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數字中國、課堂教學、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生態補償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陳清:賦能資料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清認為,新形勢下,必須加強整體謀劃、統籌施策,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進資料生態賦能,充分釋放資料紅利。具體措施而言,第一是加快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加快大資料產業園建設、統籌構建雲計算基礎設施體系、深入實施“寬頻中國”戰略等。第二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打造大資料產業生態體系,加快建設“智慧農業”,推動製造業、平臺經濟轉型發展,推動數字經濟與服務業全面融合。第三是推動大資料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在確保資料安全的前提下,運用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等資訊科技,推動大資料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讓各項治理更加聰明、更加智慧、更加精細。第四是深化大資料在社會民生領域的應用,推進大資料與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深度融合,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聯化,積極探索人工智慧在出行、健康、養老領域的應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和教育資源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第五是健全資料安全法規標準支撐體系,進一步研究制定資料資源收集、共享開放、資料開發、資料流通相關標準和安全準則,加快推進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出臺建設,加強對大資料安全技術、裝置和服務提供商的風險評估和安全管理,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鐵安:讓課堂教學回歸“育人”的原本意義】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鐵安認為,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活動系統,也是一種教育文化。在課堂教學中包含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教學內容(即人類優秀文化)這三個基本的要素,而這三個基本要素並不是靜態孤立的存在。課堂教學應是以人類優秀文化為中介的“教”與“學”相統一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是基於傳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而展開的“為人”與“人為”的高尚實踐活動,是一種“化人”和“人化”的文化,是師生同享人類優秀文化從而使學生獲得生命成長的一種動態創生的教育文化。以此可知,課堂教學的根本宗旨是育人。事實上,課堂教學必然有人類優秀文化所蘊含的真善美對學生生命的啟迪、鼓舞與浸潤,必然有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對學生生命的關懷、感召與示範,也必然有學生自身主體生命的充分啟用與完美釋放。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系統中三個要素的互動作用構成了課堂教學內在的文化創生邏輯,而這個邏輯無疑也是課堂教學的育人邏輯。即:課堂教學依託教學內容的育人功能、教師的育人功能以及學生的主體功能三個要素整體相互協調作用,最終實現學生健康成長。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孫琳瓊:從歷史辯證法視角解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河北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基地研究員、河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書記兼副院長孫琳瓊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五個方面深刻彰顯了歷史辯證法。一是彰顯了尊重現實個人的主體性維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現實的個人的觀照既體現在對個人全面發展的制度安排,更體現在對個人全面發展所需要和所創造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協調全面推進。二是彰顯了立足美好世界的價值性維度。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美好願景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實踐旨趣高度契合的,人們對“美好”的關注和追尋日益高漲,政治經濟活動彰顯著美好向度,美好追求已然深深嵌入人民整體生活中。三是彰顯了把握主要矛盾分析大勢的能動性維度。中國共產黨立足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主動揭示社會發展中的結構性困境和重大矛盾,善於從紛繁複雜的事物中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一系列原創性理論應對和解答了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四是彰顯了具有普遍性特徵個體的現實性維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指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特殊性維度上把握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五是彰顯了堅持運用歷史思維的發展性維度。新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的過程中,中國人民自己走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道路。
摘編自光明網
【陸鵬:多措並舉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
陸鵬指出,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是我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是促進共同富裕、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本質要求,更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題中之義。提高發展平衡性,必須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要求,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統籌發展與安全等各方面的重大關係,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各個構成要素的良性互動。提高發展協調性,必須更加註重城鄉、區域、階層、行業等的發展差距,運用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在促進協調發展方面的政策功能,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暢通階層上升通道,使協調發展成為建設全面現代化的內生動力。提高發展包容性,重點是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全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摘編自《學習時報》
【範永茂:政府調控和市場配置協同發力,落實生態補償機制】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範永茂認為,不僅要開發好綠水青山,更要讓保護綠水青山的工作也能產生收益,得到補償,為保護綠水青山提供正向激勵機制。過去單一依靠政府主導的生態補償工作中,補償制度還存在體系不盡健全、補償手段相對單一、權利責任劃分不夠清晰、考核獎懲力度偏弱、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參與生態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等問題。對於生態補償這樣政策子系統複雜程度較高、參與生態保護的行動者型別和數量較多的政策,其補償不到位時它們彼此還可能互相沖突,降低生態保護的意願。在政府具有較強的調控和管制能力的條件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場工具透過確權等方法實現自由競爭,透過市場“看不見的手”來配置資源,達到補償的合理和均衡。同時政府作用也要完善。在補償機制建立過程中,政府要彌補市場缺陷,完善監測手段,建立監督和協作聯動機制,還要建立生態補償政策評估機制,做好支撐體系建設和強化工作,積極探索使用包括資訊、使用者付費、補貼等混合型政策工具,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各項制度建設,切實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摘編自中國網
(光明網記者 徐倩陽整理)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