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日本的工業水平同歐美國家比起來屬於二流:當時工業生產能力最強的是美國,德國可以排到第二,第三就是蘇聯,後面就是英國和法國,日本只能排在這些國家的後面。日本因此被歐美列強譏諷為“貧窮帝國主義”。日本當時的工業水平決定了日本陸軍實際上還停留在半機械化水平。由於當時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較差,所以日本的半機械化部隊還能在中國戰場發揮一定作用。
然而日本陸軍的實力也就只能在亞洲戰場顯擺,如果要把日本陸軍放到同一時期的歐洲戰場就完全不是一個量級了。二戰期間日軍曾與蘇軍先後三次交鋒:1938年7月29日—8月11日的張鼓峰戰役、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諾門罕戰役以及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八月風暴”軍事行動。這三次交鋒幾乎都是蘇軍以絕對優勢使戰局呈現一邊倒的形勢。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聯透過西伯利亞鐵路把部隊、武器、給養源源不斷輸送到前線。蘇聯在運力上的優勢完全壓倒了主要透過畜力進行後勤補給的日軍。這時日本陸軍仍大規模保留著騎兵建制,同時日軍的戰術思維也停留在以步騎兵作戰為主而炮兵、坦克為輔的狀態。在這種戰術思維指導下日軍讓坦克用於正面攻堅作戰,而讓行動遲緩的步兵進行側翼迂迴。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裝甲薄弱的日軍坦克在蘇軍陣地的重火力打擊被全面壓制,而用於側翼迂迴的步兵部隊也無法及時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蘇軍後方。由此可以看出日軍儘管能在亞洲戰場耀武揚威,可日軍的戰術、裝備水平在歐美列強面前真不是個。然而就是日本這個歐美列強口中的“貧窮帝國主義國家”卻在太平洋戰爭的早期階段令強大的美軍吃盡了苦頭。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的偷襲引發了太平洋戰爭。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早期階段佔盡上風:橫掃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時任美軍遠東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被迫從東南亞撤離。此後直到1942年6月4日的中途島戰役後美軍才將太平洋戰場的制海權從日軍手中奪了過來,不即使如此美軍也只是具有足以壓制日軍的相對優勢。
然而美軍並不具有完全碾壓日軍的絕對優勢,所以此後的萊特灣戰役、硫磺島戰役、沖繩戰役中美軍依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美軍如此艱難曲折的取勝過程與蘇軍一邊倒橫掃碾壓日軍的戰績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什麼蘇軍對日軍作戰總是贏得很輕鬆,而美軍打日軍就如此艱難曲折呢?這是不是說明當時蘇軍的戰鬥力強於美軍呢?我們不妨再看看美軍、蘇軍在歐洲戰場的表現。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納粹德國及其僕從國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在開戰後的18天之內德軍就突進蘇聯境內600公里。僅僅在第一天的戰鬥中蘇聯紅軍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燬。
開戰後一個月左右蘇聯已損失數千架飛機、兩萬多輛坦克,同時有三百多萬蘇聯軍人被俘,有一百多個師被德軍打殘或殲滅!德軍奪取了蘇聯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深入蘇聯境內達1000多公里,在被德軍佔領的領土上生活著當時蘇聯40%的人口。蘇聯還損失了全國63%煤、58%鋼的生產能力和41%的鐵路線,60%的鋁產地和80%的銅錳產地被德軍佔領,多達31850家工礦企業遭到破壞。
蘇軍在歐洲戰場與德軍作戰時正如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打日軍一樣艱難。德軍那種“天上飛機俯衝、地面坦克隆隆”的機械化閃電戰對英軍、法軍、蘇軍有效,然而美軍卻最歡迎與對手打大規模機械化戰爭。二戰後期東線德軍在蘇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節節敗退,但西線德軍還儲存著完整力量:擁有數千輛坦克、數千架飛機、數萬門火炮以及成建制的兩百多萬人的部隊。
德軍這些部隊在諾曼底戰役後與美軍交戰時用盡謀略:靈活使用坦克兵團、集中優勢兵力將美軍部隊引入包圍圈等等,然而美軍絲毫不理睬德軍的各種戰略戰術。中國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曾這樣評論:“二戰中德軍對美軍毫不服氣,因為美軍戰術就是簡單的一線平推——火力準備、火力覆蓋把對方完全摧毀,很少有被稱為‘作戰藝術’的精彩軍事行動。美軍正是憑藉這點打敗了作戰藝術高超的德國人”。
如果戰爭打成空中一道火牆推過來、地面一道火牆推過去,那麼什麼單兵素質、什麼戰略戰術、什麼運籌帷幄都沒用。你有千條計,我有“推土機”。我只管“推”,你奈我何?然而在歐洲戰場只管一路平推過去的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打日軍為什麼卻打得那麼艱辛呢?難道說日軍的戰鬥力比德軍還強嗎?那麼日軍在對陣蘇軍時為何卻被橫掃碾壓呢?實際上美國和蘇聯打的並不是同一支日軍。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則直接影響到了日軍關於北進或南進的戰略選擇: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發動攻勢;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後來日本選擇了南下東南亞、太平洋的南進方案。北進計劃主要依靠陸軍完成,南進計劃主要依靠海軍完成。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主要面對的是日本海軍,而蘇軍前後三次的主要交鋒物件是日本陸軍。
當然美軍也打過日本陸軍,但日本陸軍並非美軍的主要對手;蘇軍也曾打過日本海軍,然而日本海軍同樣並非蘇軍的主要對手。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模仿西方國家的軍制建立了近代化的陸海軍:陸軍主要出自長州藩,而海軍主要出自薩摩藩。日本近代化的陸海軍自誕生之日起就因為藩閥之間的矛盾一直處於明爭暗鬥的狀態。內鬥最激烈之時陸軍派兵包圍了海軍省,海軍方面則針鋒相對將軍艦炮口對準陸軍省。
