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這個中部省份的中型地級市,為何突然成為了“新能源產業必爭之地”。
向以“山水文化”著稱江西,近年開始靠著“亞洲鋰都”宜春悶聲發大財。
9月13日晚間,寧德時代公告稱,擬在江西宜春投建又一新型鋰電池生產基地專案,規劃用地面積約1300畝,總投資不超過135億元,建設期為預計自開工建設起不超過30個月。這也是迄今為止,在宜春投資總額最大、一次性固投最多的新能源專案。
除了親自入駐,按照7月底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寧德時代還將在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相關縣市區建設新型鋰電池生產製造基地及相應碳酸鋰等上游材料生產基地,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落戶宜春。
而寧德時代不是第一家在宜春“搶鋰”的公司。今年以來,江西宜春接連拿下了幾個百億級專案。於是,在宜春釋出的推文中,又玩了一次諧音梗。外地做電子元器件生意多年的姜保勝高興地對朋友說,“宜春‘鋰’想終於要騰飛了。”
1
有多少鋰電巨頭入駐宜春?
據稱,宜春儲藏著世界最大的鋰雲母礦,氧化鋰的可開採量佔全國的31%、世界的12%。其“亞洲鋰都”的名號,吸引了鋰電產業鏈眾多知名企業入駐。
例如,今年2月,國軒高科與宜春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協議,擬投資115億元在宜春經開區建設鋰電新能源產業專案。5月22日,該專案已正式開工建設,據稱從考察到洽談、從簽約到開工,只用了123天。
3月,國軒高科還與宜春礦業簽署了《合作協議》,合資成立宜春國軒礦業,以自有貨幣資金5100萬元,佔股51%。後者則是宜春市的鋰雲母資源整合收儲平臺,由宜春國資委全資成立,透過全資或參股的方式控制宜春市內近20個含鋰礦山。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就有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贛鋒鋰業、上海恩捷、大唐集團、華能國際等一批新能源上市公司落戶宜春或在宜春擴大投資,瘋狂“搶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擁抱新能源巨頭們,宜春市政府也正親自下場,助力鋰電行業發展。
9月12日,江特電機與國軒高科在江西宜春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在電池級碳酸鋰領域開展合作,有望在儲能、新能源電機等各自優勢領域,強強聯合,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最新資料顯示,宜春國資及一致行動人金融控股公司分別持有江特電機2.22%和2.78%,這也是上述宜春國有資產投資機構直接持有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2
為什麼是宜春?
宜春市,位於江西省西北部,東接南昌,北鄰九江,總面積約187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約500萬人,歷史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
不過,宜春在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並不算高。許多人對宜春的印象,或許來源於一句引發極大爭議的宣傳語——2010年,宜春市旅遊政務網上,以首屏通欄的形式打出:“宜春,一個叫春的城市。”此後再無太大水花。
從經濟發展資料看,宜春市在江西省的地位如何?
2020年資料顯示,宜春市GDP總量錄得2789.9億元,在江西11市中排名第四,但由於常住人口較多,僅次於上饒和南昌,最終人均GDP錄得55687元,在江西11市中排名第六,並不算太突出。
2020年宜春市工業經濟主要指標(來源:宜春釋出)
如今,新能源產業鏈蓬勃發展,企業對於上游原料的需求大幅提升,鋰價一改兩年來的頹勢,瘋狂飆漲。有業內人士向媒體表示,“大家都想買鋰礦,現在報價太瘋狂了,國內一個沒有基礎設施的鋰礦都能報十幾億元。”市場普遍預計,鋰資源供需緊張以及高企的鋰價,或將持續至2025年。
於是,早在13年前,就喊出打造“亞洲鋰都”口號的宜春,突然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企業發展方面,截止9月15日,宜春市共有規模以上鋰電企業100家,擁有主機板上市及上市企業控股子公司15家,在建專案21個。其中,做新能源複合膜材料的明冠新材,已於去年底在科創板上市,成為2018年江西提出推動企業上市的“映山紅行動”以來,首家從宜春走出的上市公司。
技術創新方面,江西省宜春市目前共有1300餘件鋰電新能源領域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於鋰電池、鋰雲母、碳酸鋰、負極材料、正極材料、鋁塑膜等專業技術領域。其中,近60%為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約佔43%。
宜春的“鋰都”名號,含金量有多高?
