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作為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三大殺手”,一直以來,冠心病、腦卒中和肺癌都是醫學專家們的主要攻克物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理念被應用到這些疾病的診療過程中,幫助醫生為更多的患者延展生命長度,提升生命質量。為此,人民網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文化發展中心,推出系列影片報道,介紹疾病科普知識和醫學領域前沿技術,展望未來醫療趨勢。
打通生命補給線 全面防治冠心病
第一期:早防早治 為冠心病患者打通生命“補給線”
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對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醫生能運用哪些新技術、新手段來助力心血管疾病的早篩早診早治呢?對此,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病醫學部主任、全軍心血管內科專委會主任委員陳韻岱,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夏雲龍向廣大網友進行了分享。
冠心病易誘發心源性猝死 社會危害大
心臟,生命個體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像是一臺設計精密的水泵,透過心肌細胞的收縮和舒張,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心臟功能的正常與否,是人類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12月公佈的資料顯示,每年因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的病例數從2000年的700萬增長到2019年的900萬,佔全球死亡病例總數的16%。
冠心病易誘發心源性猝死危害大
冠心病一般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病醫學部主任、全軍心血管內科專委會主任委員陳韻岱介紹,如果把心臟比作人體的一個泵,冠狀動脈的血管就相當於它的管道,一旦管道被堵塞了,油路不通了,發動機這個泵也就歇了。一旦冠狀動脈供血不夠、供氧不夠,就會出現心絞痛,也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的心臟病。
“我國每年至少有近55萬的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這種猝死由於發病突然,愈後結果非常差,社會危害性也非常大。”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夏雲龍表示。
支架手術成功率提高 但弊端仍存
目前,冠心病的治療手段包括有藥物和手術兩大類。
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血管內環境的改善十分重要。但如果面對一個急性起病,隨時都有猝死風險的病人,手術是最好的選擇。
心臟支架是目前最常見的冠心病手術
目前,心臟支架是最常見的冠心病手術。在更清晰的手術視野下,支架植入的普及率和成功率不斷提高,但依然存在著如抗原抗體反應,炎症反應、栓塞、凝血異常等致命的弊端。
未來,有沒有可能提前收到心臟發出的預警,用更小的代價把冠心病遏制在萌芽階段?
對此,專家們認為,做好早診早篩是關鍵因素。在未來,利用大資料,有可能提前收到心臟發出的預警,用更小的代價把冠心病遏制在萌芽階段。
早診早篩技術不斷進步 更精準高效
作為一種慢性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是對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臨床常用的冠心病診斷方式很多,包括血液學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脈CT等。
夏雲龍介紹,在眾多的篩查手段中,診斷心源性猝死預測指標最經濟、最便捷、最高效的就是心電圖。近年來,隨著醫療影像裝置不斷更新換代,血管內超聲術(IVUS)和光學干涉斷層成像術(OCT)逐漸在臨床得到應用,臨床醫生已經可以透過微創介入獲取人體血管內的三維影象,使診斷更為精確。
醫生運用血管內超聲術和光學干涉斷層成像術獲取血管內的三維影象
與此同時,醫生還將血流儲備分數測定技術用於血管功能評估。“改善血管的本質,就是血管中的血流量和要去達的那個被供應的區域,是否達成了平衡。經過功能評估,如果血流功能足夠,儘管血管可能75%甚至80%的狹窄,也不需要去動它。”陳韻岱解釋。
醫生透過雲心電網路遠端診斷
為擴大冠心病篩查效率和擴大覆蓋面,近年來,遠端診斷的相關技術也被應用於國內各大醫院、基層社群衛生服務機構。
夏雲龍稱,如果基層醫療機構沒有能力做診斷和判斷,只要將患者心電圖一鍵上傳至關聯裝置,大醫院的醫生就可以線上進行遠端診斷。未來如果把雲平臺建立起來,人工智慧技術的輔助功能應用起來,還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