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醫中的氣,有元氣、精氣、陽氣、正氣、宗氣等。
氣的功能很多,可推動迴圈、加速代謝、溫煦調節、固攝防禦、消化運化、氣化生育、導濁排洩等。
一旦氣虛證發生,身體的許多功能降低減退,會出現很多痛苦不適症狀。
氣虛的臨床表現
聲低氣短,神疲乏力,胸悶氣喘,自汗盜汗,底氣不足,中氣不接。
1.因氣虛而出現臟器下陷,脾胃下垂,肝臟下垂腫大,腸下垂脫肛,睪丸下垂,子宮下垂,面板鬆弛下垂,肌肉鬆軟下垂。
2.因氣虛而出現小便餘瀝、失禁、頻數,遺精、滑精、早洩。
3.因氣虛而導致大便稀溏,大便次數多,或大便稍幹無力排出。
4.因氣虛會導致胎元不固,死胎滑胎。
5.因氣虛而血液妄流,血不歸經,出血失血。心氣虛則心慌,肺氣虛則氣喘,脾氣虛則納呆,肝氣虛則太息,腎氣虛則怵驚等。
如何補氣才為上工之法?
氣為動力,氣為陽氣,氣為熱量,氣為功能。氣為陽,血為陰,氣為主,血為次。補氣就是溫陽,所以補氣藥多是溫性藥。 氣由下出而上升,氣發於丹田,發源於腎元之氣。
所以,欲補氣者,必先補元陽腎氣。
只知用大量的黃芪補中氣者,是治標的、淺表的、容易產生副作用的中工之法。
補氣藥,與補陽藥同,不可多用,猶如人之吃飯,多吃傷,少吃香,道理一樣。
慢慢補,慢慢調養,氣虛就會逐漸恢復。五臟之主氣,相互協調作用,一髒氣虛,五臟皆補,尤以腎臟為重。
欲補肺氣也必補腎氣,欲補脾氣也必補腎氣,欲補心氣也必補腎氣,欲補肝氣也必補腎氣,而欲補腎氣者,又要加補五臟之總氣。
補氣之時更需兼以補血,血為陰函陽,猶如賢妻約束好丈夫一樣,氣自歸位而不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