日本陸海軍之間的內鬥造成了一系列奇葩現象:海軍自己建起兵工廠生產坦克和火炮,陸軍則研發了自己的潛艇和航母。二戰期間日本不僅有海軍陸戰隊,更是有了獨步天下的“陸軍海戰隊”。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陸海軍之間的這種矛盾就表現得更為明顯了。後來日本方面甚至搞起了戰場責任區:某個島如果由海軍負責守衛,那麼陸軍就絕對不會去管,反之海軍對陸軍負責守衛的島嶼也一樣不上心。
逐漸看出來門道的美軍就故意專打海軍或專打陸軍,反正另外一方大機率會躲在一邊看熱鬧。美軍在登島作戰時儘管也會遭遇一部分日本陸軍的抵抗,然而在整個太平洋戰場的宏觀整體層面上主要是與日本海軍作戰。事實上日本海軍的實力在當時放眼全球都是相當強大的。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日本海軍已擁有包括十艘航母在內的上百艘先進艦艇(總噸位高達119萬噸)。
這已相當於美國海軍70%以上的實力,同時憑藉地利上的優勢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國締結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日本實際上已成為僅次於美、英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美國和英國的海軍需要維護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這一具體的區域性地區實際上反而佔有一定的相對優勢。
一戰後日本取代德國統治了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中北部三島。當時日本控制下的羅塔島與美國控制下的關島距離不足60公里,關島因此被日本人鎖定為第一個要拿下的目標。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已在馬里亞納北部三島部署了三四萬兵力,僅在塞班島上就部署有三個軍用機場。相比之下美國在關島的總人口只有兩萬且大部分是普通民眾,駐守在關島的美軍只有500多人。
在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中日本以損失約200人、32架飛機、1艘潛艇、5艘超小型潛艇的代價造成美國太平洋艦隊2000多人陣亡、 1000多人負傷、11艘戰艦被擊沉、3艘戰艦受損、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受損的慘重損失。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無法發揮應有的戰鬥力,日軍因此得以從容不迫地橫掃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
美國對日宣戰後納粹德國和義大利作為日本的軸心國盟友也對美宣戰,所以美軍實際面臨歐洲和太平洋兩大戰場。由於美國執行先歐後亞的策略,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的早期階段美軍實際上是以戰鬥力較弱的二線部隊和日軍對抗,而美軍的精銳主力幾乎全集中在歐洲戰場。儘管日本的整體綜合國力不及美國,然而在菲律賓、關島等西太平洋地區實際上佔有相對集中的兵力和資源優勢。
這也就不難解釋美軍在太平洋戰爭早期階段為什麼會在東南亞戰場被日軍橫掃了。日本開始利用東南亞的石油、橡膠等資源與美國抗衡。然而美國的戰爭潛力在進入戰爭狀態後就迅速釋放出來了。美國的領土面積是日本的二十多倍,人口也比日本多出一倍有餘。就在珍珠港事件後的1942年日本的煤炭年產量是5480萬噸,而美國則達到了58000萬噸。日本的鐵年產量440萬噸,而美國的鐵年產量則是5500萬噸。
當年日本飛機年產量11800架、美國64426架。到1944年美國的軍火產量已是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從1941年到1945年不足五年的時間內美國生產了近7000艘艦艇。這其中包括高達150艘的航母、十艘戰列艦、近500艘護衛艦和349艘驅逐艦。相比之下日本只生產了17艘航母、兩艘戰列艦、61艘驅逐艦和九艘巡洋艦。空軍方面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生產了30多萬架飛機(僅重型轟炸機就超過3萬多架)。
1942年6月4日-7日的中途島海戰後戰局開始向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在拼資源消耗的長期戰爭下日本海軍的實力最終被美國耗盡。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與美軍作戰的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兵力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1942年春羅斯福總統曾對他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
到了1945年日本國內經濟已完全處於滿負荷運轉、人力資源已近枯竭:幾乎所有具備作戰能力的成年男性都被徵召,國內留下的盡是一班老弱婦孺。包括首都東京在內的日本本土已遭遇美軍飛機越來越頻繁的轟炸。這年3月26日硫磺島戰役的失敗不僅使日本直接損失了23786名士兵,也使美軍得以將該島建設成供戰鬥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從而大幅提升了對日本政治和經濟工業中心進行戰略轟炸之效果。
4天后中國遠征軍收復了全部滇西緬北失地併成功與美英盟軍會師。僅僅只是又過了一天之後美軍發起了沖繩戰役,截至6月21日沖繩戰役導致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沖繩戰役的失敗使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美軍的攻擊之下。這時作為日本戰時盟友的德國和義大利兩個法西斯軸心國均已投降。8月6日美軍飛機在日本廣島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
這時日本把全部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之上。日本方面指望著透過蘇聯的調停使日本得以較為體面地結束戰爭狀態,然而卻被蘇聯方面告知:即日起蘇聯與日本處於戰爭狀態。8月8日蘇聯紅軍及蒙古軍隊越過中蘇、中蒙邊境開始展開對日本關東軍的“八月風暴”軍事行動。一天之後美軍在日本長崎投下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這時的日本在各戰區全線告急四面楚歌,除了投降之外日本已再無任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