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題名,是古代讀書人的殷切期盼,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據統計,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考試製度,到清末廢止,期間1300多年,金榜題名者達百萬計:100多萬名舉人,10多萬名進士,700多名文武狀元。
古代科舉考試,一般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殿試,是考生的最後衝刺,由皇帝出題,閱卷大臣打分,獲得前十名的考卷,皇帝還要親自過目,考中的被賜予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兩天後,皇帝要召見新考中的進士,屆時他們需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於百官後,待皇上駕臨,宣讀考取進士的名次。這叫傳臚或臚傳,是皇帝宣佈登第進士名次的隆重典禮。
這種方式始於宋代,盛於明清。如此隆重的典禮,佳話很多,怪事也不少。比如,以相撲、抓鬮決名次贏得狀元者有之,因能吃饅頭感動皇上而中狀元者有之,以書法博得皇帝賞識被欽點為狀元者有之,因顏值不高落第者有之。更奇怪的是,有的還因名字而決定取捨。
清乾隆五十四年,主考官將殿試結果進呈御覽,乾隆見第十名考生叫胡長齡,心頭一喜:“長齡”二字頗合朕意,“胡人乃長齡耶”,便欽點為狀元。咸豐即位那年,會稽人孫山麓屢試不中,“乃易名慶鹹,以應其瑞”,僕人不知改名應試,看榜後說:榜首那人也姓孫,名慶鹹。主人跳了起來,喜極語促,脫口罵道:“忘八端,即我也。”此二事,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分別以“胡長齡以名得大魁”和“孫慶鹹改名應試”為題予以收錄。同樣,光緒二十九年,進士王壽彭因名字可解讀為“壽齊彭祖”,頗討慈禧歡心,就欽點為狀元。還有,中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也是沾了名字的光:他本是第二名,慈禧太后稽核名單,見頭名是朱汝珍,這個珍字,讓她想起了厭惡的珍妃,扔在一邊,拿起第二名見是劉春霖,春風化雨,萬物生長,多吉祥的名字!又看籍貫是直隸京畿肅寧,天子腳下肅然安寧,多好的寓意!於是,她大筆一揮,欽定劉春霖為本科狀元。
但也有因名字而倒黴的。據明人王世貞《科試考》記載,明永樂二十二年廷試,賜邢寬、梁湮、孫曰恭進士及第。初擬孫曰恭為鼎甲第一,皇上見“曰恭”上下連寫疑似“暴”字,就說,“孫暴不如邢寬”,遂拔邢寬為第一。另據清初學者查繼佐《罪惟錄》之《科舉志》記載,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廷試,賜秦鳴雷、瞿果成、吳情進士及第。主考官擬報吳情為頭名,皇上說,“無情豈宜第一”,因夜夢曾聞雷聲,於是就拔鳴雷為首。是故,坊間有民謠說:“無情舉子無情帝,鳴雷只好揀便宜。”
類似故事,歷史傳聞中還有不少,這些傳聞的著眼點都極權在握的皇帝。因為皇帝欽點新科狀元是“天子重英豪”的具體表現,所以必然要打上皇家意志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