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州日報》發起了以“全民健身”為主題的調查問卷,在回收的250多份樣本中,家中成受訪者選擇最多的運動健身主要場所,佔比達40.37%。
記者採訪得知,忙碌的工作加上交通擁堵等帶來的出行成本,讓越來越多的市民更青睞於購置運動器械在家健身。
客廳成“私人健身房”
“曾經定期去健身房的習慣被疫情打破,疫情好轉後自己卻又懷孕了,也懶得出門,便入手了一臺跑步機放置在客廳。”來自天台的新手媽媽餘誠誠說,如今在家健身,成了自己日常鍛鍊的主要方式。
“孕期因為妊娠高血糖,幾乎每天午後都會在跑步機上慢走一小時,現在大概每週慢跑兩三次,每次持續1小時。”餘誠誠說,在家鍛鍊,既節約了路上的時間成本,又能克服帶娃期間時間的不確定性,還能在手機上定製私人鍛鍊計劃,價格比線下私教課更便宜。
家住椒江太陽城小區的蔣先生,早在四五年前便購置了家用跑步機和動感單車。人到中年的他,身材逐漸呈橫向發展,為了控制身材走向,蔣先生便入手了多種健身器材。此後,他每週都會使用跑步機、動感單車運動兩三次,還經常舉舉啞鈴。
“天氣好時,也會下樓跑步,但覺得還是在家方便。”蔣先生說,尤其天氣炎熱時,出門沒多久便渾身是汗,在家開著空調鍛鍊,就沒這種困擾了。
許倩倩是一名文字工作者,長時間坐著辦公,一下班總覺得腰痠背痛。為了緩解肌肉疲勞,她便入手了瑜伽墊,在家跟著手機APP學瑜伽。“之前和同事一起辦過瑜伽工作室的年卡,我不喜歡獨自去鍛鍊,有時又和同事的時間湊不上,因此沒去幾次便懶得去了,覺得挺浪費。”
居家健身有技巧
居家健身如何確保安全呢?記者採訪了現支援天台縣人民醫院的浙江省人民醫院主管康復治療師章曉峰。
章曉峰在日常接診中瞭解到,很多人會在家裡買一些大型的健身裝置,進行力量訓練。“這不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單純訓練力量對人體的功能改善並不明顯,反而會因身體承受過多的負荷而受傷。”
“首先,最重要的是控制運動量。人體內任何組織都只能承受一定的衝擊總量,也就是單次衝擊×次數,如果單次衝擊的能量很大,那麼它能忍受的衝擊次數就會減少,會產生損傷。”章曉峰介紹,很多人跑步都拼命追求量,這種思想是不科學的。“目前90%以上跑步鍛鍊的人,都採用後足著地的方式,這對下肢產生了很大的衝擊,如果跑步距離特別大,就更容易受傷。”
章曉峰說,運動需要和休息相結合,但很多人天天都做相同的運動,覺得要每天堅持,這其實也是一種錯誤的觀點。“人體的組織在訓練後會有一天左右的時間處於比較弱的狀態,在這段時間內,人體需要充分休息,這樣才會變得更強。如果趁組織比較弱的時候鍛鍊,只會讓組織變得越來越弱,最終造成損傷。”
章曉峰說,訓練要循序漸進,人體的組織經受合理的鍛鍊後,會變得越來越強。訓練的強度也需要逐漸增加,切忌突然增加運動量。“很多人運動時喜歡聽音樂,感覺很舒適,但這樣做其實會忽略人體受傷時發出的訊號,繼續鍛鍊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運動前後的熱身和放鬆牽伸訓練一定要做。”章曉峰提醒,適當的熱身運動,可以使肌肉的溫度增高,有利於提高運動表現,但要避免暴力拉伸;運動後有些肌肉需要牽伸,可以用泡沫軸進行放鬆,這樣能改善體態,減少肌肉疼痛。
【來源:中國台州網-台州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