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7位開國上將中,來自福建的有3位,分別是葉飛、劉亞樓和楊成武。葉飛是泉州市南安縣人。劉亞樓和楊成武則出生在著名的福建蘇區——福建省龍巖市,其中,楊成武來自一個著名的“將軍縣”——龍巖市長汀縣,劉亞樓則來自於龍巖市武平縣,也屬於“將軍縣”。即三位上將中有兩位來自老區的龍巖市。
長汀縣走出了楊成武上將1位共和國開國上將,葉青山、劉昌、吳岱、何廷一、張日清、林接標、塗則生、彭勝標、羅洪標、鍾池、塗通今等11位開國少將。也算得上著名的“將軍縣”了。武平縣雖然和長汀縣沒法比,但也走出了劉亞樓1位共和國開國上將,林偉、羅斌、藍文兆、廖步雲等4位開國少將,也不算少了。
這三位開國上將均為傳奇人物。
葉飛——菲律賓歸國華僑
葉飛是菲律賓歸國華僑,他原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縣,1914年5月7日出生於菲律賓奎松省。有一個典型的菲律賓名字:西思託·麥卡爾託·迪翁戈。他192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紅軍時期在福建從事革命活動,曾多次被捕,還率領工農自衛隊取得“霍童暴動”的勝利。曾任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紅軍閩東獨立師政委、中共閩東特委書記。參與建立閩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和陳毅、粟裕等名將一起,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在閩浙邊取得沙埕、桃坑等戰鬥勝利,多次粉碎國民黨軍隊“清剿”,恢復和重建了閩東四塊游擊區。
抗日戰爭時期,葉飛是有“鐵軍”之稱的新四軍的著名將領,曾任新四軍第3支隊6團團長,江南抗日義勇軍(江抗)副指揮、路東地區軍政委員會書記,新四軍挺進縱隊政委兼副司令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1師1旅旅長兼政委和蘇中第3分割槽中共地委書記、副師長,新四軍第1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1945年4月任蘇浙軍區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了黃土塘戰鬥、夜襲滸墅關車站、突襲上海虹橋日軍機場、半塔集、郭村保衛戰、黃橋戰役、車橋戰役、天目山反擊戰和蘇中地區反“掃蕩”、反“清剿”和反“清鄉”作戰等,參與開闢了蘇北抗日根據地。
1949年8月,三野十兵團政治部主任劉培善(左起)、政治委員韋國清、司令員葉飛等在福州。
解放戰爭時期,葉飛曾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第1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三野10兵團司令員,福建軍區司令員。率部參加了收復泰安、大汶口、膠濟路反擊戰和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睢杞、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州、漳廈等重要戰役和福建剿匪作戰。在孟良崮戰役中,受命率部分割敵人並參與組織總攻,各部隊密切協同,為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作出了貢獻。渡江戰役中,率領所部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防禦陣地,並爭取江陰要塞國民黨軍起義,為我軍順利突破長江天險起到重要作用,後率部解放丹陽、常州、無錫,切斷寧滬鐵路,佔領蘇州。
1979年8月2日,葉飛(左起)、鄧小平、饒守坤、杜義德在05艦甲板上。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指揮所部發起金門戰役,因過於輕敵,導致遭受重大損失,這也是葉飛為數不多的敗仗之一。1953年起任福建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福州軍區政委。組織指揮了東山島防禦戰鬥,1958年指揮炮擊金門戰鬥。1975年1月恢復工作並任國家交通部部長。1979年2月任海軍第一政委。1980年1月至1982年8月任海軍司令員,是人民海軍第二任司令員。1980年參與指揮部隊首次遠航太平洋,圓滿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海軍的我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任務。他組織制定了《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大力支援特區建設。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為堅持和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出了重要貢獻。積極落實黨的僑務政策,致力於擴大海內外愛國統一戰線,積極在華僑中宣傳黨的政策和祖國建設成就,聯絡愛國華僑支援祖國現代化建設,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劉亞樓——名氣最大的福建籍開國上將
三人中,劉亞樓的名氣要更大一些。他以火爆鮮明的性格、極強的人格魅力、超強的能力素質而為人熟知。劉亞樓1910年4月出生於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和葉飛類似,他曾長期在蘇聯養病學習,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因此也起了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名字:薩莎。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時期,劉亞樓歷任閩西遊擊隊班長、排長,紅12軍連長、營長,紅4軍3縱8支隊政委,紅12師35團政委,第11師政委,紅1軍團2師政治部主任、政委,紅1軍團1師師長,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又稱陝甘支隊)第2縱隊副司令員,紅1軍團2師師長。1936年6月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後任抗日軍政大學訓練部部長。曾參加文家市、第二次攻打長沙和吉安等戰鬥、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徵、直羅鎮、東征戰役。長征中參加了突破4道封鎖線、強渡烏江、進攻遵義、四渡赤水、奪取瀘定橋等戰役戰鬥。他和同鄉楊成武早在紅軍時期就是一對“黃金搭檔”,曾經分別出任過紅1軍團1師的師長和政委。在上述經典戰例中有他們配合無間的因素在。
抗日戰爭時期,劉亞樓先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繼續在老領導林總的領導下工作。1938年冬林總赴蘇聯繼續就醫,住在莫斯科郊外科爾斯基村的1所療養院(對外稱“7部”或“8部”,共產國際稱“中國黨校”),由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將級教官授課。次年,劉亞樓也到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兩人從上下級變成了同學。1942年劉亞樓畢業後在蘇聯紅軍中實習,參加了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還被授予紅軍少校軍銜。1945年8月隨蘇聯紅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參加對日軍作戰。
