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的《道德經》一書中,老子告訴我們,“道”的作用力永遠是使事物往它相反的方向運動。所以你想成功,“道”肯定要讓你先經歷失敗,只有經歷了失敗,你才知道失敗是什麼?它是軟弱者的千溝萬壑、崇山峻嶺,但對於堅強的人來說,它不過是大路上的一個土坑兒,青山中的一條小溪,跨過去就是大道通天,山明水秀。情侶之間感情升溫到一定程度,“道”肯定要安排在彼此之間鬧點彆扭。只有情侶間偶爾鬧鬧彆扭,感情反而會更好。創業者要創業成功,“道”肯定要讓創業者經歷九死一生的事,因為只有企業經營者經歷過失敗,他才能收起狂傲之心,才能收斂本性,才能收穫真正的成功。
對於這種現象,老子告訴我們,這就叫“進道若退”。
創業其實是一個“進道若退”的過程。這如同每一個還算成功的創業者一樣,他們在創業的道路上,所經歷過的九死一生的事件從來就沒有少過。其中的艱難坎坷,只有創業者本人知道,很多是不足為外人道也。就像在網際網路領域,雖然網際網路創業者可能永遠不會遇到像薩利機長一樣的極端狀況,但是每個網際網路人還是離不開這種共通之處。這種共通之處就是人們如何在沒有前車之鑑的判例中進行決策,又如何在泰山壓頂般的壓力之下做出最優的判斷。
這對於創業者來說,每一天都是壓力的測試。
從零到一,每個創業者在從無到有創立一家公司後,都要經受非人的考驗,每一天都有形式不同的突發情況,大家都要經歷那種面對突發情況的緊張、九死一生的驚險、迅速做出決策的逼仄、死而復生的恍惚。這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裡描述的那樣——解決這些難題,沒有任何公式套路可用。
對於創業者來說,每一道難題都是新的。於是,創業者經常感覺到——“沒有任何良方可以掌控錯綜複雜、變幻不定的局勢,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建立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帶領一群人走出困境,沒有任何良方可以製作出一系列熱門金曲,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助你成為全國橄欖球的四分衛,沒有任何良方可以讓你競選上總統,也沒有任何良方可以在你生意衰落之時激勵你的團隊。”
我完全理解本·霍洛維茨的觀點,早就體會過那種每天在風口浪尖上行走的感覺。但是他說的這一切都指的是——每一次遇到問題,並沒有現成的方案去解決企業成長中的困境。一切的一切,只能赤手空拳地去判斷、去決策、去著手解決,有的時候甚至會面臨一場豪賭。因此,企業家只能沉著冷靜,再憑藉一點點的運氣,運用平時積累出來的商業上的專業方法,努力讓風浪化險為夷,這是最考驗創業者膽識的時刻。
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自尊的人,能夠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征服挫折和失敗,在挫折與失敗中獲得成功。而喪失自尊的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自暴自棄.自輕自賤的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不行了,從而放棄了努力奮鬥。所以沒有自尊的人,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和張朝陽、李彥宏、史玉柱、丁磊、馬化騰這些打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優異的當今網際網路領袖級人物們相比,馬雲真的不是一個好學生。他的成績很差,尤其是數學。
1982年,18歲的馬雲第一次參加高考。他填報的是北京大學。但是他的數學,只考了1分。
第一次高考落榜後,說實話,馬雲是很灰心喪氣的,他認為自己根本不是考大學那塊料,於是他開始四處打零工謀生計。他每天踩著一輛裝滿貨物的笨重的三輪車,在崎嶇不平的路上吃力地行駛。18歲的馬雲常常望著前方,茫然不知所措,難道自己這一輩子就只能當這樣一個踩三輪的“駱駝祥子”?他不甘心,他當然不甘心!
有一次,馬雲踩著三輪去給一家文化單位運書,在金華火車站的候車室裡,他撿到了一本書——作家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人生》裡高加林的故事深深感染了他。他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之路,不僅是漫長的,更是充滿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將經歷一番磨鍊。
在經過一番深入思考之後,他決定再戰高考。他開始了勤奮地學習。1983年,19歲的馬雲第二次參加了高考。這一次,他滿懷信心。但是老天偏偏喜歡跟他開玩笑,他再次慘敗,數學只考了19分。
成績出來之後,父母都對他不再抱什麼希望,認為這孩子註定不是考大學的料,勸他安安心心學點手藝,當個臨時工,混口飯吃。
但是馬雲卻仍不甘心,他不甘心一輩子只當個臨時工,他要考大學,他明白只有考大學才能改變他的命運。由於父母不再支援他考大學,所以他只有邊打工邊複習。他那時常常跑到浙江大學圖書館去學習。在浙江大學,他認識了5個落榜生,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談著他們的抱負和理想。他們對著天空肆無忌憚地振臂高呼:我們一定會考上大學,我們一定會出人頭地!我們一定會考上大學,我們一定會出人頭地!我們一定會考上大學,我們一定會出人頭地!
我相信,他們每個人狂喊著這些誓言的時候,眼裡一定含著淚水。
1984年,20歲的馬雲第三次參加高考。馬雲記得,高考前,一位姓餘的數學老師對他說,馬雲,你的數學真是一塌糊塗,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餘”字倒著寫。
馬雲的表現讓餘老師大跌眼鏡。考數學的時候,靠10個死記硬背的公式,他一個題一個題地去套,結果這一套,居然套出了79分(當時數學滿分是120分,72分及格),這個分數在馬雲的數學考試史上,絕對是破天荒的偉大成就。
馬雲非常幸運地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成為外語系的一名本科生。
馬雲之所以讓當今的無數草根創業者崇拜,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馬雲也曾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沒有高大帥氣的形象,沒有優秀的學習成績,沒有聰明睿智的頭腦。他靠的是不屈服於困境的精神,對一定要改變生存現實的決心,對一定要成功的堅定執著的信念。所以他高考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我經常這樣想:如果馬雲在第二次高考失敗後,聽從了父母的勸告,沒有參加第三次高考,而去學門手藝,安安穩穩地過打臨時工的生活,那麼,還會有今天的馬雲,還會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嗎?我想,絕對不可能!
