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決定了面部立體感,以及如何科學增加面部立體感
要成為公認的美人,有一個基礎門檻,那就是面部立體感。
如果說你的臉是一座房子,立體感就好比層高,而五官是裝修。裝修再精緻的房子,如果抬頭就能撞上天花板,也會讓人憋悶難受。五官再精美的人,如果面部扁平,也顯得侷促、小家子氣。
如果我們多問一步,是什麼決定了面部立體度,答案就千差萬別。
有人會把關注點放在一些細節輪廓:比如說額頭、鼻子、下巴。但如果你按照這個思路去追求立體感,那你可能變成只有精緻細節,卻怎麼看怎麼奇怪的網紅臉。
這是我的一個顧客,曾經在外院做過隆鼻,修復前鼻形好不好不評價,但是高度絕對是有了,下巴和額頭基礎也不錯,但很難說她的面部有多立體。我在修復手術中降低了她鼻子高度,沒有改變額頭、下巴,面部立體度反倒是提升了,這是為什麼呢?
今天就來聊聊到底是什麼決定了面部立體感,以及如何科學增加面部立體感,讓你少走彎路,遠離沒有意義的整形手術。
面部立體感的根本決定因素
即使是對審美沒有研究的人,很多人在初步觀察之後,也會總結出「亞洲人長得扁平」「歐美人長得立體」。能造成這種總體上的觀感差距,從最基本的角度來看,是歐美人和亞洲人頭型的差異。
人體測量學指出,亞洲人和高加索人最顯著的頭型差異在於,亞洲人頭骨更寬更圓。
頭骨比率=(頭寬/頭長)*100
根據頭型的分類,大部分亞洲人屬於圓頭型,頭蓋比率87.1%。相對而言,高加索人是79.2%,多為長頭型。
頭蓋比率越大,意味著頭長越短,頭寬越長,當頭寬和頭長為1:1時,頭骨就是一個正球體。頭蓋比率越小,意味著頭越長,形態越接近橄欖球。
臉型和五官的走勢是依附於頭型的,與更接近橄欖球的長頭型相比,圓頭型的輪廓相對平緩,這就賦予了亞洲人更扁平的面部外觀。
類比西方人和東方人的面部輪廓
那,如何增加面部立體感呢?
要增加臉的立體度,其實就是把平緩的球面輪廓變得更加橄欖球化,即加高球面最凸點。
也就是,上頜骨的梨狀孔周圍,鼻翼基底的位置。
上頜骨居顏面中部,左右各一,互相連線構成中面部的支架,上承額骨,中連顴骨和上顎,下接牙槽骨,兩塊上頜骨之間的一個規則的腔隙,就是梨狀孔。
著名整形外科醫生Arnett認為,眶下點(顴骨和上頜骨在眼眶下的交界)是一個用來判別上頜骨的位置、傾斜度和發育程度的參考。
眶骨示意圖
對於沒有明顯頜面問題的人,眶下點和鼻翼基底高度越大,說明你的上頜骨飽滿度越高,面部越立體。
回到一開始的案例,女主術前鼻子、額頭、下巴立體度都不錯,為什麼整張臉還是顯平呢?
我們分兩步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看額頭和下巴。
面部立體度主要與頭型球面凸點前程序度,也就是梨狀孔飽滿程度有關,額頭和下巴屬於球面輪廓的一部分,但不在球面最凸點。
當球面凸點也就是梨狀孔飽滿度不足時,突出的下巴和額頭,會讓你的面部顯得更扁平。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畢竟所謂的“高”“低”“立體”“扁平”,都是與周圍事物對比而得出的。當平原周圍屹立著群山,平原就變成了窪地。如果額、下巴與面中落差過大,甚至會形成月亮臉外觀:
如下兩張圖左。
再看鼻子。
其實鼻子本身不屬於球面的一部分,鼻子的高度和麵部立體感關係不大。球面不變的情況下,直接把鼻子做高,反倒會破壞鼻子和麵中斜接,鼻子在面中拔地而起,過盛的鼻骨與薄弱的上頜骨不匹配,過高的鼻樑還會破壞了鼻骨和前額的自然落差,是不自然的表現。
我在術中降低了她的鼻樑高度,恢復鼻與上面部的斜街和諧,又增加了鼻翼基底高度,拉長了鼻翼基底和眶下點的距離,這才塑造了一個立體自然的外觀。
總之,是鼻基底,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可以翹起顏值槓桿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