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雞娃”這個詞嗎?
來看一下百度上對於這個詞的解釋:
簡單來講,雞娃就是用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小孩,為了增加孩子的競爭力,不斷給孩子安排學習活動。
學習樂器、報奧數班、學英語這些已經稀鬆平常,更有甚者,還讓孩子學習Python這種我們成人都不一定會學的專案。
各路家長各顯神威,打雞血的程度讓我震驚!
前段時間上海市5歲小孩的小升初15頁簡歷讓我自愧不如。
一份網上流傳的雞娃電子課表:
甚至雞娃還有等級:
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孩子所擁有的教育資源真的是過去的人們難以想象的。
他們父母大多受過高等教育,也有一份較好的工作,能夠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資源。
但這也意味著,在孩子們身上的負擔是愈來愈重。
大環境競爭激烈,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好前程,父母們不得不“雞娃”。
也許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這樣對我們說:
“現在逼你學,都是為了將來你能考上一個好大學。”
“你現在不努力,就會被別人追上!考不上好學校,更別說有好工作了。”
越早越努力就越有優勢,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這已經成為家長心目中的共識,家長們都以培養出一個“天才”為榮。
但讓孩子們失去了玩樂自由、承擔了太多壓力的“雞娃”教育,是真的會讓他們未來的路走得更好嗎?
老虎·伍茲和羅傑·費德勒
先給大家分享兩位體育界天王巨星的成長經歷:
老虎·伍茲,高爾夫球界的巨星,七個月大時就已經開始接觸到高爾夫球,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並且從小接受了大量的訓練,最終成為了超級巨星。
而費德勒,網球界巨星,從小並未接受任何關於網球的刻意訓練,而是在廣泛接觸了大量的球類運動之後,才逐漸被網球吸引,最終走上了職業網球的道路。
大家發現這兩人的成長過程有何不同了嗎?
對於前者,符合我們印象中成名要趁早,越早培養成就越高的理念。
對於後者,前期沒有刻意培養,還經歷了一段摸索,後期卻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知道這兩位巨星的成長曆程,有沒有對我們的教育方式有所啟發?
是的,其實晚起步,不一定會讓孩子落後於人。
晚起步,以後的生活,也並不一定會比別人差。
我們應該給孩子多一些空間,讓他們去體驗生活。
畢竟即使培養出“神童”,他在以後漫長的人生中也未必能夠一直保持出色。
《成長的邊界》一書中也提到:
毋庸置疑的是,確實有一些領域需要老虎伍茲式的人才——年少成才,並且清楚自己的目標。但隨著社會日趨複雜,加上科技讓世界變成一個浩瀚的物聯網體系,而身處其中的個體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因此我們也需要更多羅傑·費德勒式時的人才:從一開始就興趣廣泛,隨著自身的不斷進步,不斷擁抱多樣化的角度和體驗,也就是通才。
人生需要足夠的樣本達到最佳匹配
著名的“虎媽”蔡美兒,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她在2011年出版的《虎媽戰歌》曾風靡一時,“虎媽”這個詞也是從此時開始流行的。
書的第一章就是她的兩個女兒永遠不能做的一大長串事情,她對自己的女兒嚴格要求,該學什麼,該做什麼,都必須聽她的。
她在書中傳遞的一個觀點就是:
儘早選擇,專注精準,從不猶豫。
家長們讀了這本書,都好像找到了培養出典型成功孩子的秘訣,紛紛效仿“虎媽”的強勢教育。
絕對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也許這也是現在“雞娃”教育的原型吧。
但這樣的教育方式我並不能苟同,過度的強勢和安排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激烈矛盾,嚴重的還會引發孩子的心理問題。
曾經有一對父母,把孩子成功培養上了中央音樂學院,孩子卻在上大學的第一天就退學了。
他對父母說:這是你們想要的結果,現在已經完成了。從此以後,我沒必要再為你們的意願負責。
其實,很多在專業上有所成就的人士,在初期都並沒有精準選擇,而是透過不斷的嘗試體驗,才選擇了方向。
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我們都知道他在大提琴演奏上是頂尖水平,也會認為他肯定從小就練習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馬友友是從小提琴開始練習的,隨後又練過鋼琴,最後才選擇了大提琴。因為他不喜歡前兩種樂器。
他從小提琴到鋼琴再到大提琴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樣本測試的過程。只是他能比一般的孩子更快的完成測試樣本的週期。
對於急於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雞媽雞爸來說,他們更傾向於直接幫孩子選擇,跳過這個樣本測試的過程。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即使在高壓下,雞媽雞爸培養的目標達到了,但在孩子成年逐漸有了選擇權之後,他們未必會接受這樣的成功。
已經有研究表明,那些水平優秀且超群的運動員或演奏家,都至少接觸過2~3種以上的運動或樂器。
那些在專業上有所建樹的人,都經歷過一段坎坷的道路,最終才發現適合自己的東西。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為什麼要急於求成,不給孩子一些選擇匹配的時間呢?
促使人成才的因素是強大的內驅力
決定一個人一生走的遠不遠,飛得高不高的是他自身的內驅力。
愛默生說:
“一個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麼他將永遠不會失業。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什麼去做,那麼他將永遠是自己的主宰。”
我們可以透過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匹配優質的教育資源,讓他們在學生時代領先於別人,成為尖子生。
但在學生時代過後呢?
步入社會之後,父母就不可能一直督促著了,他們的成就在於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和目標。
畢竟考入名校後墮落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所以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喚醒一個人的靈魂,讓他自由自願的在人生路上奔跑,這樣才能走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