多年以後,功成名就的馬雲來到他當年一手創立的海博翻譯社,題下了四個大字:永不放棄。這四個字,如今在海博翻譯社的網站首頁上赫然在立。它傳達著這樣一種精神:做任何事情,你可能會碰到很多很多的挫折與失敗,但是隻要你堅持下去,永不放棄,那麼你就一定可以成功!
永不放棄,這是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的核心所在,是馬雲終生的信仰所在,也同樣應該成為我們所有正在創業道路上或即將走上創業道路的人共同的大信念。
所以說,所謂的成功,不過是背對世界咬牙切齒的努力,面向世界風輕雲淡的微笑,風華絕代的背後是無數次艱苦卓絕的付出。她用瘦小的身軀扛起了家與夢想,她用堅定的信念鑄就今日的成功,她用凝聚、進取、激情的精神締造了傳奇。
記得有人問起一位國學大師是如何達到那麼高的學問水平的。
他說因為他比較笨,只會走最笨的路子。
讀古書,一句話沒讀明白便絕不跳過去,想方設法也要弄明白。
為了讀書他走了很多彎路,當時也沒有網路,他只能到處找人求教,但很多教書先生也說不太清,很多問題甚至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搞通。
但恰恰是這種最笨的求學方法,成就了他紮實的文化功底。這對於我們這些浮躁的當代人是一個很不錯的提醒。
這位國學大師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這樣寫道:“聖人是人人都向往的,但為什麼很少有人立志成為聖賢之人呢?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人都有一個理解上的誤區,他們都誤以為聖人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成長起來的,自己是根本沒有成為聖人的希望的。”
我們都知道,《弟子規》是一部來源於《論語》的幼兒啟蒙著作。他的作者李毓秀在書中說:“聖與賢,可馴致。”意思是說,聖人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那麼,李毓秀的這個話可靠不可靠呢?很多人難免會有所懷疑,我們還是來看看聖人的觀點吧!
孔聖人在《論語》中說,像他那樣聰明的人多的是,但像他那樣好學的人就很少。意思是,要是我們能夠像他一樣好學的話,同樣是有可能成為聖賢的。
釋迦牟尼聖人也經常這樣講,只要努力學習,勤於實踐,誰都可以成為聖人,因為人人都有佛性(即聖人的素質)。
《西遊記》中有這樣的話:“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皆可成仙!”意思是連動物都有這種晉級的可能性,何況是動物中最為靈秀的人呢?
至於這裡的仙,在古代也有聖人的意思。釋家文化剛剛傳到我國的時候,有的國學大師就將釋迦牟尼聖人翻譯為“大覺金仙”。
道家文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莊子,在他的《南華經》中,將達到聖賢之境的人,分為了非常細緻的幾個層次,如“仙人、聖人、真人、至人”等,不管怎麼分,反正都是“人”,都是由普通人學習進步、修煉成長起來的。
聖人的話和當今心理學、勵志學和成功學的科研成果不謀而合,講的都是“文化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道理。
那麼學習什麼是最有效的途徑呢?就是聖人留給我們的記載人生、社會和大自然真理的經典。我把這句話概括為“《經》為聖母。”
人的境界由低到高可粗略地分為“禽獸不如、穿衣動物、庸人、士人、君子、賢人和聖人”等七個境界,老子因為身為當時國家的“圖書館館長”而方便博覽群經,透過聯絡社會實踐體悟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並將其寫成了《道德經》才將自己提升到了聖人的境界。如果誰有幸聽到或者看到了《道德經》(或《論語》、《無量壽經》等經典),如果他又聽明白了或者是看懂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夠運用經中的智慧去完善自己和幫助別人的話,在對於真理的掌握和自身道德修養都達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會成長為聖人。因此,我們說“經為聖母”。我國儒家文化和思想的創始人,被我們尊奉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就是這樣成長為聖人的。
在這裡,我還要向大家推薦兩位大家熟知的活生生的榜樣。他們就是孟子和慧能。
孟子在表達自己的理想時,曾經說過,根據歷史的經驗,在一千年之中,能夠修煉出一個聖人,在五百年的時間內,能夠產生一個賢人。從孔老爺子去世到現在又過去幾百年了,我一定要成為一位聖人或者是賢人。結果他的努力終於獲得了後世的認可,被稱為儒家文化第二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慧能因為家貧,自幼沒有上學讀書的條件,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高遠志向。
有一次,他聽到一個人在讀一部釋家文化的經典,在中國認知度排名第一的《金剛經》的時候,就對其中的真理有所領悟。他想向這位先生學習,結果被他推薦到了當時釋家文化最高水平的國學大師五祖弘忍大師那裡。
他到了弘忍大師那裡求學,弘忍大師問他來幹什麼,他說學習經典,又問學經典幹什麼,他就直接回答說:“成佛!”也就是成為聖人。
後來他真的成為了釋家文化在中國的第六代祖師,成為了兩千年來中國釋家文化學習者中的最高成就者。如果在國內談到三家文化的聖人的話,就是孔子、老子和慧能。
學習是神聖的,特別是學習聖人的經典。因此,我們如果能在學習之前讀一下開經頌詩效果就更佳: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聖人)真實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