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四歲,今天在樓下玩的時候,有個孩子帶著點橡皮泥在玩,我女兒走過去跟她說“姐姐,我能一起玩嗎?”那個女孩說“走開,我不想跟你玩”。女兒挺失落的,跟著人家走了一會,人家都沒理她。
女兒失落地趴在我懷裡挺委屈地說姐姐不跟她玩,我說“沒事,你去找別的小朋友去玩呀!”女兒告訴我“姐姐帶的橡皮泥,別人都喜歡和姐姐一起玩”。
女兒這麼說,我立馬回家拿了一大桶橡皮泥出來讓她分給小朋友們一起玩,那個女孩後來也湊過來了,我女兒卻說“我不跟你玩了,我有朋友了,我和他們一起玩”。
看到女兒這樣說話後,突然覺得自己剛剛有點“心胸狹隘了”。其實小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反而是大人想得有點複雜化。孩子委屈地跟你控訴“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時,我們該怎麼回答呢?家長不同的處理方式,決定了孩子今後的“朋友圈”。
“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第一種回答: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別的小朋友玩
“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第一種回答: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別的小朋友玩。這是我看過家長處理方式中最多的一種回答。這種回答通常帶著“敷衍和想當然”,覺得孩子“交友”失敗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時間長了孩子之間熟悉了,這種問題就不會出現了。
“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別的小朋友玩”:敷衍式回答
“不和你玩,你可以去找別的小朋友玩”,說實話,這種處理方法顯得比較“敷衍”。表面上看似給了孩子“交友”受挫後的另一種選擇,但對於孩子來說很難再往前邁出一步。
人都怕失敗,更何況孩子呢,而且你只是說出讓他去找別的小朋友玩,但孩子卻不知道那麼多小朋友,哪個會願意和自己玩,要是再被拒絕了怎麼辦。
也許少數孩子會有勇氣再去嘗試看能夠有另外的小朋友和自己玩,但是大多數孩子都會選擇呆呆地站在小朋友後面,默默地看他們玩,不敢再次嘗試融入。
這種回答會給孩子的未來鑄就一個“小心翼翼的朋友圈”
家長的敷衍回答,就是把孩子社交能力培養不當一回事了,孩子今後社交能力怎麼樣全憑自己摸索。如果孩子以後交到了朋友,他們會對待這個朋友特別小心翼翼,害怕對方不和自己玩,通常這種性格的孩子朋友圈不太大,容易下意識地出現社交謹慎以及社交自卑感。
“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第二種回答:不玩就不玩,我們不稀罕,你就自己玩
“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第二種回答:不玩就不玩,我們不稀罕,你就自己玩。給出這種回答的媽媽,通常性格比較強勢,不懂得迂迴曲折。雖說“不是一路人,沒必要強行在一起”。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比較單純,這樣的處理方式過於“極端”。
“不玩就不玩,我們不稀罕,你就自己玩”:逃避型回答
有些媽媽的性格比較直,看到孩子被排擠,內心不免比較氣憤,就會比較直接告訴孩子“沒必要強迫自己融入不合適的群體中去”。家長這種處理方式在大人的世界裡可行性不錯,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卻容易帶來潛在的社交隱患:
- 今後孩子一面臨“社交困難”時,直接就會採取退縮躲避的方式,碰到性格相投的小朋友還好,如果沒有,孩子則可能成為被孤立的物件,一直都是一個人玩,甚至今後都不會有屬於自己的“朋友”;
- 孩子在處理不同年齡段的社交關係時,不懂得“迂迴”,對自我的認知比較高,容易把“別人不和我玩這件事看做是對方的問題”;
- “不玩就不玩,我們不稀罕”,家長這樣的處理方式帶有極端且強勢的意味,性格比較強勢的孩子,在社交關係上表現為:即便已經建立了朋友關係,感情也很容易變緊張。
這種回答會給孩子的未來鑄就一個“空洞的朋友圈”
作為家長,當你以一種強勢、堅決的語氣去告訴孩子這樣處理問題時,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當他們再次面臨社交問題時,他們同樣會以一種自我安慰的方式來處理“不和我玩,我還不願意和你玩呢”。
