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姓同張姓一樣,同屬二十八宿之一。箕宿屬青龍七宿的第七宿,星象如同簸箕(bo ji),簸箕是藉助風力去除穀糠的農具,因此命名為箕。箕宿好似龍之擺尾形成的旋風,所以箕宿好風。箕宿在二十八宿裡面的的動物圖騰是豹,按木金土曰月火水順序排位,箕宿排在水部,因此為箕水豹。
箕字最早寫法是其,其字形象如簸箕,其字古音念ji,竹字頭是後加上的。其也是姓,是保留了最早的寫法。其,相關的有地名,世傳有以地名為姓的。箕姓與其姓是同一個姓氏,寫法不同,最早起源是同源。
其姓比較罕見,今廣東、浙江、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有分佈。
箕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最早見於炎帝時代,夙沙氏叛亂,其臣箕文勸諫被殺。箕姓在當今很少見,湖南、浙江、山西有此姓,但在商周時代卻常見箕姓人士的記載,到了春秋時期晉國有多位箕姓大夫出現在《左傳》中,漢魏兩晉時期仍有箕姓記載。夏有箕伯,商有箕子,箕姓同其他古老姓氏一樣,都有後世朝代貴族因封邑而以邑為姓,本不姓箕,因封邑而姓箕。
早期封邑的氏族,以封邑為姓,領地以邑為名,後世則以國為名。炎黃時代就有的氏族部落名,到商周時代基本都有沿襲封邑地名,並且許多都又發展為新分封的貴族的姓氏。西周的分封,許多封邑為古地名,且很多邑名已早有姓氏。分封的新興貴族以封邑為姓,同姓分封都改為地名姓氏,異姓分封基本都沿襲分封貴族的原有姓氏,只是封地不在最早的起源地,不過封地基本都改為自己的原有姓氏作為地名。這就造成了同一姓氏則可能來自於不同群體,也形成了一個地名有兩個以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因封國遷移的情況,同地名現象更多。
西周分封的貴族在領地上發展成為了諸侯國,而西周之前就存在的一些邦國也依然共存,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小國,也有很多是獨立發展的,且有很多都是自己的地名。
地名之爭議,很常見,是個很正常的文化現象。還是那個觀點,地名的主線是大地灣、仰韶早期、廟底溝、龍山、夏、商、周,這些族群的地名流傳較廣,這些族群以外的地名肯定有,只是缺少文字記載,有些已經湮沒在歷史中,有些仍有流傳。《山海經》中有很多古怪的地名,就不是這條主線族群沿用的地名。歷史不是線性發展的,是一個網狀結構。8300年、7800年、7000年、6400年、6000年、5300年,這些時代都有巨大變革,並且呈現的文化之間都是有關聯的。群星雖燦爛,上溯有同源。只不過主線存留資訊更多,而支線資訊多已湮沒。
同一時代,若干文化消亡,若干文化興起,都是生存法則的呈現。上古人類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根本沒有持續穩定的原始和諧社會,存在的只是為了生存繁衍而爭奪資源。客觀地學習歷史,需要從人性和政治的角度出發。
箕也是古地名,有箕山,箕山在登封告城鎮一帶,告城鎮有古城文化遺址,據考證為陽城遺址和王城崗遺址,原為鯀伯的領地,鯀治河不利,被堯帝裭奪爵位,流放邊遠地帶,此時,禹的官位是司空,稱司空禹。此說法來源於《竹書紀年》。後來堯帝封禹為夏後(侯),采邑崇地,禹在崇地建都陽城。後世認為禹是鯀的兒子,恐有誤會,是附會了禹釆邑了鯀的原有領地,誤認為是世襲采邑。然而在更早的時候,這一帶是箕水豹部落的領地,炎帝於4800年東遷,箕水豹部落隨之東遷,所遷之地為仍為箕,在河南周口一帶。黃帝統一山東、河北後,箕水豹部落的一支遷入山東,采邑封地也為箕(其)。
豹姓來源有多個,但基本都是與圖騰崇拜有關。豹姓最早源出箕水豹部落,豹姓望郡是海南儋州、河南洛陽,其他地方重慶巴縣、四川成都、內蒙古赤峰、包頭、海南也有分佈。
由箕水豹直接發展而來的姓氏是其姓、箕姓、豹姓,其姓、箕姓、豹姓的吉祥物是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