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測海
洞庭湖,一樽日月,南北二省共一盞。這處長江中下游的千古客棧,多少人在這裡栓過馬,泊過船,秋月的今夜,我泊定古城岳陽,伴一湖秋水,枕月色,聽秋聲,或處江湖之遠,或居廟堂之高,萬類霜天競自由。默讀前賢,史書萬丈,時光摺疊,不過洞庭八百里。
洞庭湖,平處窪地,出處堪高。三湘四水,發自九嶷山,武陵山,雪峰山,穿山遁地,千迥百折,湖湘之水,北歸洞庭湖,水來水去,奔流到此,停一停,四水一家,千萬年來聚,水的語言,話一湖春秋。
洞庭湖,得天獨厚,享有豐富的水資源。湘楚十萬山,千條河,把意願託咐洞庭,有了碧波萬頃,有了洞庭湖平原的萬頃良田,有了洞庭魚米鄉。有了岳陽古城,荊州古城,湘潭古城,常德古城,益陽古城。五城共擁一湖,水上舟輯,岸上車馬。一曲《洞庭秋》,千古風流事。江湖情懷,走蘊墨水上游,屈子長歌催龍舟,銅關捏泥煉古瓷。天工點晴君山,植湘妃竹,寫萬般柔情,灑淚舜帝江山。堯舜之風,洞庭之風。天道王道,人心大道。漁火,炊煙,街市燈亮,人是典籍,人間煙火是史詩。最是岳陽樓,臨水而遠眺。入眼便是:銜遠山,吞長江。是你,寫《岳陽樓記》的先生。把萬水千山,一筆大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你,先生,一紙情懷,一生顧念。三皇五帝一脈,吾國吾民,吾師吾長,生不滿百歲,心懷千年憂。憂而奮發,萬物生髮。
又見岳陽古城有慈氏九級古塔,塔可鎮洪泛之水,水澤一方,潤萬物,溢泛為患。建塔於唐,宋重修,以佑平安。遇一赤膊說塔人,百家姓裡沒姓慈的,千家姓萬家姓也沒姓慈的。慈氏塔,慈悲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慈氏一家,心慈萬家燈火。洞庭湖,就是慈湖。湖和塔和人,慈航共濟,地久天長。水深流緩,語遲人貴。這水,應洞庭水,這人,應湖岸人。人貴,貴在恆久,一代又一代人,守望八百里洞庭,生命緣於水,生靈與水共生。人水之緣,魚水之歡。當年大禹治水,一定到過八百里洞庭,撫摸過江湖的石磯。聽水利專家說,湖區不怕旱,只怕澇。湖邊垸里人家,人住在屋裡,家當放在船上,洪水一來,人隨船走。八百里洞庭,千里湖堤,每一塊石頭,都是護堤的故事。湖堤連江堤,是一條生命線。那一年,洪水滔滔,老百姓和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軀堵決堤,戰洪水。地方要員同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抗洪現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那一年,一九九八年。夏天,抗洪主題歌《為了誰》,億萬人傳唱。大禹精神,人心就是大禹,世世代代,洪水來一次,湖堤就加固一次。歷經患難,才有魚米之鄉,才有萬家燈火,街市繁華。
人與大湖的共生,船上的人,岸上的人,都知道。在低效的農村經濟,漁作方式年代,也怡然,也自得。當人與湖的共生關係失衡的時候,人們有了一次劃時代的覺醒,除了衣食,還有生態。日常生活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山水自在,人便安寧。鳥獸蟲魚,與人共居一方山水。洞庭湖的每一根蘆葦,都與人眾同呼吸,共命運。南湖畔有個作家藝術家部落,戲稱家家出主席,戶戶遣黃狗的地方,他們見證了湖水由清變濁,由濁變清的水歷史。清垃圾,植草木,怯汙淨水,南湖如鏡。不止南湖,環洞庭湖地區,斥資千億,修了十幾座大型汙水處理廠,汙水變清水,養魚養蝦養蟹。蟹對水質要求高,它們是義務的水質檢測工。洞庭湖水好,長江的水就好。武漢,南京,上海,共擁一江好水。
岳陽古城的小巷深處,我有位朋友叫徐亞平,某大報記者。三十多年來,他以記者身份的方便,帶著新聞工作者使命感,做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義工。岳陽市委市政府支援,報社領導關心,他奔走呼籲,助力江豚、麋鹿的保護和養殖。讓這兩類稀有物種在洞庭湖安家,得以繁衍。他還募了三條快船,參與巡湖,在與不法分子的搏鬥中負傷,腹部留下幾寸長的刀疤。他走南極北極,西北利亞,打通候鳥的遷徙路線,掌握候鳥的遷徙規律。守護洞庭,書生有責。中央電視臺拍了徐亞平的人物專題,獲國家和省市環保部門的表彰。洞庭湖的生態保護和修復,見一介書生之奮力,更是洞庭人的覺醒和轉型期的陣痛。
在幾處魚市,退捕的漁民,在加工魚貨,大魚乾,小魚乾,小蝦仔。收自全國各地,又銷往全國各地。漁民,習慣魚作。這是他們的生計。禁捕,是為了將來捕大魚,捕好魚。
親愛的漁家,親愛的洞庭湖,親愛的魚米之鄉呵。
十年吧,或許不要更久。把魚養肥,把一方水土養肥,山水之間是人家。洞庭湖,是你的故鄉,也是我的故鄉。人間鄉土,四季相連,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洞庭湖連著長江。行過大湖澤國,走長江南岸三百里,登臨高處,前面是蘇軾的《赤壁賦》,後面是範仲庵的《岳陽樓記》,大江東流去,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唯洞庭湖,仍然是,銜遠山,吞長江,浪來一口飲一口,雄風豪飲,取三湘四水,寫萬年詩章。
從洞庭湖到長江,山重水複,行者捫心自問,我的靈魂,也又一次覺醒。我所以來,一半是所為,一半是天意。一趟江湖,量其腹背,一面是歷史,一面是自然,一面是人文,一面是江湖之水。又彷彿人眾之間,天地之隙,有了一個我,種植洞庭秋色,種植岳陽樓和赤壁的文字。
那麼,一千年之後我會再來,尋找我的一根肋骨,它長成一岸垂柳,一湖荷花。
或者是,慈氏塔的一塊石頭。
蔡測海,1952年出生於湘西龍山,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文創一級,曾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著有長篇小說《地方》《家園萬歲》等。多次獲全國性文學大獎,並譯成英文、法文、日文多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