這樣的性格,會讓孩子以為“你不和我玩,是你的損失,而不是我的損失”。無法建立正確的自我的認知,也就是小時候沒朋友,長大了還是沒朋友,有朋友也破裂了,朋友圈比較“空洞”。
“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第三種回答:你把你的玩具分享給小朋友,這樣大家就會和你玩了
有些爸爸媽媽看到自家孩子社交受挫後,會給孩子提出建議“你要不要把你的玩具/零食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這樣大家就會和你玩了”。孩子採納建議後,果然很奏效,然後一發不可收拾,孩子習得了交友關鍵:想方法討好就能有朋友一起玩。
“你把你的玩具分享給小朋友,這樣大家就會和你玩了”:討好式回答
作為父母,我們能很快洞悉怎麼做能夠讓孩子交到朋友,甚至成為小朋友中最受歡迎的那一個。但是這樣的方式真的好嗎?討好式回答雖然能夠讓孩子儘快融入群體,但是會讓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甚至會過早地變得“勢力”,傷害自己。
這種回答會給孩子的未來鑄就一個“危險的朋友圈”
為什麼說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的朋友圈變得危險?說個例子:有個朋友女兒上小學後為了儘快交到朋友,經常拿父母給的零花錢請同學吃東西玩,這個女孩因為這樣的舉動成了班裡的香餑餑,都搶著和他玩,做朋友。
久而久之,這些同學開始漸漸開始不滿足了,要求朋友女兒每天把錢給他們,否則就都不和她玩了。金額越來越大,朋友女兒錢不夠了就偷媽媽的,後面實在沒有了,幾個同學把朋友女兒逼得家都不敢回,這才被朋友發現。
“討好式回答”雖說能夠讓孩子快速交到朋友,但是透過利益交換(特別是和金錢相關)得到的友誼,不僅對孩子成長沒好處,反而會影響性格發育,甚至影響今後人身安全。
“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第四種回答:沒事,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在玩什麼
上面的三種回答並不是說完全不好,而是單獨用不好、不講究場景不好,在孩子委屈巴巴地跟你說“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我們不妨採用一種迂迴的方式來引導他們該如何正確融入進去,下面這個小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沒事,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在玩什麼”:可參考型回答
我們家孩子3歲的時候到小區裡玩,別的小朋友不跟他玩,有“社交牛逼症的我”立馬承諾兒子:看著老媽,小朋友馬上都會跟你玩。我就拍手把幾個小朋友都叫過來,阿姨跟你們玩老鷹捉小雞好不好?
這一招基本沒有失敗過,每次好多小朋友都過來一起玩,我兒子就是老鷹,不一會我就讓他們一起玩,這種方式實施了1年多,後來我兒子再也沒跟我說過沒人跟他玩,他越來越自信膽大,不害怕了,見小朋友都湊過去玩的很好。
想擁有一個“社交牛逼症”的娃,媽媽的做法真的很重要
除非你家娃屬於“天生有社交牛逼症”的,否則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家長想方設法去培養。孩子在外面遇到了被孤立的情況,家長不要著急、也不要想太多,孩子的世界沒那麼複雜。緩解孩子的情緒,再想辦法讓孩子融入進去,久而久之,社交能力就慢慢培養出來了。
具體做法,家長牢記三個小細節就夠了:
- 細節一:認可孩子的情緒,不要敷衍,“小朋友不和你玩,很傷心對不對,沒關係,媽媽和你一起去看看小朋友都在玩什麼好嗎?”
- 細節二: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告訴孩子為什麼那些小朋友不和你玩,是他們經常就是一個小集體、還是他們注意力在某件事上、還是小朋友故意排擠。
- 細節三:想辦法、給建議,孩子無法分析自己被排擠的根源,但家長可以,千萬不要一味帶著孩子逃避這樣的社交困難,引導他們克服困難才是正解。孩子的社交往往是最容易最簡單的,家長不要想得太複雜化,處理方式更不要過於極端。
CiCi媽寄語:關注CiCi媽媽說育兒,專注於嬰兒睡眠以及家庭餵養知識分享。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CiCi媽點個贊並分享給更多的人!有任何育兒疑問,都可以關注並私信我,看到都會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