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廣電-絲路明珠網
黃土高原上的會寧,80多年前,為了新中國,為了民族復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大會師,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會師期間,在與國民黨的多次戰火中,兩千多名紅軍將士沒有留下姓名,沒有留下親人,卻將年輕的生命留在了這裡。
東山,會寧縣城早期的墓區。
雖然腳下雜草叢生,可對於會寧縣城居民魏繼徵來說,這是一條再熟悉不過的路。他已經記不清自己是第多少次來祖墳祭奠了,從爺爺帶他來,到父親帶他來,如今是他帶著自己的兒子來。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每一次祭奠魏家祖輩的時候,他們跪在旁邊這塊沒有墓碑的墳頭前的時間會更長,這個傳統魏家已經延續了80多年。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據地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後,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開始長征。相繼,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紅六軍團從各根據地出發,進行戰略轉移,踏上長征。1936年10月,跋涉二萬五千里長徵的中央紅軍,與經過整合的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相繼到達會寧,會寧鄉親們張開磊落的胸懷,擁抱了各路紅軍。
住在魏家的這個小紅軍,一直沒有留下姓名,年齡也就十四五歲的樣子。當時年僅3歲的魏繼徵的父親魏煜老跟著這個小紅軍玩耍。
會師期間,會寧便成為國民黨轟炸的主要目標。1936年10月8日上午,風和日麗,會寧縣城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掃得乾乾淨淨,街道上到處飄揚著紅旗,南門上還搭起了歡迎紅二、四方面軍北上的簡易彩門。
在魏家住的小紅軍帶著3歲的魏煜一道來到設在邢家大院裡的紅軍總司令部。然而這時,國民黨飛機呼嘯而來。這次轟炸,被不遠處的魏繼徵爺爺魏鴻儒清楚地看在了眼裡。
一陣硝煙過後,等魏鴻儒跑到跟前時,眼前的景象成為永恆。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在魏鴻儒的眼皮底下消失了!沒有名字,不知道具體年齡,更不知道小紅軍的家鄉在哪裡。為了報答救命之恩,魏鴻儒把無名小紅軍的屍體葬在自家的祖墳裡,並立下規矩:每年魏家人在祭奠祖先時,都要在小紅軍的墳上添一抔土、點一柱香,燒一些紙錢……
魏煜的三個兒子,繼徵、續徵、長征,合起來就是“繼續長征”,魏鴻儒希望後輩兒孫們永遠記住紅軍長征的歷史和血濃於水的恩情!
就在小紅軍犧牲的第二天,1936年10月9日,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隨後國民黨調集大量兵力向會寧撲來,在兩軍的6次大戰中,最慘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擊戰。
距離會寧縣城35公里的大墩梁,秋風瑟瑟。80多年來,那場響徹山谷的戰鬥和長眠於此的887名紅軍將士及一位紅軍副軍長羅南輝的英雄事蹟,成為這裡一輩輩的老人們口口相傳的故事。
1936年10月23日,和敵人周旋了兩天兩夜的紅5軍,從華家嶺退到了大墩樑上。紅5軍的臨時作戰指揮部設在大墩樑上一個破舊的堡子裡,在通渭負傷、由擔架一路抬著行軍的紅5軍副軍長羅南輝帶傷在這裡指揮戰鬥。
從空中鳥瞰,沒有樹林遮擋的光禿禿的大墩梁立即陷入到一片硝煙土霧中。不幸的是,幾枚炸彈打中了紅5軍指揮部,副軍長羅南輝再一次被炸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整整兩天兩夜的血戰,就在這片山坡上,紅五軍用887名壯士和副軍長羅南輝犧牲的沉重代價,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的任務,掩護了主力部隊安全轉移,為紅軍西渡黃河,北進陝北贏得了時間。
幾乎就在1936年同一個時間,距離大墩梁直線距離不過70公里的會寧慢牛坡同樣有一場激烈的戰鬥。
10月28號夜晚,國民黨的一個團進入了慢牛坡紅軍設下的伏擊圈,紅31軍93師師長柴洪宇組織火力發起猛烈進攻。見紅軍攻勢猛烈,國民黨緊急調集部隊向兩翼增援。夜戰中,紅軍巧妙地從兩軍陣中撤出,敵軍兩部兵力相互混戰。這為紅軍主力部隊西渡黃河再次爭取了時間。
這一仗,國民黨傷亡慘重,但年僅33歲的紅93師師長柴洪宇和200多名指戰員在戰鬥中壯烈犧牲。80多年前,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信念,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和鮮血灑在了這裡,沒有人知道他們姓甚名誰。80多年過去了,依然沒有人知道這上千英烈的名字,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家鄉在哪裡,但高高聳立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和黃土高原上的人知道,這些年輕的生命為了什麼永遠長眠在這裡。
如今,我們循著先輩的足跡,踏足這片曾經被鮮血染紅的厚土大地,一處處紅色座標,一段段崢嶸往事,穿越歲月,直抵人心。中國共產黨壯闊的百年曆程,鮮血寫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會寧,賦予這片熱土寶貴的精神財富,“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團結一致、敢於勝利”的會師精神,就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塔照耀著人們奮勇前進!
來源:甘肅廣電總檯·電視新聞中心
編輯:趙 森
責編:黃昕鵬
主編:李亞軍
本文來自【甘肅廣電-絲路明珠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