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2010年的電影《盜夢空間》。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湯姆·哈迪、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姬、瑪麗昂·歌迪亞、斯里安·墨菲、邁克爾·凱恩
推薦指數:★★★★★
懸疑指數:★★★★
視覺指數:★★★★★
劇情指數:★★★
《盜夢空間》上映時發生過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廣電總局一刀未剪。究竟是官員們良心發現,還是不知從何下手。至今如電影結尾陀螺倒沒倒一般是個未解之謎(最後揭曉謎底。。。)
《盜夢空間》一直就跟燒腦這個詞繫結在一塊?
有人認為,是《盜夢空間》夢中夢的巢狀敘事結構太費腦子了。我倒不這麼認為,電影劇情絕大部分都是正序交代,巢狀時用了一下多執行緒的平行剪輯加快節奏,再偶爾穿插一些關鍵性的回憶畫面,要說燒腦,燒的也絕對不是敘事結構。
因為《盜夢空間》顯然不是走的像《記憶碎片》那樣強結構弱故事的路線,反而我覺得是很典型的好萊塢傳統商業電影的拍法:
這些段落都是有清晰可見的劃分的。
而《盜夢空間》之所以讓人感覺燒腦,是因為電影中那些聞所未聞的關於夢境的設定。
接受新鮮事物需要一個過程。就像我們玩一個新的遊戲時,需要有一個學習教程告訴我們設定。《盜夢空間》裡就有這樣很強的遊戲規則的設定。
《盜夢空間》告訴我們,僅僅只需要玩好一個設定,就足以讓電影拍得引人入勝。進度條都快讀到一半了,真正的任務才剛剛開始,但觀眾並沒有覺得乏味,反倒吊足了胃口,欲罷不能。諾蘭的功力就在於此,即便只是介紹遊戲規則,都一樣秀色可餐,別有洞天。
如果可以吃透《盜夢空間》的設定,而後的劇情相信也就能夠迎刃而解。
一、電影的主人公們在夢裡能夠做些什麼?
進入夢中執行任務的人,我們稱之為Extractor盜夢者。
Subject則是夢境任務的目標物件,我們稱為主體。
盜夢者在主體的夢境中其實也就做兩件事情,Extraction和Inception,前者是盜夢的意思,後者是思想植入的意思。
奇怪的是,電影的英文片名叫《Inception》但中文譯名卻叫《盜夢空間》,意思大相徑庭。
盜夢指的是李奧納多 迪卡普里奧主演的柯布剛開始時對日本人齊藤做的事情,就是盜取主體潛意識中的秘密。
盜取的方法電影介紹了兩種:
第一是盜夢者可以跟主體的潛意識對話套取秘密;
第二是在主體的夢境中設計保險箱之類的場景,主體會下意識將秘密藏在安全的地方,開啟保險箱便可以發現秘密。
盜夢也是亡命天涯的柯布為了過日子不得以乾的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其實這裡埋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彩蛋。主角名字叫作Cobb,這個名字來自於諾蘭的成名作《追隨》中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一樣也是竊賊,當然啦,超高智商的竊賊。
而電影裡主人公們主要執行的任務,也就是日本商人齊藤想要柯布完成的任務,即Inception思想植入。在主體的潛意識深處埋下一個想法。
Inception在盜夢圈子裡是一個傳說,小弟亞瑟就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主體的頭腦總能夠追蹤到那個意念的源頭,如果此時我讓你不要想“大象”,那你此時一定想的就是“大象”,而且你知道這不是你自己的想法。
但真正的高手認為思想植入是完全可行的。不過難度巨大,不僅要埋得足夠深,而且要足夠簡單,還要讓主體相信是自己一個小小的想法在慢慢長大。
這樣說下來,片名《盜夢空間》的翻譯雖然更加讓人有觀影衝動,但卻沒有做到翻譯界所謂的“信達雅”,達和雅有了,信丟了。
