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 當成語遇上中醫藥
古風盛行,國潮迭起。當成語遇上中醫藥,又將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為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胡博士說中醫系列特推出“世”說新語欄目,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重新挖掘成語的中醫價值與內涵,分享成語背後的故事與養生方法,讓讀者感受不一樣的中醫藥文化。
神魂顛倒
【釋義】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出自明代馮夢龍著《醒世恆言》
何為神何為魂?
作為描述情志狀態的成語,神魂顛倒中的“神”和“魂”並不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心驚膽戰”一般,能直接在臟腑中找到主導情緒的臟器。那麼中醫理論中,何謂“神”何謂“魂”呢?
對於“神”的主導臟器,《靈樞·天年》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醫理論認為,“神”屬於心所藏之神中的狹義之神,指人的 意識、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靈樞·本神》認為,“心藏脈,脈舍神。”神藏於心。
那麼,“神”和“魂”有什麼樣的聯絡呢?“隨神往來謂之魂”《靈樞·本神》認為“魂”是隨神往來的精神活動,因此就有《類經》所說的“魂隨乎神,故神昏而魂蕩”。
在中醫理論上,魂的主導臟器為肝。《朱子語類·卷三》認為,“人之能思慮計畫者,魂之為也。”由此看出肝魂主宰著人的認知活動、精神活動和情志活動。
“神魂顛倒”竟是心肝受損?
心藏神,肝藏魂,魂神互相影響,魂神同病。《辨證奇聞· 離魂》 指出“心,肝子,虧則無液耗肝,肝又傷,肝傷則血燥, 血燥則魂不藏。”
根據五行相生規律,肝為心之母,心為肝之子,心血虧則耗損肝陰,影響肝魂,肝血虧虛日久,損傷心血,也就是《類經》中所說的,所謂 “母病及子,魂動神擾”。
肝、心經氣交通,病理上經氣相傳;五行木火相生,病理上母子相及;情志神魂相隨,病理上神魂顛倒。
要緩解神魂顛倒的情況,首先從飲食上就要求五味要淡,酸、 苦、甘、辛、鹹不可偏嗜。《養生醫藥淺說》中“味薄神魂自安”。
定心安魂湯:
龍眼肉20克 酸棗仁15克 茯苓20克,山萸肉15克,排骨300克。
先將棗 仁、茯苓、山萸肉洗淨紗布包好,放入鍋內,再放入排骨和龍眼肉,加適量水和料酒,薑片,大火煮開,小火燉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食用。此方有定心安魂之功效。適用於心肝血虛之失眠多夢,頭暈目眩,面色無華等症。
穴位按摩:
取八脈交會穴後溪、申脈,配以太沖、神門。
“神”“魂”各自如何調理?
心不在焉食療方
【釋義】心不在這裡。指思想不集中。出自《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神貴在“明”,“神明”即是意識清醒,凡是能引起心主血脈和心藏神功能異常的因素均可導致心神 “失明”,從而導致“神不安”,最終導致其調控功能失常,而表現出意識、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異常。
養心二仁粥
棗仁、柏子仁各10 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先將棗 仁、柏子仁打碎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次, 過濾去渣取汁,再放入粳米煮粥,待粥煮至濃稠時,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每2次,早 晚空腹服用。此方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之功效。適用於心失所養之心悸氣短,失眠多夢,陰津虧損 之大便乾燥等症。
魂不守舍食療方
【釋義】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驚恐萬分。出自《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何(晏)之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肝藏魂,多種因素所引起的肝魂妄動,導致“魂不守舍”的情況,上擾心神,反客為主,則出現無意識的感覺和行為,如夢話、夢遊、幻覺等。
豬肝枸杞雞蛋湯
取豬肝100克,枸杞子15-20克,雞蛋1只,鹽等調味品適量。將豬肝洗淨切成薄片,加入適量澱粉,加少許鹽等調味品醃一下.將枸杞子洗淨,鍋中加水煮開後,放入枸杞子和醃好的豬肝,大火煮開後即可。該方子適用於肝腎陰虛而出現的眩暈耳鳴、失眠心悸、兩眼昏花、頭痛頭脹等症。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中醫藥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絡。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即刪。編輯&排版: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