有做大做強之前,他跨界嚐到了甜頭,自然成為了他的成功信條,一個人要是相信他自己的經驗,則不會放棄。
面臨失敗之時,侯建芳還是嘴硬地說:“成功了別人會說你高瞻遠矚,失敗了你怎麼說都叫盲目擴張。”
可惜侯建芳不知道的是,遼寧前首富楊凱的輝山集團,也是因為盤子太大,崩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