因為電影主要講的壓根不是盜夢。所以電影還有一種譯名叫《奠基》,可能意思上會更加貼合主題一些。
但無論怎樣,大陸版《盜夢空間》的譯名,怎麼著都比港版的《潛行兇間》和臺版的《全面啟動》要強了太多。
二、盜夢者如何分享夢境
電影中的盜夢者,包括目標主體都可以進入同一個夢境當中。感覺就像組團下副本,某人開個局,大家下到他夢裡去組隊打怪。
夢境中,盜夢者可以分別在不同時刻進入(比如設計師艾德妮就是在柯布睡著時偷偷進入他的夢境),盜夢者也可以分別在不同時刻醒來,後面會具體講怎麼醒法,這是非常關鍵的遊戲玩法。
對於共享夢境,其實諾蘭打了個哈哈,幾乎隻字未提,留給我們的線索只有一臺手提箱大小輔助睡眠的儀器。
輕輕按下儀器中間的按鈕,儀器就會給連線在一起的所有人注入催眠藥劑,並讓他們共享同一個夢境。
三、夢境中都有哪些角色
盜夢空間其實並沒有脫離好萊塢傳統的RPG式選角套路。
但因為諾蘭搬上大熒幕的都是新奇好玩的概念,所以設定的新鮮感完美覆蓋了套路的陳舊感。
下面我就說一下《盜夢空間》中那些與眾不同的角色設定。
Dreamer 造夢者,
大家進入的是誰的夢境,誰就是造夢者。造夢者就像我們玩聯機遊戲時的host。
夢境會由造夢者的意識進行構建。並且,造夢者所處的外部環境同樣也會對夢境產生影響。比如藥劑師,他是Inception任務第一層夢境的造夢者,當他在飛機上喝了太多香檳後,夢境裡就下起了大雨。
第二層的造夢者是亞瑟,
第三層的造夢者是伊姆斯,
第四層的造夢者是柯布。
Architect 夢境設計師,
幫助造夢者構思夢境,對於Inception任務來說,前面三層的設計師都是小蘿莉艾德妮。設計師只要告訴造夢者她的構思就行,他們不必非要進入夢境。
Forger 偽裝者,
擁有高超的演技,可以利用意識改變自己的樣貌,能在夢境中扮演成各種各樣的角色。Inception任務中就是湯姆哈迪老師飾演的伊姆斯。
Chemist 藥劑師,
他為任務提供進入夢境的特製輔助藥劑,INCEPTION任務中就是尿急的印度人約瑟夫。
Subject 主體,
任務目標,執行盜夢或思想植入的物件,Inception任務中即富二代費舍。
夢境中還有很多NPC一樣的角色,他們主要是主體潛意識的投影Projection of subconscious。
也就是主體潛意識具象化的體現,當潛意識感覺到了有另外的人在創造這個世界時,就會注意他們。這些潛意識投影會像白細胞那樣,向受到感染的部位發起攻擊。
但主體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潛意識的。
另外,如果主體曾經受過潛意識防衛訓練,那麼他潛意識的投影就會具有非常強的攻擊性。這種情況叫做subsecurity潛意識防禦。
一般情況下,夢境中充斥著的都是主體的潛意識。但特殊情況下,盜夢者的潛意識也會闖入夢中,就像柯布的妻子瑪爾。
我認為,之所以只有柯布出現這種情況其他人沒有,是因為他複製了太多跟現實一模一樣的夢境,所以他告誡艾德妮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吃虧就在眼前。
四、清醒夢
通常我們在夢裡,是不知道自己在做夢的。但偶爾也有發現自己是在做夢的經歷。如果能發現自己是在做夢,並保持意識的清醒。我們就稱之為清醒夢。
在電影中,盜夢者們做的就是清醒夢。似乎只要是自己主動進入夢境,就可以保持清醒夢,被動進入夢境則反之。電影裡富二代費舍在第一層夢境和第二層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做夢,因為都是被人灌了迷藥以後進入的夢境。但在酒店房間經過查爾斯先生調教以後主動進入雪地夢境後就是做的清醒夢。
其實這裡我更傾向於是藥劑的作用影響了人們對現實與夢境的判斷,即便主動入夢,完全依靠本人的意志讓自己保持清醒去執行任務也是不太現實的,一定還是得仰仗藥物作用來輔助才夠保險。
但這裡也有一個問題,盜夢者們做的,就一定是清醒夢嗎?看完電影很多人都在懷疑最後是否依然還在夢中,那麼,是不是有可能盜夢者只不過是自認為清醒呢?
