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加拿大西北部的三個村莊,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這三個村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還不能收看電視節目。
80年代中期,加拿大政府在這裡安裝了電視網路等設施。這三個村莊的居民,終於可以收看到電視節目了。
心理學家泰尼斯·威廉姆斯和他的同事們,在電視開播之前和開播之後,都對村民們做了調查。
1986年,泰尼斯的研究結果發現:電視開播之前,孩子們的攻擊性,有時高、有時低;但是,在電視開播之後,孩子們在語言上和肢體上的攻擊,都有了很明顯增加。而且男孩和女孩都一樣。
一、電視中的暴力畫面
針對這個研究結果,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爭論不休。一些人認為,是因為電視中經常出現暴力畫面,才導致了孩子們攻擊性的增加;另一些人,則不同意這個觀點。
因此,許多科學家們,開始對“電視中的暴力畫面,是否會增加觀眾的攻擊性”的問題,展開的調查和研究。
首先,他們對電視中的暴力畫面進行了調查。
德國的調查資料顯示:電視中暴力畫面的比例,非常高。周·格勒貝爾和烏利·格萊興,結合他們的一項研究結論,推測:德國的電視節目,幾乎有一半的節目,至少會出現一次某種形式的攻擊或威脅行為。(Groebel & Gleich,1993)
另外,也有資料標明:在德國的電視節目中,每週回播出4000多次謀殺案。(Rand,1992)
因此,科學家認為:電視中越是頻繁地播出含暴力內容的影片,觀眾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Anderson & Bushman,2002)
二、暴力畫面與攻擊行為
布拉德·布什曼和羅威爾·休斯曼,甚至認為:電視中的血腥場面與觀眾的攻擊性之間的關係,就像抽菸與癌症那麼密切。(Bushman & Huesman,2001)
一些研究的結果表明,經常觀看電視中的暴力畫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觀眾的攻擊性。(Hogben,1998;Smith & Donnerstein,1998)
相反,如果限制孩子看電視和錄影的時間,行為中的攻擊性就會減少。(Robinson et al,2001)
那些以前就很好鬥的觀眾,因為自己的興趣,會更經常性地觀看含有暴力畫面的影片。從而使他們更加地好鬥。(Bushman,1995)
三、孩子會模仿暴力行為
如今,已有的研究,基本可以斷定:年幼的孩子比年長的孩子,更容易受到電視中暴力情節的影響。
因為這些年幼的孩子,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劇中的人物和他們的行為,只是虛構的故事。(Mc-Kenna & Ossoff,1998)
年幼的孩子,看到了電視節目中的暴力畫面,他們可能會認為:罵人、打人之類的攻擊行為,是解決人際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就會去模仿這些打人、罵人的攻擊行為。(Huesmann,1997)
所以,孩子在看到電視中的某些帶有暴力性質的畫面時,父母應當與孩子討論電視節目中的情節,引導他們對所看到的內容的感覺和理解。
四、暴力畫面,會使得孩子變得麻木
一些科學家們,不僅擔心暴力畫面會使觀眾的攻擊性會增加。他們還認為:電視中經常播放血腥的場面,有可能使觀眾變得麻木。
暴力血腥的畫面,原本應該引起觀眾的反感和抗拒的。但是,如果電視中不斷重複播放這種畫面,就會慢慢地讓觀眾對這些畫面產生免疫,習以為常。
當在現實生活中,看到類似的暴力畫面,也會認為是正常的。因此也不會對受害人伸出援手。
科學家赫伯特·澤爾格認為,直接模仿在電視中所表現的暴力行為,並不是最可怕的後果。
更可怕的後果是:電視中實施攻擊行為的人,會成為觀眾的攻擊性榜樣。對攻擊性榜樣的崇拜,會逐漸改變人們對看待暴力的價值觀、標準和觀念。
觀眾會認為:暴力的手段是正確的,是可以經常使用的。最終,在整個社會範圍內,暴力行為也變得是可以被容忍的。
五、暴力畫面增加孩子的交友困難
另外,經常觀看電視中的暴力畫面,還會增加某些孩子的交友困難。
那些比同齡人好鬥的孩子,他們往往很難得到同齡人的喜歡。沒有朋友和他們一起玩時,他們就會花更多的時間來看電視。
而電視中經常出現的暴力畫面,則會讓他們認為:是可以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這就會導致,這些好鬥的孩子,更加地好鬥了。他們也更加難交到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