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訣克己
20.自我反省,有過即改是他“克己”的另一種表現。
曾國藩一生都在遵循著自己訂的“三恥”、“三畏”、“四大塹”。所謂“三恥”就是:“餘生平有三恥:學問各途,皆略涉其涯矣,獨天文算學,毫無所知,雖恆星五緯亦不識認,一恥也;每作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二恥也;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擱殊多,三恥也。”
“三畏”為:第一畏方寸,即自己的良心;第二畏左右之人;第三畏清議,即社會輿論。
“四大塹”是:“餘生平吃數大塹:第一,壬辰年發佾生,學臺懸牌,責其文理之淺;第二,庚戌年上日講疏,內畫一圖甚陋,九卿中無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嶽州靖港敗後,棲於高峰寺,為通省官紳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敗後,赧顏走入江西,又參撫臬,丙辰被困南昌,官紳人人目笑存之。吃此四塹,無地自容,故近雖忝竊大名,而不敢自詡為有本領,不敢自以為是。”
曾國藩的一生,正是憑藉著這種時時反省、糾正錯誤的做法,才使他成了一代“中興之臣”。
曾國藩的反省不僅體現在一些大事上,就是一些小事,只要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他也會馬上認真糾正錯誤。
21.友情是人類情感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交友之道也是自古以來人們熱議的話題。曾國藩對交友之道一直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友貴有雅量,要能做到“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面對他人的錢財和所有,切不能有貪念,“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宜”。不僅如此,相互尊重和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
曾國藩寫信給自己的弟弟曾國華,教他交友之道:“香海為人最好,吾雖未與久居,而相知頗深,爾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兩君,吾皆未見,在約可為弟之師,或師之,或友之,在弟自為審擇。若果威儀可則,淳實宏通,師之可也。若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師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視為等夷,漸至慢褻,則不復能受其益矣。”對於瞭解很深,知道是同道中人的人來說,你可以把他當作朋友甚至是兄弟看,但是對於瞭解不深的人來說,一定要真誠尊敬地對人家,學習別人身上的長處。究竟是當朋友看,還是當老師看,這就需要在日常的交往中細細品味,自己斟酌了,但是不管是作朋友看還是作老師看,一定要抱著一種敬畏的心態,切不可慢怠褻瀆了別人,這樣不僅無益於關係的處理,自己也得不到任何教益。
曾國藩曾在道光二十二年寫信給幾個弟弟談述求學之法:“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談,所言皆身心國家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雲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待,雖懦夫亦有立志。”
第六訣篤學
22.我們只有提高道德修養、擴大功業建樹這兩件事靠得住。提高道德修養是指孝悌仁義,擴大功業建樹是指詩詞文章。也就是說,只有這兩件事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我們努力一尺就會有一尺的收穫,努力一寸就會有一寸的收穫。今天我提高一分道德修養,猶如積累了一升的穀子;我明天又提高一分功業建樹,又如同存了一文錢。當這兩方面一起增長的時候,實質上也就相當於家產越來越多。
人的氣質原本是由先天決定的,很難改變,但只有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古時候一些善於相術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若想將讀書當作自己的志向,首先必須有勤奮刻苦的功夫,向那些有著大志向的人學習。我的座右銘是一副對聯,用以提醒警示自己:“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我想到朱熹曾經說過的:做學問就像煮肉,首先要用猛火來煮,然後才用小火來溫。我這一生做學問倒從沒用猛火煮過,雖然也略有些見識,但卻也是自己悟出來的。偶爾刻苦用功,也不過是憑著一時的興趣使然,就像那沒開鍋的湯,只是用小火慢慢溫著,最終肉也會越煮越不會熟呀。
23.學以致用,反對死讀書。
曾國藩曾在給弟弟的一封信中說:“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意思是說,讀書重要的是舉一反三,不能照抄照搬。
24.努力與機會是彼此聯絡,互相影響的。我曾將事業的成敗、名譽的優劣、文章的巧拙,一概歸於運氣之使然。久而久之,就更加相信這種說法就是不可改變的真理。但我們這些人在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應該與乾坤賭一賭,在細微的地方較量一番,一定不能讓運氣永遠獲勝。
第七訣愛民
25.特別是做農夫的,沒有一個人不辛苦、沒有做一件事不受苦的。農夫如果一直辛勞受苦,則必定會因為疲勞生病而荒棄田地;農夫不種田軍隊就沒有糧食,軍隊沒有糧食必定會去向老百姓找;老百姓的糧食被軍隊拿走後沒有糧食,必定會去做賊;賊也偷不到糧食就會變成強盜。這樣,天下也就大亂而永無寧日了呀。所以執政者必須愛民和重視農業,這樣透過發展生產也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了。
人們之所以會厭惡和痛恨賊匪,就是因為他們燒殺搶掠,擾民害民。人們之所以會喜歡和歡迎官兵,則是因為官兵會救民安民。如果官兵也去擾民害民,那就真和賊匪沒什麼區別了。
