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又舟
國慶這幾天北京一直在下雨,我去電影院看了《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遲到了十分鐘。
賈樟柯的電影我基本都看過,對他的風格也比較熟悉,但看到目前網上的評分及口碑,我有點疑惑。對這部電影談不上失望,但有著些許的不解:為什麼很多觀影者給到我的反饋都是有些無聊想睡覺?
今天我們聊聊,《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一
是傳遞情感,還是批判愚昧
其實這部電影我早在上半年的時候就有所關注,可沒想到的是等到十月份有時間去看,排片竟然這麼少。
也許我挑的時間剛好撞上十一國慶假期,主旋律的影片都爭先恐後,顯得這部電影有些勢單力薄。比較欣慰的是,就算我遲到十分鐘進到影院的,我買的場次也坐滿了人。從這些在國慶期間與我一樣選擇了這部很文藝的影片的人們來看,大概都對賈樟柯充滿了敬佩,對這部紀錄片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是由賈樟柯執導的紀錄片,於2020年2月21日在柏林電影節首映,2021年5月28日在北美部分影院上映,9月19日全國公映。
影片共分18個章節,透過4代作家馬烽先生(已故,由其女兒回憶)、賈平凹老師、餘華老師、梁鴻老師,來講述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劇情簡介:2019年5月,幾十位作家來到山西汾陽的一個小村莊,在這裡談論鄉村與城市,文學與現實。影片以此為序曲,交響樂般地以18個章節講述出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梁鴻成為影片最重要的敘述者,他們與已故作家馬烽的女兒一起,重新注視了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成為一部跨度長達70年的中國心靈史。
從電影的主題本身到上升精神層面來說,這部電影是一部講述中國文學歷史的紀實題材影片。可這四代作家,我能說上來比較瞭解的,只有餘華。不得不說,如果是帶著不瞭解賈樟柯或者稍微活潑的朋友來看的話,一定會一路睡到電影結束。
這部電影雖然透過作家來講述自己曾經生活的年代,但我看完之後,感覺還是主要在講農村的發展,和幾輩不同人的嘴裡來聽說農村的改變,時代的改變。
我無法與熒幕上的故事感到共情,可我在盡力瞭解導演想展現給大家的過去,也深刻體會到文學工作者走上這條路有多麼不易。
所以,《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到底要傳遞怎樣的情感,需要深刻探究。
二
4代作家 4種情感
整部影片透過四代作家口述歷史的形式,接連講述來中國近70年的社會變化,而且還用了章節的大綱式敘事方法把所有家庭包含的情感一一展示,讓觀眾從中能看到自己家庭中的影子。
可我沒有,如果要說真的有相同的情緒,那就是餘華那時屢次投稿被退的故事,倒是跟自己高中寫短篇文章賺錢有幾分相同。
這十八個章節裡,我也比較喜歡餘華輕鬆的風格。在影院裡,餘華出現的二十分鐘總是笑聲不斷。這麼看來,想要觀眾買單,不一定非要打感情牌。
記得賈樟柯曾說過:有一天自己要是拍累了,就不拍了。於是這部影片全國上映後,評價成兩級分化,很多人都說,是賈樟柯真的拍累了,還是如今這部電影,高階精英人群才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我從觀影后的幾方面來講講《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讓大多數人倍感睏意的原因。
首先是劇本,賈樟柯之前的作品,每一部都好評如潮,在國外拿過獎,在國內保持著一定的好口碑。他的電影都是自己寫的劇本,而他本身也是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文學功底深厚。
他的劇本從來都是以生活本身出發,真實,真性情。而這一部的編劇,我看到不止有他。於是我猜想,或許這部電影背後可能存在著商業成分在其中,無法權衡,於是這部影片並不完整。
從開篇,出場的第一位作家是馬烽,他是五十年代山西文聯主席,《呂梁英雄傳》的作者。
他的部分都是由當時的鄉親們和女兒來講述,我前面沒有看到,直接看的就是他女兒的那段採訪。其實這種“採訪式”紀錄片我看過很多,但是像這樣誇自己父親的,沒有幾個。是的,馬烽女兒的姿態、語氣都充滿了驕傲,因為在那個年代,馬烽是改變賈家莊的人,令人敬佩。這部分對於馬烽的作品沒有很詳細的介紹,導致大部分我這個年紀的人,沒法感同深受,對這位傳奇的人並不瞭解,可以說一頭霧水。
到賈平凹,我總感覺這位作家有點思想固執,一上來就讓自己的女兒先做好女人再作詩。身上難掩封建思想,也與當時他生活的年代息息相關,但我又覺得,電影中對這部分的刻畫沒有很正向,特別是他最後寫的那幅字【白眼觀世】,要讓賈平凹顯得有學問特立獨行,可我看到更多的都是他的自信與自戀。好像過去的往事對他文學道路並沒有什麼影響,只是在舊事重提,沒有意義。
明顯感覺到這部分的不完整,但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完整。
我想這就是我喜歡餘華部分的原因吧,好像就他清新脫俗一些,與前兩代作家相比。
最後是梁鴻。
她也是最‘家庭化’的一位作家。她母親從小對她的影響,父親與姐姐哥哥對她的影響,是否也是讓她在學業事業堅強走下去的原因,從影片中,體現的不多,但感情足夠濃烈。
如果導演是要從這些篇章批判曾經農村社會的愚昧無知,那我想他做到了,可是如果是想要觀眾看完後能得到感情上的共鳴,我恐怕做不到,那些睡意滿滿的觀眾們,估計也做不到。
三
高高在上的文學者
我現在不知道什麼是鄉愁了,但我深刻地認為,不是這樣一群人在電影機前說兩句曾經的故事,就是鄉愁了。這樣的故事題材,甚至不如一些主旋律的農村題材電視劇,畢竟那些還勉強有些看頭。
從最初代的作家馬烽先生的女兒嘴裡偉大父親有多麼厲害,到賈平凹教育女兒要先做好妻子做好母親再去寫詩,都能看出來一個家庭的跌宕起伏,和些許不易。
可【故鄉】這個詞語,包含了很多。是對一個地方的思念,是對自己從小到大的影響,是在外面苦了累了特別想回去的衝動。
不是隨隨便便的一個文學季召集了這些作家,拍一拍講一講就能形成回望故鄉的一部紀錄片。
而且我很多時候不太理解這部影片的主題。
它要是一部講文學者的電影,那就要像其他著名的畫家作家那樣拍,講述他們一生的創作,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有靈感的來源。
它要是一部講述故鄉的,那就多講一些深刻的情感,這樣將家庭的所有情感分為章節,跳躍感很濃,卻不夠真實。
最後,也是紀錄片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內容的真實,而不是那些作家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看如今的時代,說了幾句話,就是所謂的人生標準了。
影片的故事肯定都是真的,可我想說這樣不夠完整的情感,算不上真實。
我還是喜歡那個真實,從人性本身出發創作電影的賈樟柯。
他拍過與“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這句話一樣浪漫的電影。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起的影視文化行業第一垂直獨立影片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製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說” 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