五、夢中夢dream within a dream
在電影中最精彩的設定,莫過於夢中夢。即夢中的人可以繼續做夢產生下一層的夢境。方法就是給夢裡的人繼續使用睡眠儀。
多重夢境時,越深層次的夢境,腦運作速度越快,因此相對時間也會越長。
電影中涉及到三次多重夢境。
一次是主角接了科博爾工程公司的活去盜取日本商人的夢境機密。
這次任務中火車上是現實層,
帶毛毯的房間是第一層夢境,
崩塌的宮殿是第二層夢境。
主角接了日本商人的活做inception,
這次任務中飛機上是現實層,
下雨的大街是第一層夢境,
酒店是第二層夢境,
雪地是第三層夢境,
遺棄的城市是第四層夢境,
海灘醒來見到年老的日本人是limbo層。
Limbo迷失域是比較特殊的一層,和前面幾層不同,不是造夢者專門設計建造的夢境,只有之前來過Limbo的人留下的東西,和無限的原始的潛意識,在這裡時間可能是無窮無盡的。
Limbo最早是一個宗教術語——地獄的邊緣,即上不及天堂,下不至地獄的中間地帶。
那麼放到電影中理解,就是一個似夢非夢的地方,現實和夢境的中間地帶。在這裡人的意識已經模糊,很難分辨自己究竟是在現實還是夢境,極其容易混淆。
還有就是男女主人公進入深層夢境探索這次,由於電影的交代比較含糊,我們很難判斷夢境的層次,大致的判斷是,
女主跳樓是現實層,
男女主角建造城市手牽手變老是其中某一層,
可以肯定不是第一,第二層,因為時間遠遠不夠,如果男女主人公要在夢裡度過50年,
比較可能的是在第四層夢境,假設時間倍率是20倍的話,第四層夢境裡的50年,相當於現實中的3小時,換是第三層夢境,就必須在現實中昏睡60小時,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在夢裡可以不管吃喝拉撒,在現實裡可行不通。
而男女主人公臥軌自殺的夢境,
明顯兩人又回到了年輕的狀態,這其實又是另一層夢境,我的判斷是兩人在變老的那一層雙雙殞命後,進入了Limbo迷失域。所以柯布才會知道齊藤如果在夢中死去會進入Limbo層。
以上這些分層其實是傳統解讀的分層方式,因為有最後是否依然還在夢境的猜測,所以現實層在哪裡依舊持有變數,這樣的話分層方式勢必也要全部打亂。為了便於理解劇情我們先按照上面這樣分法。
六、夢境中的時間
因為在夢中人們的大腦運轉更快,所以夢境中的時間也就比現實的時間走得更快,下一層夢境的相對時間就要比上一層長許多。
但這個相對時間會受到藥劑的影響。並非我們認為的都是20倍。
艾德妮在試煉時,現實的5分鐘對應夢境的1小時,約12倍。
在地下夢工廠裡,現實的3、4小時大約夢境的40小時,約10倍。
而執行inception任務時,藥劑師說他的藥劑可以加快大腦的功能,大概提速20倍。所以現實中的10小時,對於第一層夢境就是一個星期,第二層六個月,第三層就是十年。
七、盜夢者如何離開夢境
一旦進入了夢境,有三種方式可以離開夢境。注意,因為影片中有夢中夢的情節,因此,這裡說的離開夢境,是指跳出當前的夢境,而並非一定會回到現實。
三種方式也是各有各的限制要求,並非隨時隨地可以執行有效。
1,倒數計時器。
睡眠儀可以設定時間,到了這個時間節點就可以自然醒來。腦補一下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睡眠儀實際上會給人注入輕度的鎮靜劑sedative,並且可以按照設定時間注射相應的計量,和我們做手術打麻醉一個原理。在開場的火車上,以及艾德妮的試煉裡都是採用了這樣的叫醒方式。這個方法,對強力鎮靜劑同樣有效,但如果有人在此期間迷失在了limbo層,就麻煩了,因為limbo裡的相對時間是無法估量的,可能十年,可能百年,也可能是無限,而人的意識卻依然活躍,當這個人的意識從幾百年後醒來時,意識肯定早已模糊不清醒了。