我從咸豐三年初開始辦團招兵以來,就把愛民放在第一位。多年以來,我雖然未必全做到了,但我的內心卻始終不忘“愛民”二字,只是後悔自己做得還不夠。
26.曾國藩治軍治學思想在舊時代有較大影響。毛澤東曾表示:“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在延安,毛澤東還向一些幹部提議閱讀《曾文正公家書》。後來有專家考證:毛澤東創作供紅軍使用、後來唱遍全國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曾受過曾國藩《愛民歌》的影響。
第八訣識人
27.有句話叫“人生是否順利,取決於識人的眼光”。若想在社會上一帆風順,就要對人用心。還有句話叫“一人善射,百夫拾決”。而俗話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見會“識人”的伯樂比千里馬重要得多。
有千里馬而不識其為千里馬,只能是浪費人才。
有人曾說,曾國藩之所以成為“中興之人”,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外,還有就是他有識人的能力。他是個“舉天下之才會於一”而“平定天下”的人。
這話說得並不誇張,曾國藩識人確實有一套,圍在他身邊的那些幕僚,哪個不是響噹噹的人物?而且他能平定太平天國起義,也多因為他有一群有才之人。
人才決定一切,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28.對曾國藩來說,所謂的不拘一格,是建立在符合基本人才標準的基礎上的,所以也才有了“搜求人才,採納眾議,鄙人亦頗留心,惟於廣為延攬之中,略存崇實黜華之意。若不分真偽,博收雜進,則深識之士,不願牛驥同皂,庸人得意,而賢者反掉頭去也”的話。
29.人才之間是相互吸引的,什麼樣的人會吸引什麼樣的人,這也就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30.曾國藩對識人用人一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慾其廣,用之慾其慎”。因此,在曾國藩為官生涯中,凡是具有一技之長者,他都要招攬過來,在安排人才的時候,他更是謹小慎微,儘量讓每一個人各盡其才,各盡其用。
對於如何去認識人,他說:“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辭,初非當日預定之品。”他認為,古人把有能力或有成就的人視為完人,認為他們身上都是長處而沒有短處,這種識人的觀點顯然帶有明顯的趣味性。曾國藩的觀點是,衡量人才就要不拘一格,不要太過苛刻,不能因為木材腐朽就棄如敝屣,也不要頻繁地撒網擔心失去捕抓大魚的機會,重要的是去細緻地觀察和辨析。
31.曾國藩道出了他識人用人的秘訣:“第一個年輕人,他在庭院裡等待的時候便用心打量屋內的擺設,顯然是在揣度我的喜好和生活習慣,而且在庭院中等待的時候,他在背後發牢騷發得最厲害,與我說話的時候,實際上他對很多東西並不甚精通,只是投我所好罷了。可見,此人表裡不一,又善於鑽營,有才無德,難勝重任。第二個年輕人謹小慎微,沉穩有餘,而魄力不足,交給他的任務他一定會盡心盡力去完成,但是遇事唯唯諾諾,恐怕不能勝任更高的職位,只能做一個刀筆吏。最後一個年輕人不焦不躁,竟然還有心情仰觀浮雲,這一分從容淡定便頗有大將風度,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我面前,他並沒有趨炎附勢,而是依然堅持自己的見解,和我說話時也不卑不亢,從容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他對於很多事情都很有見地,是個難得的人才啊!但是他性情耿直,在沉浮不定的官場恐怕還需要多加錘鍊,否則定會招來禍患啊!”
32.曾國藩認為,用人的問題直接關乎事業的成功與否。他之所以做出非凡的功績,正是因為他不僅善於識人用人,更善於治人。有兩種人在曾國藩眼中毫無用處,一種是誇誇其談的人,另一種就是輕薄之人。
對於誇誇其談的人,曾國藩認識“長傲多言為凶德”,多言是自傲的一種表現,人一旦有了驕傲的心理,就會流於虛妄,這樣必然難成大事;喋喋不休的人自然會有言多必失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多言之人總是喜歡對別人品頭論足,這樣的人同樣不會受到歡迎,正如曾國藩所說:“是非皎然於心而一言不發,勁氣常抱於胸而纖毫不露”。真正能夠成大事者,一定是內斂沉穩的,一定是訥於言而敏於行的。
33.早在兩千年前,《周易》裡就說過這樣的話:“專人之辭寡,躁人之多辭。”
34.一個人擁有出眾的才華並不難,難的是讓這些才華用在有用的地方,而不是用在小覷他人、炫耀自己的地方。曾國藩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一個年輕人不至於在這條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無異於救人一命。
曾國藩極其反感那些幸災樂禍、狂妄自大的人,而且他還是一個極富憐憫之心的人,即使在戎馬倥傯的艱難歲月中,他也不忘接濟一些有才有德而遭受苦難的人。
35.返璞歸真是一種人生境界,誠實守信則是一種人生態度。《大學》中講道:“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荀子則強調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談吐也一定要言無不實。
曾國藩認為,誠實不僅是說真話,不說謊,不欺騙,更是要徹底地卸掉所有的偽裝或技巧,讓自己簡單得像一朵花開那樣純樸、自然。
36.曾國藩十分敬重高允的誠實直率,時常讚歎道:“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我們不能保證身邊所有的人都能做誠實的人,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一定要做個誠實的人;我們也不能確定身邊的人一定都是奸詐之徒,但是如果我們總是懷疑別人,則自己就會成為一個奸詐的人了。
37.誠者會做人,會做人者明禮;明禮者,為人所崇敬,為人崇敬者有人助;這就是誠實的人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有誠者可為社會樹立成功典範,成功者的思維、言行和事業都蘊含在“誠”之中,不違禮而合於理,合於理而能成於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