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或”是古語?
在第十回,有兩個詞彙集中出現,頻率頗高,引人注目。一個是“倘或”,一個是“望”。
先說“倘或”。
金榮的母親說:“這都是我的嘴快,告訴了姑奶奶了,求姑奶奶快別去說去,別管他們誰是誰非,倘或鬧起來,怎麼在那裡站得住?”璜大奶奶說:“嫂子到別叫人混治,倘或認錯了,這可是了不得的。”尤氏說:“他要想什麼吃,只管到我這裡取來,倘或我這裡沒有,只管望你璉二嬸子那裡要去。倘或他有個好合歹,你要再娶這麼個媳婦,這麼個模樣兒,這麼個情性的人,打燈籠也無處尋去。”賈珍說:“可是,這孩子也糊塗,何必脫脫換換的,倘或又著了涼,更添一層病,那還了的。”“今日倘或天晚了不能來,想來明日一定來。”賈敬說:“倘或後日這兩日一家子要來,你就在家裡好好的款待他們就是了……倘或你後日要來,又跟隨多少人來鬧我,我必和你不依。”
這一回中出場的人物幾乎都在用這個詞。
這個詞在現代口語和書面語中都少使用,出現在書中,會使人誤以為古代書面語,其實不然。“倘”確實是一個文詞兒,常用來表假設之語,可做如果、假設等解。可是把它與“或”字聯絡起來,就是一個土語,一個古已有之的土語。關漢卿撰《鄧夫人苦痛哭存孝》雜劇:“俺兩個武藝不會,則會吃酒肉,倘或著他拿將去了,殺壞了俺兩個怎了?”可見在元代便已使用。
這個詞在現代豐潤口語中使用頻率仍然很高,只是讀音略有不同,“或”讀平聲,且加以兒化,讀如“倘灰兒”,使用情況與《紅樓夢》完全一致,都是表假設。如“倘或兒出點事,可怎麼辦?”“倘或兒著了涼,就會生病。”它的含義與現代口語的“萬一”完全相同,所以在唐山老市區,年輕人的口語中完全被“萬一”取代,在豐潤則不論老少仍在使用。
再說“望”。
這個詞義項很多,最常用的就是“向遠處看”,這個含義,還有就是希望、盼望等等。在這回書中,望字的用法有些特殊。金榮的母親說:“好容易我望你姑媽說了,你姑媽又千方百計的向他們西府裡的璉二奶奶跟前說了,你才得了這個唸書的地方……”在這裡“望”與“向”同時使用,實際是一個意思,“望你姑媽說了”就是“和”你姑媽說了,“向”你姑媽說了,“朝”你姑媽說了。尤氏說:“倘或我這裡無有,只管望你璉二嬸子那裡要去。”“望你璉二嬸子那裡要去”,就是“往”你璉二嬸子那裡要去,“向”你璉二嬸子那裡要去,“朝”你璉二嬸子那裡要去。
書中描寫也使用這個詞:“也不容他嫂子勸,一面叫老婆子瞧了車,就坐上望寧府裡來。”“望寧府裡來”,就是“往”寧府裡來,“向”寧府裡來,“朝”寧府裡來。“賈珍說著話就望屋裡去了。”通行本做:“賈珍說著話,就過那屋裡去了。”“望”與“過”同義,都是往、朝、向的意思。
這個詞三、四十年前在唐山老市區還常能聽到,如今則不大使用了,但在豐潤卻仍通行。比如:“我望你說件事。”就是我“和”你說件事,我“跟”你說件事,我“向”你說件事。“我見他望東去了。”就是我見他“往”東去了,我見他“向”東去了,我見他“朝”東去了,與這一回的使用情況完全一致。
順便說一句,這一回的回目:“金寡婦貪利權受辱,張太醫論病細窮源”。一般的理解,“太醫”一詞專指朝廷太醫院裡的醫生,張友士本是一個家居的讀書人,是一個業餘醫生,並不是太醫院裡的“太醫”,為何在這裡稱他為“太醫”?其實,這裡的“太醫”並非指朝中太醫院的御醫,而是普通醫生的敬稱,與大夫、先生同義。《金瓶梅》就經常使用這個詞,清河縣裡所有醫生都可稱為“太醫”,請一個醫生也說成“請一個太醫”。我疑心這個稱謂也是由山東移民帶入豐潤,從而進入《紅樓夢》的。目前這個稱謂在豐潤已基本消失,豐潤一般稱醫生為“先生”。若有老人尚知有這種稱謂,務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