解放戰爭時期,老領導林總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蘇聯紅軍少校王松(劉亞樓化名)被林總委以重任,出任東北民主聯軍參謀長兼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校長,東北野戰軍和東北軍區參謀長。1949年4月任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司令員。這段時間也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蘇聯留學的經歷,使得他高度重視加強司令部機關的基本建設。透過舉辦參謀訓練隊,培養和提高參謀人員的業務能力。此外,他還組建測繪學校,訓練繪製軍用地圖的專門人才。這些使得他成功組織起了一個高效的司令部,協助林彪、羅榮桓組織指揮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瀋、平津等戰役。在平津戰役中,他任天津前線指揮部總指揮,提出“東西對打、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正確作戰方針,指揮5個軍向天津發起攻擊,經29小時激戰,就全殲守軍13萬人,生俘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
新中國成立後,正準備南下解放華南沿海廣大區域的劉亞樓被毛主席緊急召見,並委以重任,出任新中國首任空軍司令員。事後看,這是毛主席一個無比英明的決策。他主持制定了在陸軍基礎上建設空軍的正確方針,迅速組建了空軍部隊。他透過創造性工作,迅速在原航空學校的基礎上,迅速組織建立了哈爾濱轟炸機學校、長春轟炸機學校、錦州驅逐機學校、瀋陽驅逐機學校、濟南驅逐機學校、北京南苑驅逐機學校、牡丹江運輸機學校(依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至第七航空學校)等7所航空學校,後來,又先後領導建立空軍學院、空軍工程學院、高階專科學校、航空學校、航空預備學校等29所院校,培養了大批人才,為全面加強空軍正規化建設起了重要作用。朝鮮戰爭爆發後,劉亞樓參與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他根據志願軍空戰的特點,總結制定了“一域多層四四制”的航空部隊戰術原則,使得人民空軍迅速成為世界一流空軍。朝鮮戰爭結束後,帶領空軍部隊擔負日益繁重的國土防空任務。此外,他提出了“穩步前進、完成計劃、提高質量、保證安全”的飛行訓練方針,主持編寫空軍首批各種條令、條例、教材、操典和訓練大綱。這些都使得空軍部隊迅速成為一支訓練有素、具有相當規模的重要國防力量。1955年9月,45歲的劉亞樓被授予空軍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兼空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1960年兼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和國防部第5研究院院長。
是劉伯承元帥一樣,劉亞樓也是少有的懂俄語的開國將帥。工作之餘,他筆耕不輟,著有《劉亞樓軍事文集》(藍天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翻譯有《紅軍野戰參謀長業務條令》(東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1947年出版)、《斯大林論克勞塞維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第4局,1950年印)、《斯大林給拉辛的信》(人民出版社,1954年4月出版)等。
可惜天妒英才,1965年5月7日,劉亞樓因病在上海不幸逝世,享年55歲。作為較早去世的開國上將,中央對劉亞樓的不幸逝世,極為痛心,破格按照大將的標準為其進行悼念儀式。林總對於老部下的英年早逝也極為痛心,在其住院期間和逝世後,多次去醫院看望,也親自出席了其追悼會。
楊成武上將——三人中曾任職務最高
楊成武上將,1914年10月27日出生,福建省長汀縣張屋鋪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紅軍時期,1929年2月參加古城、四都農民暴動,任赤衛隊少年先鋒隊大隊長,從此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隨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3縱隊8支隊,他任幹事。1931年後任紅4軍12師秘書、連政委、教導大隊政委、師政委辦公廳秘書長,紅11師32團政委,紅1軍團2師4團政委,紅1師政委,紅1師師長、師長兼政委。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和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金資等戰役,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徵、直羅鎮、東征戰役,長征中參加了強渡烏江、搶佔婁山關、飛奪滬定橋、搶佔臘子口等著名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團長,晉察冀軍區獨立第1師師長,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割槽兼第1支隊司令員、司令員兼政委,冀中軍區司令員。領導開闢了恆山地區抗日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冀中抗日根據地。率部參加了收復淶源、廣靈、靈邱、渾源、陽原、蔚縣、易縣等7城的戰鬥和易淶戰鬥、晉察冀軍區1938年秋季反“圍攻”、雁宿崖戰鬥、黃土嶺戰鬥及百團大戰、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在黃土嶺戰鬥中,所部擊斃了日軍“名將之花”獨立混成第2旅旅長阿部規秀中將,並斃傷日軍900餘人。1941年9月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地區反日偽軍“清剿”中,所部湧現出“狼牙山五壯士”。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中,指揮所部相繼發起任河、文新、饒安、子平河東、大清河北等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晉察冀軍區冀中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3縱隊司令員、司令員兼政委,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委,華北軍區第3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了平綏路、大同集寧、張家口保衛戰、易滿、正太、青滄、保北、清風店、石家莊、淶水、察南綏東、集寧、包頭、平津、太原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華北軍區參謀長,天津警備區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京津衛戍區司令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任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指揮所部參加了夏、秋季防禦戰役。1952年回國。後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北京軍區司令員,防空軍司令員,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1965年12月至1968年3月任代理總參謀長。1974年重新工作後任解放軍第一副總參謀長、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福州軍區司令員。
1955年9月,楊成武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楊成武軍政兼優,既是軍事幹部,又曾經多次出任過政委等政治幹部。同時,他也是能文能武,軍旅生涯中,他著有《冀中平原上的地道鬥爭》《楊成武回憶錄》等。從職務上看,他在三人中也是最高的,曾經出任過代總長。
2004年2月14日,楊成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總的來看,福建籍開國上將人數並不算太多,但是,他們均極富傳奇色彩,在我軍將帥譜上留下讓人難以忘懷的永恆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