2,在夢境中死去。
一般情況下可以直接跳出當前的夢境,返回上一層。但是,如果現實中注射了強力鎮靜劑,只要在夢中死去,就會被困在limbo層。而進入limbo層的人,依然可以透過死亡的方式回到現實,只不過問題在於,limbo層的人往往已經無法分清夢境與現實的差別,他們會錯以為身處的limbo就是現實,困在Limbo層時間越久意識就會越來越模糊,即便回到了現實也會受到影響。
3,kick,墜醒。
就是在上一層身體出現失衡,也可以理解身體突然受到了比較大的加速度。這樣便可以在上一層醒來。這種情況其實來自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生活經驗,比如從床上摔下來或睡著時頭跌下來,我們就會醒。
由於強力鎮靜劑不會影響到人內耳平衡感的功能,所以kick依然適用。電影最高潮處就是連續的同步Kick。除了主角柯布還有日本商人齊藤,其他人都是透過同步kick的方式一層層返回到第一層的夢境。
但要注意的是,Kick不可以隔層,即第一層夢的Kick叫不醒尚處於第三層夢中的盜夢者。這也就是電影裡所謂的“miss the kick”錯過了墜醒機會。因為當藥劑師開車衝下橋時,雪地裡的柯布等人在酒店裡還處於做夢的狀態,這樣他們是不會從貨車裡醒來的。
但問題就來了,當貨車衝下橋時,為什麼亞瑟並沒有因此醒來呢?
聽到很多解釋是說,kick必須兩邊同時進行,即同步Kick,電影在最後關頭也的確製造了一系列的墜落場景。但這一點,電影並沒有交代清楚,只有柯布說了一句話“關鍵點是同步夢境的墜醒”。如果這樣就算解釋了兩邊同時kick的設定,似乎有些草率,而且別忘了影片一開始的盜夢任務,同樣是多重夢境,卻不需要兩邊同時Kick,柯布跌入浴缸就可以醒來,這又該如何解釋?人非聖賢,諾蘭也有百密一疏的時候吧。
其實我更加願意認為,亞瑟在柯布口中的過人之處,就是當kick發生時能夠控制是否醒來。
在向觀眾解釋什麼是Kick時一直在用亞瑟做演示,顯然還是讓亞瑟進入了真實睡眠狀態以後進行演示,看著有點多此一舉不是嘛。
下一個鏡頭,用音樂倒數來協同完成Kick,音樂響起時,亞瑟醒了,艾德妮卻沒醒,這裡我猜測有沒有可能亞瑟一直在進行某種特殊訓練,而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
畢竟,其他人都有專屬能力,他卻沒有,不是很不平衡嘛。
八、圖騰totem
騰,是盜夢者用於區分是否處於他人夢中的道具。只有擁有者本人知道它獨一無二的特徵,所以如果是在別人的夢境裡,造夢者是無法完美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圖騰的。
電影中亞瑟的圖騰是注了鉛的色子,
艾德妮是特製象棋棋子,
而主角柯布,事實上電影並沒有明確交代他的圖騰是什麼。雖然他經常拿出一個陀螺旋轉,但這個陀螺其實是柯布太太瑪爾的圖騰。
而且,似乎柯布對圖騰的想法和亞瑟也壓根不一樣,他的圖騰是用來區分現實還是夢境的。
圖騰可以說是電影的最大亮點之一,影片結尾究竟陀螺有沒有倒下一直是影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用一個陀螺作為圖騰,真的有效果嗎?電影當中,陀螺倒下意為現實,陀螺恆轉意為夢境。試問誰不知道陀螺會倒下。何況夢境中依然要遵守物理定律,這我們都是看得到的,並沒有規定在夢裡陀螺就會一直轉,不會倒下。而且在現實當中,也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樣定製出一個可以恆轉的陀螺。
————半隻貓
那應該如何理解陀螺是一個圖騰呢?
