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日~29日,第24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1年CSCO學術年會以網路直播的形式在雲端舉辦。本屆大會以“聚焦創新研究,引領原創未來”為主題,旨在引領中國臨床腫瘤學進展。9月18日,“CSCO尿路上皮癌專場”成功舉辦,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何志嵩教授、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葉定偉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周芳堅教授
(按姓氏拼音順序)攜手領域內多位權威專家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盛宴。現本文整理會議精粹如下,以饗讀者。
主席致辭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何志嵩教授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在主席致辭時表示,雖然疫情限制了過去一年的學術交流,但免疫治療藥物與抗體偶聯藥物(ADC)在尿路上皮癌(UC)領域中的突出表現卻讓我們為之振奮,特別是國創ADC維迪西妥單抗,其療效資料驚豔,使得我國相關研究進展幾乎同步於國際一線水平。由跟跑到領跑,期待領域內同道能夠為國際學術界展示更多來自中國的高級別循證醫學證據。
篇章一
在“膀胱尿路上皮腫瘤治療新亮點”的主題講座中,西安交大一附院賀大林教授分享了團隊應用藍鐳射在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NMIBC)切除術中的相關嘗試與探索。近年來,以紅光為激發光源的光動力治療臨床研究已在國內外同步開展,而有證據顯示,10 mW/cm2藍鐳射-5ALA對腫瘤細胞的殺傷力是同功率紅鐳射的近3倍,並在氣化切割可見腫瘤的同時,殺滅不可見的腫瘤細胞,是極具潛力的一種治療選擇。
類器官可更好地在體外模擬體內器官,保持穩定的遺傳資訊和異質性,是一種更新、更可靠的體外研究模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魏強教授認為,膀胱腫瘤類器官藥物篩選平臺的構建對藥物研發與部分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機制探究意義非凡,目前團隊已在SRT1720、SIRT1、KDM4等對膀胱腫瘤的作用與影響中有所發現,詳細研究結果值得關注!
對於新輔助化療後達cT0的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治療,醫科院腫瘤醫院壽建忠教授推薦首選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他認為保留膀胱雖然可能是安全可行的,但其後續治療方案仍然值得探討,另外cT0與pT0和pCR的一致性有待進一步最佳化。
關於NMIBC患者的治療,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李響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臨床醫生應更精準地評估疾病進展風險,在患者充分知情的前提下,為高進展風險人群儘早實施保留功能的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並對其進行全程隨訪與管理,如此才能確保患者的獲益最大化。
談及機器人輔助全腔內原位新膀胱術,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汪朔教授總結了自身應用該術式4年中的所感所得:第一,技術整體安全可行;第二,術式創傷小、出血少、術後恢復快;第三,能夠保留女性盆腔臟器,降低尿瀦留髮生率;第四,開展時應重視輸尿管、腸管血供保護等。
篇章二
目前新輔助治療依然是MIBC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單藥與多藥聯合何為更佳?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盛錫楠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化療時代,聯合優選;免疫時代,聯合化療多藥療效似乎更好,但缺乏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在ADC時代,ADC改變了晚期UC的治療格局,其聯合免疫將帶給我們更多希望。他說道:“精準人群篩選與全程模式至關重要。”
TUR手術與區域性放療仍然是MIBC保膀胱策略的核心,而患者的保膀胱需求也對手術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虞巍教授強調,隨著未來治療手段的逐步增加,我們仍需以MDT團隊為基礎,綜合分析患者的影像學與病理結果特點,並準確評估患者危險分層,以選擇更有針對性的方案併為其進行高質量的臨床治療。
隨著藥物與生物標記物的發展,UC也逐步進入到了精準治療的探索階段。結合現有研究資料,福建省腫瘤醫院陳譽教授分析道,ADC兼具靶向及細胞毒作用,在UC領域療效顯著,因此其即將開啟晚期UC精準治療新紀元。未來,極具潛力的ADC+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策略還將為領域內帶來更多突破。
為晚期UC患者探尋更優治療策略是臨床醫生的所思所求。對於一線治療患者,急需明確免疫治療獲益人群;對於後線治療患者,免疫聯合策略有望實現更多突破。除此以外,天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王海濤教授還著重強調了全程管理與精準化管理策略對於破局UC免疫治療長生存困境的重要作用,事實上目前已有多項相關研究取得了積極成果。
在“MDT中的尿路上皮癌——從器官侷限到轉移性疾病”的主題談論中,上海新華醫院齊雋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繼彥教授和中山大學腫瘤醫院何立儒教授分別以泌尿外科醫生、腫瘤內科醫生與放療科醫生視角分享了自己的相關觀點,他們既明確了所涉學科的分工與價值,同時還強調了多學科合作對攻克領域內難題的重要性。
篇章三
在該環節中,來自復旦大學腫瘤醫院的徐文浩教授首先分享了一項由其所在團隊開展的關於膀胱癌免疫微環境調控的基礎研究成果。結果顯示,高ADCYAP1甲基化水平患者免疫治療獲益更為顯著,提示ADCYAP1甲基化水平可作為評估膀胱癌患者免疫治療是否獲益的生物標誌物。該研究無疑為膀胱癌免疫治療急需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指導證據。
而後,來自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周莉教授為我們帶來了維迪西妥單抗聯合特瑞普利單抗治療區域性晚期或轉移性UC患者的最新療效與安全性資料。C014研究結果顯示,21例患者的最佳療效為85.7%,20例患者確認的客觀緩解率(cORR)為75%,其中10例一線治療患者的cORR為80%;在安全性方面,整體可控可耐受,資料亮眼。
另外,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段榮教授分享的“ZKAB001聯合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用於晚期UC一線治療的Ⅰb期臨床研究”也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認可。結果顯示,10例可評估療效患者的ORR為57%,DOR為100%,目前患者最長PFS已超9個月;在安全性方面,患者整體耐受性較好。由於研究入組尚未結束,更多結果值得期待。
小結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在過去一年中,領域內專家學者懷揣醫者初心,以中國智慧向世界醫學界貢獻了令人信服的中國資料,其中多項研究進展甚至領跑國際前沿。事實上,空有龐大患病人群卻無高級別治療證據的尷尬局面已成為過去,而對於未來我們滿懷期待,期待著
UC
領域的研究者能夠再攀高峰,為中國乃至世界患者帶來更具突破性的療效資料!
編輯整理丨中國醫學論壇報 可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