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更賢能一點呢?”孔子回答:“子張做得太過,子夏做得還不夠。”
子貢說:“那就是子張更好一些了吧?”孔子說:“做得太過和做得不夠是一樣的。”
這便是“過猶不及”的由來。
生活中,很多人的弊病,不是懶惰,而是做得太過。做得太過,同樣也是難以達到自己目標的。
凡事不可求快
孔子說:“欲速則不達。”
事物的發展,自有他的規律性。人只有順從規律,才能更加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標。
所謂“心浮氣躁者,一事無成。”
一個人,越是心浮氣躁,越是迫切地想要獲得成功,那麼,他就越容易走“捷徑”,容易被一些歪門邪道所引誘。
在他看來,別人勤勤懇懇地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是不聰明的表現;而他們,是能夠發現“捷徑”的聰明人。
可是,事實會證明,他們才是看似聰明的愚昧人。
那些所謂的“捷徑”,不是造物主的羅網,就是心懷叵測的人,抓住人們急於求成的心態,設下的陷阱。
如同寫作。有的寫作班,承諾小白十幾天就可以投稿大號,顯然是不可能的。
寫作,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與寫作練習做基礎,學習再高明的技巧,效果也不會太明顯。
真正能看透事物規律的人,是不著急的。因為他們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不會因為人的急於求成,而改變。
他們不急不緩地向前行,反而能夠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無為方能“無不為”
老子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就是說:“越是有為,就越是容易失敗;抓得越緊,就越容易失去。”何以見得呢?
拿種樹打個比方。
會種樹的人,栽種之時,如同對待子女一般細心,栽好後,就像丟棄了一般,不再幹擾它的生長。
結果,樹木枝繁葉茂。
這是他有能讓樹木枝繁葉茂的本事嗎?不是。他只是沒有妨害樹木的本性罷了。
不會種樹的人,栽好樹之後,擔心過甚。早晨看過,晚上又來摸摸。
甚至掐破樹皮,來觀察是死是活,搖動樹的根部,來看培土是松是緊。
如此,樹木的本性則被破壞。怎麼能夠枝繁葉茂呢?
有時候,事物的發展,自然會朝著人所期望的方向去發展,人需要做的,不是去促進他,而是需要“冷眼旁觀。”
只有冷眼旁觀,才能夠不影響事情的正常發展。
所謂的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在不該做的時候,能夠順應自然,不妄為。
一個人,能夠通曉無為的用處,便可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抓得太緊,關係破裂
在關係中,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患得患失。
在沒有得到的時候,害怕得不到,拼命爭取;在得到之後,害怕失去,抓得緊緊的,結果令雙方都喘不過氣來。
不舒服的關係,必然是難以長久的。
有的人認為,對對方越好,雙方的感情,必然會越牢固。
其實不然。
對一個人好,也是需要把握好一個度的。有的人,接收到對方太多的好,會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所以他們可能會說:你不要對我這麼好;
有的人,會把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應當,肆無忌憚地索取。
這兩種狀況,都會導致關係破裂。
本來是為了關係更牢固,才努力付出;結果自己的好,起到了反作用,事與願違。
所以,沒有底線的對一個人好,並非維持一段關係的最好方法。只有付出有度,親密而留有距離,才會讓雙方相處得更自在、舒服,關係才可長久。
俗話說:“凡事有度,過則為災。”
一個人,做事情只有把握好一個度,需要努力爭取的,則努力爭取,需要把手放鬆一下的,則放鬆一下。如此,才能不違背規律,更快達到自己的目標。
張弛有度,是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智慧。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