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第三大鋰資源國,以及第一大鋰資源消費國。截至2019年的統計顯示,已查明的鋰資源量,摺合金屬鋰為659.74萬噸,其中,硬巖型鋰礦主產佈於四川和江西。
宜春境內坐擁世界上最大的鋰雲母礦山“宜春鉭鈮礦”(414礦),資源量摺合碳酸鋰當量達271.3萬噸,也是我國正在開採利用的主要鋰資源。據官方披露,目前已探明可用氧化鋰儲量260萬噸,摺合碳酸鋰約642萬噸,佔全國鋰雲母儲量近40%。
宜春市政府還“含蓄”地表示,由於大部分礦山僅做了小面積勘探,未勘探的部分沒有上報,未來隨著勘探的進一步深入,儲量有望進一步提升。
不過,四川地質調查院副總工程師付小方指出,江西宜春屬於鋰雲母型硬巖型鋰礦,由於鋰賦存於雲母的晶格中,大規模提鋰技術尚待突破,開發成本較高。
另外,五礦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孫景文認為,2018年—2020年,鋰業低迷,礦業出現整合與出清,且在疫情干擾下,產能週期被大幅拉長。面對需求側的爆發性增長,鋰供應側在12個月之內很難快速響應,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其介紹,一個全新鋰鹽湖專案的開發,從融資、人員到位到建設投產正常需24個月,爬坡除錯還需半年到一年,整體約需三年;相比之下,鋰礦體系的開發更加靈活,整體正常需要一年半時間,其中開發建設期需要12個月,另需6個月除錯進入商業化投產。
宜春作為“亞洲鋰都”的未來發展走向,似乎還需時間來驗證。
3
江西“新貴”宜春?
無論如何,從結果上看,眾多鋰電企業入駐宜春,也給江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江西的發展經常被吐槽“存在感低”,然事實上,江西是內陸省份中為數不多地級市發展均衡的代表,非省會城市相對其他省較強。
2019年資料顯示,雖然江西的GDP總量較安徽落後1.2萬億,省會落後近4000億,但第二位的贛州據安徽第二位的蕪湖,差距不到150億;第三到五位的九江、宜春、上饒,均接近甚至高於安徽第三到五位滁州、阜陽、安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分析觀點認為,非省會城市要發展工業,主要要依靠當地優勢資源,要麼是特色土產,要麼是能源礦產,而江西省GDP排名較高的城市,幾乎都是全國範圍內重要的礦業城市。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資料顯示,江西是整個南方有色金屬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查明資源居全國前十的礦產有83種。銅、鎢、稀土、鈾、鉭鈮、金、銀被譽為江西礦業的“七朵金花”,銅、鎢和稀土的產量高居全國各省之冠。
江西的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優勢是不用過度依賴旅遊業,可以像宜春一樣把握上游核心資源,悶聲發大財;“缺點”則是缺少終端產品和全國性品牌,於是讓外省人誤會“存在感弱”。
江西也曾作為第一批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省份,主動擁抱新能源下游車企。2015年起,上饒、九江、贛州、南昌、宜春等市引進了18個新能源汽車專案,包括昌河新能源、漢騰、愛馳、綠馳、合眾、昶洧、國機智駿,累計規劃投資額超過800億元,預計規劃年產能高達150萬輛。
不過,或許是入局時機過早,如今這些新能源車企九死一生,多數銷聲匿跡。反觀安徽,日前提出了“打造3-5家有影響力的新能源車企”,其投資的蔚來、威馬、零跑等車企,如今依舊在市場活躍。
市場觀點認為,江西的資源優勢顯著,憑藉贛鋒鋰業等頭部鋰礦廠商,未來在新能源產業鏈上游的表現更值得期待。
9月13日,《宜春日報》用五版整版刊發了稿件《因“鋰”而生 為“鋰”奮鬥——宜春市新能源(鋰電)產業發展綜述》。其中指出,宜春將舉全市之力把新能源(鋰電)產業作為首位產業來抓,招大引強、扶優扶強、強勢推進,堅定不移打造國家級新能源(鋰電)產業叢集。
而作為意氣風發的“江西新星”,在獲得熱錢湧入後,宜春的野心似乎也不止於新能源。根據宜春釋出9月推文,在發展願景目標中,宜春力爭2025年實現新能源(鋰電)全產業鏈營收突破1500億元,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營收突破2000億元,比鋰電還多了5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