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黃老師,今天我來和大家一起研讀一下《水滸傳》這本書。很多人讀《水滸傳》容易把“滸”讀成xǔ,《水滸傳》的“滸”(hǔ)是指水邊的陸地。因為108條好漢活動的據點在水泊梁山,山在水邊,所以這部書叫《水滸傳》。關於《水滸傳》這部奇書,為什麼叫奇書?
事實和虛構的處理
大家知道《西遊記》基本是虛構的,其中唐僧取經是真事,孫悟空、豬八戒等都是編出來的人物故事;《三國演義》則 基本上遵照史實;《水滸傳》在藉助了一點事實上大量的加以發揮。
宋江起義是真事,但是頭領只有三十六個人。宋江起義事實上歷時三年左右的時間就被太守張叔夜滅掉了,沒有書裡所寫的形成了那麼大的影響力(北宋舉全國之力想滅掉梁山泊都被宋江的隊伍打得稀里嘩啦的)
張叔夜字嵇仲,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侍中張耆之孫,北宋名將。宋徽宗大觀季中賜進士出身,曾任右司員外郎、禮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曾鎮壓宋江起事。靖康之難中率軍守汴梁城,失敗後隨宋欽宗被金國擄走,途中自縊而死。
宋江起義事實上是被張叔夜用計謀圍住宋江的隊伍。張叔夜原本可以全殲宋江領導的起義隊伍,但宋江一看形勢不妙,為了保命就率眾投降了,所以《水滸傳》這部書就把一個不太起眼的人物塑造成了一個忠孝兩全的大英雄。
另外實際上《水滸傳》裡“宋江殺惜”、“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李逵、燕青等的故事在北宋後期已經有流傳了,但是這些人物故事和水滸傳完全沒有關係。當時是說書人為了吸引人,後被施耐庵都嫁接進了《水滸傳》。本來宋江故事是宋江故事、武松故事是武松故事,兩者之間沒有聯絡,但是施耐庵能把那麼多天南地北沒有關係的事情綜合到一起變成了一個大故事,他確實很了不起。
這部書一面世就受到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的追捧。很多人是一邊看一邊進行在創作,但再創作的水平都遠遠比不上施耐庵的水平。
施耐庵透過加工北宋前的故事編寫出了《水滸傳》,但是這部書之後別人再加工就都比不上施耐庵了,所以施耐庵的水平之最高。
大家願意的話可以比較一下一百回本的《水滸傳》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增加的二十回內容主要是征討田虎、征討王慶的故事。後來者給《水滸傳》增加的征討田虎、征討王慶的故事在寫法上、在故事的情節趣味上就比原著差多了。
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水滸後傳》、《水滸續傳》、《殘水滸》等以水滸為名的三十多部書就都沒有施耐庵的《水滸傳》好,所以讀《水滸傳》就讀一百回本的就夠了。
因為,《水滸傳》的內容是民族起義且影響力巨大了,所以明清的統治者便下詔把它列為禁書。清朝政府甚至還組織人寫了一部類似於反《水滸傳》的書叫《蕩寇志》,主要是歪曲、汙衊《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
清俞萬春著《蕩寇志》七十回,附“結子”一回,又名《結水滸傳》。此本接續金聖嘆評本之七十回水滸傳而作,是水滸系列作品中與原著“立場相對”的一本著作(“立場相對”指的是至少從表面上將梁山一百單八將當做“反面角色”來寫,同類的小說包括後來的《殘水滸》)。
因作者生當清季太平天國亂前,國內盜賊橫生,作者有感於當時中國受盜賊橫行之苦,因而深惡盜賊,有“既是忠義,必不做強盜;既是強盜,必不算忠義”、“孰知羅貫中之害至於此極耶”(有一說法稱:水滸七十回之前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後為羅貫中所續,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貶羅)的話,並進而著書立論,要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絲毫不容假借!”故此書中對宋江等人深惡痛絕,凡梁山泊上一干人等,幾乎都無好下場。但也有觀點認為,《蕩寇志》實際上是用“曲筆”讚揚《水滸傳》的著作,俞萬春是個鐵桿水滸迷,《蕩寇志》中有很多“自相諷刺”的內容,而其主旨實際上與被腰斬前的水滸傳版本無異,再加上《蕩寇志》中塑造的雷將角色大多過於刻板以及多有充滿爭議的行為,甚至不如書中作為“反派”的梁山好漢形象塑造得成功。這些都使得這部小說給人一種意旨糾纏的感覺。
大家都知道,官方越是禁書、禁得越嚴格,民間就越是愛看。民間確實把《水滸傳》稱為農民起義的教科書,明朝末年很多人都是在模仿宋江進行起義。毛澤東主席也說過《水滸傳》這部書好就好在造反,主席這一輩子也都是在看水滸,他的書房和臥室裡一共放了12套不同版本的《水滸傳》。
有一位作家還寫了一本書叫《毛澤東讀水滸傳》,這種待遇是其他的書所沒有的,所以它稱得上是一部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