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刷到這麼一個影片,有個大爺上電視相親節目,對備選的女嘉賓長相挑挑揀揀,還坦言要找個比自己小十來歲、能夠照顧自己的後老伴兒,結果引發了女嘉賓們的犀利怒懟。
在影片的評論區,“普信男”再次成為吐槽高頻詞彙。
這讓我想到一部老片,飾演女主的劉若英就在相親過程中,接連遭遇了十幾位讓她無力吐槽的“普信男”——《徵婚啟事》。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
眼科醫生家珍一時心血來潮,在報紙上刊登了徵婚啟事,引來一大批應徵者,於是開啟了馬不停蹄的相親之旅。
儘管尋找另一半的意願強烈,但家珍還是無法挑出一位適合自己的人選。
站在她的角度,這些應徵者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人,身上多少都有些家珍無法容忍的缺點——
有人見面時邊嚼檳榔邊抽菸,不停加快“昇仙”的腳步,家珍多次想要集中精力聽他講話,但最終敗給了和著檳榔汁水的口水飛沫。
有人上來就報了一長串求學經歷、工作簡歷、社會團體經歷,處處彰顯自己有學歷、有能力、有愛心的一面。
然而當家珍問起他的年齡,他卻報了一個明顯與履歷、髮際線不符的年紀。
當然,也有人說話特別坦誠,坐下來沒幾分鐘就對家珍直言:
這話直接把家珍嚇得當場石化,情不自禁地用雙手穩了穩茶杯。
有人一開始給家珍的印象還不錯,但很快她就發現,對方之所以母胎solo,是因為眼裡只有自我。
而且一玩起彈珠遊戲,就什麼也顧不上了。
也有人一開始就讓她如坐針氈,一連串審判式的問題讓人抓狂——
“你條件明明不錯啊,登報徵婚是不是有什麼隱疾?”
“你這麼可愛的女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嚴肅呢?”
“你好厲害,有看書吼?”
“你沒有安全感你知道嗎?所以你會來徵婚。”
這些發問,讓人聽了都替家珍血壓飆升。
然而,她碰上的第二類人更加奇葩——他們來應徵,是自以為看出了這份徵婚啟事的“潛臺詞”。
有個拉皮條的,把自己的事業美化成“走高階路線的X生活交易”,上來就問家珍的情史和隱私,說可以給她一個“賺大錢的機會”。
他的邏輯是,條件這麼好的女孩登報徵婚,潛臺詞就是“我道德尺度很大”。
還有個說話繞來繞去的猥瑣男,過來就是想約P。
他的思路是,婚姻都是扯淡,不過是簽字蓋章而已,不如這種交流來得坦誠。
面對這些人,家珍不等他們說完就直接暴走了。
反而是第三類人,最讓她手足無措——他們跟家珍見面,就是為了滿足自我。
比如有個演員,化裝成殘疾畫家來和她見面。
可惜演技不精被家珍識破,於是狡辯說化裝是為了測試對方的真心,“我都殘疾了你還願意跟我交往,那說明你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但實際上,他已經有女朋友了,聲稱“想要安定下來”不過是句屁話。
有人到場後聊了好一會,家珍才察覺到對方竟然是“姬友”。
只能尷尬又不失禮貌地拒絕,沒想到被對方追問“你都沒有試過,你怎麼知道不行?”
還有人是替家屬徵婚,但也各懷鬼胎。
有人想給自閉症兒子找個“小媽”,有人想給未離異的老爹找個“小蜜”。
這操作,搞得家珍生怕自己說錯一句話,就會造成家庭慘劇……
影片裡的女主角,就像一個鑑別人性的專家,一口氣見識了貪婪、愚蠢、自私、無知。
結婚物件沒有物色到半個,洞察人心的能力卻突飛猛進。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金士傑飾演的一位小學老師,母胎單身四十多年。
他的自我介紹態度誠懇,對自我的優缺點剖析也比較客觀,坦言活到現在是徹底頓悟了,已經做好了結婚的準備。
家珍還沒怎麼介紹自己,他就率先表示了好感,希望她可以就此停止相親,跟自己手牽手回家見家長。
男方的這種唐突,家珍早就習以為常,不過這次她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對方的漏洞——
你花了十幾二十年才想明白要不要結婚,那我們只見了十幾二十分鐘,你怎麼就能確定我們合適?
這話讓小學老師如同觸電一般,開始拼命往回找補,“我的缺點不是缺點,而是特色,我也捨得花錢……”。
然而當他快速腦補了戀愛、娶妻後可能出現的大把花銷,卻怎麼也不敢繼續往下說了。
這位小學老師,看著活明白了,但又沒完全明白。
他承認自己的缺點,卻又忍不住美化缺點;揚言自己要改變,對改變的恐懼卻又肉眼可見。
這便是《徵婚啟事》最打動人心的地方,一段段相親小品看著都很平常,卻透過量變引發了質變,帶著大家一塊反思一個不曾注意的問題——所謂的“想結婚”,到底是什麼意思?
是對安定的渴望,還是對孤獨的恐懼?或者是希望自己“像個正常人一樣”?
從這個角度來說,誕生於1998年的《徵婚啟事》,對於婚戀的思考在當年可謂十分超前。
值得一提的是,馮小剛執導的《非誠勿擾》,跟這部電影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但客觀來說,馮導並沒有聚焦這個話題本該有的黑色幽默,反而把故事整成了一個充滿男性凝視的愛情電影,實屬有些可惜。
《徵婚啟事》最犀利的一點,是透過女主角的自言自語,一點點揭曉她登報徵婚的真正原因,是陷入了一段無法善終的婚外戀。
她流產、辭職,心理遭受嚴重創傷,有天鬼使神差地決定要徵婚。
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你幾乎察覺不到女主有這麼一段不堪的過往,她的語氣透著淡定和超脫。
但是時間久了,她的偽裝終於撐不下去了。
有天,家珍見了一個應徵者,對方長得很帥,缺點是坐過牢,但她並不介意。兩人約會了幾次就為愛鼓掌了。
不過,還沒走出酒店家珍就崩潰大哭,搞得對方手足無措,只好獨自悄悄離開了。
這次與應徵者的親密接觸,讓她再也無法忽視沒有癒合的情傷。
更加戲劇化的是,之後又來了一個盲人應徵者,寒暄幾句後他忽然飄出一句奇怪的話:
原來,這個盲人是家珍的病人,在朋友幫助下打了應徵電話,一下就認出了她的聲音,但是姓氏卻又對不上,於是出於好奇心跟家珍見面。
一直以來,家珍都在用“吳家珍”的假身份偽裝自己,來寬慰內心深處對有婦之夫吳先生的掛念。
她說自己徵婚是為了換一種生活,卻並不比那些滿身缺點的應徵者好多少。
更諷刺的是,她的偽裝偏偏被一個盲人輕易戳穿。
她以為把自己的相親情況,透過電話答錄機彙報給失聯的吳先生,是對他的一種懲罰,卻沒想到電話那頭其實是吳先生的妻子。
妻子原本是出於偷聽的惡趣味,卻發現家珍用情太深無法自拔,最終坦白吳先生已經因飛機事故身亡,生前向她提出了離婚……
這時候,家珍好像真正明白了大學心理學老師說的那句話:
這話到底怎麼理解,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回答。
《徵婚啟事》的故事看似平淡,但每一段情節都資訊量巨大,20多年後再看,都市男女的感情困惑依舊不停上演。
看完家珍的徵婚經歷,小夥伴們又想起了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