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劇烈疼痛、渾身直冒冷汗,沒有明顯外傷卻十分痛苦……近日,救護車將一位老太太送到了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急診。經檢查,醫生髮現患者肝臟裡面竟然長有一個直徑約12釐米的巨大腫瘤,而這個腫瘤又和十五年前肝炎有關係。
醫生檢查發現,患者周阿婆血液中與原發性肝癌相關的腫瘤標誌物“甲胎蛋白”為強陽性,超過了1200ng/mL,CT檢查更是發現肝臟裡面長有一個直徑約12釐米的巨大腫瘤,佔據了左半肝並突破肝臟的包膜向腹腔內生長,且腫瘤已破裂出血。
事發突然,周阿婆和家人都想不明白怎麼悄無聲息的肚子裡就有了個腫瘤。雖然當時患者的心率、血壓等尚且穩定,但肝腫瘤破裂出血可不是小事,情況隨時會急轉直下,一旦發生更加兇險的出血,會有生命危險。
患者家屬聯絡到了上海十院肝膽胰外科主任李俊求助。依據病情,李俊立即將患者收治入院,考慮到肝癌腫破裂除了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癌細胞還會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隨著流出的血液播散到腹腔的角角落落,日後可能形成新的轉移病灶,因此只有儘快完整切除腫瘤,同時儘量清除腹腔內的積血及播散的癌細胞,才能使病人獲得長期生存的機會。
然而在完善各項檢查和評估,以便儘快進行手術時,醫院檢驗科告知周阿婆的血型為RH陰性。RH陰性的血型在人群中非常稀有,俗稱為“熊貓血”,醫院的血庫中並不會常規準備,如果沒有備血就開展如此重大的手術,風險可想而知。
時間在不斷流失,每拖延一小時,病人就要多冒一小時的生命危險。緊急時刻,肝膽胰外科、輸血科、麻醉科以及手術室立即形成聯動機制。
外科病房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徵、血氧飽和度和血色素濃度等指標,並給予其輸注止血藥物、制動、腹帶加壓包紮等一系列保守治療措施。輸血科與市中心血站反覆溝通,終於在患者入院後第二日下午申請到術中備用血。手術室和麻醉科立即開放綠色通道,當天晚上6點,周阿婆被送進手術室。
李俊主任團隊開啟患者的腹腔,發現裡面已有約600ml的積血塊,經過長達5小時的“浴血奮戰”,最終完整切除了肝臟上的巨大腫瘤,清除了血塊,並用大量蒸餾水儘可能把腹腔內沖洗乾淨。術後第7日即可出院,出院前,周阿婆握著李俊的手有道不盡的感謝,但同時也滿腹疑惑地問道:“李主任,我平時身體棒棒的,最近雖然有過一些肚子悶漲,但怎麼肝上就突然生了那麼大個腫瘤呢?”
李俊微笑著回覆:“老人家,您是不是得過肝炎?”
“啊,我十五年前確實得過乙型肝炎!但是當時告訴我說肝炎已經治好了,我也就沒當一回事了,也沒去複查!”
“這就是您肝臟長腫瘤的病因根源。這個‘治好了’是指肝炎沒有活動,但是乙肝病毒還是存在體內的。”李俊表示,周阿婆的病例很有教育意義,中國是肝炎大國,在普通人群中,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不在少數。這部分人其實都是肝癌高危人群。肝癌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按照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定的《原發性肝癌二級預防共識(2021年版)》,肝癌的預防物件就是感染了乙肝或丙肝病毒的肝炎患者或其他慢性肝病人群。這些人必須定期篩查,建議常規採用腹部超聲及甲胎蛋白檢查,做到對肝癌早發現早治療,同時須積極控制肝炎病毒。
依據危險分層,低危人群每年篩查1次;中危人群每6個月篩查1次;高危人群常規篩查每3-6個月1次,每6-12個月還要做一次腹部增強磁共振或CT;極高危人群常規篩查每3個月1次,腹部增強磁共振或CT每6個月1次。
李俊還提醒,針對已經發生肝癌破裂並經手術治療的病人,要做好肝癌的三級預防,需採取諸如肝動脈化療栓塞等抗復發治療措施,並定期複查血液中的甲胎蛋白、腹部增強磁共振或CT,爭取對復發和轉移做到早診早治。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