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洛索娃·娜傑日達 達尼利基·葉卡捷琳娜
中俄間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以及廣受歡迎的《卡林卡》《喀秋莎》《紅莓花兒開》早已融入了中國日常音樂表演的節目單。
左貞觀
西洋樂器與中國民樂的完美融合
俄籍華裔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左貞觀,1945年生於上海。16歲時他搬到西伯利亞的外祖母家後,先考入伊爾庫茨克音樂學院大提琴班,後又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畢業後成為一名作曲家。2017年,他出版了《俄羅斯音樂家在中國》一書,詳細記載了自20世紀初至今的中俄音樂交流情況。
對他而言,音樂是一種呼喚,也是他一生的事業。他能夠熟練地將西洋樂器與中國傳統樂器的聲音進行完美融合,如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交響樂《小河淌水》(又稱《少女與龍王》),改編自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一首民歌。
尤里·希什金
奇妙的中國之行
自1991年起,俄羅斯聯邦榮譽藝術家、世界手風琴家聯合會名譽副主席、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獨奏藝術家尤里·希什金開始了與中國的合作。尤里·希什金表示,“我有幸來到中國,完全是受到著名手風琴家、音樂教育家姜傑先生的影響。姜傑先生是中國第一所手風琴學校的校長,上世紀90年代,他設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手風琴藝術節,我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蘇聯手風琴演奏家。令我十分不可思議的是,3000人的禮堂,竟座無虛席!”
他說,2006年,當他第一次在上海音樂學院演出時,音樂學院的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15歲那年,我和父親到北京參加尤里·希什金的音樂會,現在我30歲了。音樂學院決定邀請這位音樂家來做上海音樂學院的名譽教授。”尤里·希什金曾滔滔不絕地談起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第一次到訪中國時,姜傑先生為他安排了一系列日程——與文化部部長會見、參觀工廠、六小時的訪談……他曾乘坐帶有前蘇聯和中國國旗的汽車穿城而過。30年間,他與姜傑在中國舉辦了近100場音樂會。
奧克桑娜·雅科夫列娃
目之所及,皆為音樂
“哥薩克圓舞曲”歌舞團是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的下屬團體。2012年6月,“哥薩克圓舞曲”歌舞團代表羅斯托夫州參加了中國“俄羅斯旅遊年”框架內的“俄羅斯文化節”。帶隊赴華的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經理奧克桑娜·雅科夫列娃分享了自己的西安之行,“表演的節目包括舞蹈和俄語歌曲,我們還用中文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夜晚》這首歌。我們還將頓河畔歌舞表演帶到了‘俄羅斯文化音樂節’上”,在她眼中,“中國人民熱情善良,陪同我們品嚐當地美食、參觀博物館,秦始皇陵墓內的兵馬俑令我們歎為觀止”。
雅科夫列娃以一位職業音樂人的目光,細緻入微地觀察中國,“和俄羅斯人一樣,中國人永遠都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中國的晨練、廣場舞、健美操、放風箏,在我眼中就是流淌的音樂”。
雅科夫列娃十分喜歡中國的茶文化,在她眼中,“茶道是一門令人愉悅的藝術。品茶的禮儀蘊含著深遠的含義,可以平靜身心,療愈傷痛,沉澱自身,積蓄力量。而且,品茶時一定要欣賞傳統的中國古典音樂,音樂甚至比茶藝本身還要引人入勝。周圍的鳥語啁啾、溪流潺潺、風吹林木與精美的茶具、充滿中國古風的書畫相得益彰,共同描摹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又飽含生命律動的圖景。”
亞歷山大·科隆塔耶夫
“音樂之都”哈爾濱
2016年,應哈爾濱有關方面的邀請,“頓河人”民族樂團前來參加“國際手風琴周”音樂節。據功勳藝術家亞歷山大·科隆塔耶夫回憶,“音樂節在久負盛名的哈爾濱音樂廳舉行,音樂廳可容納2000名觀眾。演奏時無需麥克風,有專門的聲音捕捉器和分配器創造特殊的音響效果”。他說,“在演出會場附近的街區,我和幾位同事遇到了近50名拿著手風琴的孩子。孩子們訓練有素,邊走邊演奏俄羅斯樂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孩子們遞給我同事一臺手風琴,她開始演奏,我來歌唱。在場的中國人對這些旋律十分熟悉,隨著歌聲和琴聲,有人輕聲伴唱,有人駐足聆聽……這一切就發生在大街上,那麼自然,那麼不可思議……我們走在大街上,隨時隨地能聽到商店裡傳出的俄羅斯歌曲《卡林卡》《紅莓花兒開》……”
(作者為俄羅斯羅斯托夫國立室內樂團資訊政策與廣告部編輯)
來源: 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