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啟用“老手藝”,赫哲人多了致富路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同江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王海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赫哲族世代依水而居、漁獵為生。曾經,我所在的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只有一條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隨著生態環境被破壞、野生魚類越來越少,有很長一段時間,日子過得很艱難。
近些年來,在黨的好政策支援下,赫哲族百姓們透過發展種植養殖、生態旅遊、運輸業等多種產業,逐漸找到了新的致富路,棄船上岸,改變了以打魚為生的生活。
我們村裡的人都牢牢記得2016年5月24日這個日子。總書記在村裡考察時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讓我備受鼓舞。我原來和愛人一起打魚,家裡還有一個雜貨鋪,賺了點錢,但是一個人的小康不算真正的小康,作為鄉政府婦聯副主席,怎麼帶動村裡婦女一起致富奔小康,這是我放不下的心頭事。有一次,村裡召開全體村民大會,共同商討八岔村的發展。村書記尤明國在會上說:“我們有這麼多好的文化、旅遊資源,為啥不好好利用?”這話一下子點醒了我。
早年間,我向村裡老一輩手藝人學過魚皮製作、魚骨製作和魚肉加工等技術,其中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獨門手藝”,不正是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嗎?2016年12月,我們成立了海珠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製作魚皮畫、魚皮衣,還銷售魚鬆、魚罐頭、燻魚等食品。產品推出後,市場反響特別好。
2017年,我們受邀在村裡辦了兩期學習班,教53位婦女掌握了魚皮製作技藝。平時有人專門找來“求藝”,我們也提供免費教學。這幾年,我們共培養魚皮製作手工藝人120餘人,幫助他們增收共計80萬元以上。周邊地區不少孩子也趁著暑假來合作社學習赫哲族傳統文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來村裡的遊客比往年少了很多。怎麼緩解疫情影響、拓展銷售渠道呢?手機裡的直播帶貨、線上銷售,又激發了我的新靈感。我們在短影片平臺註冊了直播賬號,多路銷售、多點開花。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的手工藝品、魚製品都在網上銷售得不錯,我們也成了村裡的“網紅”。我們還和同江市許多超市、旅遊點合作,遊客們在那裡也能買到我們的產品。不少遊客回去後還會透過微信等方式與我們聯絡,成了我們的老客戶。
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赫哲族的日子越來越甜蜜。看著村裡的赫哲新居、優美環境、寬敞馬路,我心裡喜滋滋的。正如《烏蘇裡船歌》唱的那樣:“白樺林里人兒笑,笑開了滿山紅杜鵑。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萬萬年。”
(專案團隊:光明日報記者陳之殷、張勝、萬瑪加、王忠耀、劉已粲、張士英、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09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