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加快了對華侵略步伐,不斷擴大經濟掠奪。中英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一場新的危機終於爆發。1856年10月23日,英國駐香港英軍司令、海軍少將西摩爾率艦隊進犯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不同的是,此次對華侵略,英國有了一個新的幫手:法國。英法聯軍兵力有:英國海軍艦船49艘,載炮549門,海軍官兵6400餘人,搭載參戰陸軍4000人;法國戰艦12艘,載炮216門,海軍陸戰旅約千餘人。英法聯軍先取得了珠江控制權,佔領廣州,後聯軍沿海岸北上,經白河直抵天津城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在戰爭的第二階段,英法聯軍捲土重來,從1860年6月至10月,聯軍先後佔領塘沽,攻陷大沽口炮臺,衝破清軍數道防線,兵臨京師,火燒圓明園,逼訂《北京條約》。由於這次戰爭實質上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故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歷時4年,而中國方面失敗的原因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如出一轍。戰後,中國的領海權受到嚴重侵犯,內河航行權開始被破壞,關稅自主權完全喪失,大清帝國的海上門戶形同虛設。面對洶湧而來的西方殖民主義經濟侵略,中國傳統農耕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兩次鴉片戰爭,一方是以工業文明為標誌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另一方是以農業文明為標誌的沒落封建主義國家的代表;一方是發動侵略者,一方是被侵略者,歷史戲劇性地把雙方的矛盾、衝突與對抗激化為戰爭,結果註定是擁有先進生產力的一方獲勝。
—————————————————————
◤邁克爾·西摩爾(1802-1887年),英國海軍上將、議員。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任東印度及中國艦隊司令,率兵攻陷廣州,後又沿海岸北上,佔領大沽口,迫使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簽訂《天津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