柯布說圖騰是瑪爾的主意,陀螺也是瑪爾的圖騰。他們曾經進入過深層夢境進行探索,我相信他們進入的夢境是柯布的夢境,柯布就是造夢者。所以我認為,是瑪爾要求柯布在夢裡造了一個可以永遠恆轉的陀螺給自己,當她無法分清現實虛幻時就轉動陀螺分辨這個世界的真偽。這個陀螺對瑪爾是有效的,其實對其他人也是有效,只要看到陀螺在恆轉,所有人都可以知道自己在做夢,就像已是耄耋老人記憶退化的齊藤一樣,看到了陀螺不停轉動,也慢慢意識到了自己是在夢中。
但這個圖騰唯獨對柯布沒有作用。
因為陀螺是他自己造的,在夢裡他想怎麼造就怎麼造,假如他判斷自己是在夢境,他的潛意識就會造出一個恆轉的陀螺。而當他判斷自己是在現實中,他的潛意識就會造出一個能夠倒下的陀螺。所以,那麼多人用猜陀螺倒還是沒倒來判斷柯布是否還在夢中也是無效的。
因此,一個更靠譜的說法是,看柯布有沒有戴戒指,戒指才是柯布的圖騰。
經過觀察,戴了戒指的是夢境,不戴戒指的就是現實。當我看到這樣一種說法的時候很佩服發現者的觀察能力,真的是火眼金睛了,第一遍看的時候,我根本沒注意過有這個規律。這個規律也幾乎無一例外,幾乎。因為還是有一個例外。在瑪爾跳樓的酒店裡,柯布卻戴著戒指。
那這一段究竟柯布是在夢中還是現實呢?如果按照戴戒指就是在夢境的推演,那瑪爾也許是真的跳下大樓回到了現實中,而柯布才是那個一直處於夢境當中無法自拔的人。要是你說自從瑪爾跳樓後柯布才脫下戒指,戒指才變成他的圖騰,那我覺得圖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在了。顯然戒指說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關於柯布的圖騰究竟是什麼,以及最後的結局,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最後陀螺是否會倒下,成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如誰沒有懷疑過,自己的人生可能只是一場虛幻的夢而已。
夢境還是現實,影迷們各自站隊各守一方,開始了眼力和腦力的較量。
陀螺也好,戒指也罷,它們都只是柯布潛意識的體現。電影已經告訴了我們圖騰並不是什麼區分現實與虛幻的靈丹妙藥,夢境中的人依舊可以選擇忽檢視騰過自己希望的生活。
當柯布再次見到兒女們的笑臉,他並沒有懷疑他們是否只是潛意識的投影,也並不關心陀螺是否倒下,而是迫不及待去享受久別重逢的喜悅。
不知道您是否留意,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柯布的兒女曾經在夢境中出現過多次,
然而能夠見到笑臉的只有最後這一次。我不清楚孩子們的笑臉能否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圖騰。但對於柯布來說,圖騰已經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笑臉。重要的,難道不是珍惜此時此刻能夠和所愛之人在一起的時光嗎。
夢境或者現實,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柯布的內疚,不在於告訴瑪爾limbo不是現實,而在於自己沒有將信仰之躍leap of faith付諸現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
柯布曾經在火車駛來的那一刻告訴過瑪爾:
你在等一列火車,一列會帶你去向遠方的火車。
你知道你希望去向何方,但是你不能確定,不過那也沒有關係。
火車去向哪裡怎麼會跟你沒關係呢?
因為,我們在一起。
柯布已經背叛了自己的妻子,這一次他不可能再背叛自己的家人。
對家人的愛,相比區分現實虛幻的清醒,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柯布想起齊藤說過的話 “你是希望來一個信仰之躍,還是希望滿懷遺憾,孤獨終老?”
在轉動陀螺的前一刻,柯布已經作出了他的判斷。
我們最不希望自己身處Limbo,模糊現實與夢境的界限,那是因為我們自認為活在現實當中。
但你可曾想過,假如你從未從夢中醒來,你又如何知曉真正的現實會是怎樣?
虛有所長,實有所短,為什麼Limbo不可以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收聽有聲影評《盜夢空間》>>>「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