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聯抗紀念館
1940年10月10日,“聯抗”部隊在江蘇省泰縣的曲塘鎮宣告成立。這是一支非常特殊的抗戰部隊,在四年時間裡,該部隊靈活地運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新四軍建立蘇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多方共創的武裝
1940年,新四軍挺進蘇北後,在黃橋決戰中消滅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的進犯部隊,基本結束了國民黨頑固派在蘇北不抗日、只擾民的統治。
但此時,在沿長江和裡下河一帶仍駐有三四萬國民黨非嫡系部隊。這些部隊在韓德勤主力大部被消滅後憂心忡忡,即便知道新四軍堅定履行團結友軍一同抗日的諾言,他們也還是心存疑慮,企盼在新四軍和他們駐地之間能建立一個緩衝地帶,駐紮一支他們能信任的部隊。
經雙方溝通,最終確定以“魯蘇皖邊區遊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遊擊指揮部第三縱隊聯合抗日司令部”的名義組建“聯抗”部隊。1940年10月10日,“聯抗”成立,國民政府軍委會戰地黨政委員會委員黃逸峰(中共秘密黨員)擔任“聯抗”部隊司令。
“聯抗”成立之初,採取的建軍模式是:只要同意抗日,餘皆不問。其成員來源較複雜,主要包括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特務營中的一個連;國民黨地方實力派李明揚部的一箇中隊;稅警團陳泰運部的一個連等。部隊成立之初,按照部隊到達先後編為四個大隊。
“聯抗”部隊成立後,一方面積極擴軍,組建部隊;另一方面,積極協助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籌備召開曲塘和平會議。10月30日,曲塘和平會議召開,通過了包括抗戰合作、實現民主政治、停止一切反共行動等九項重要提案。11月15日,黃逸峰出席在海安召開的蘇北臨時參政會並被選為議長。此後,他繼續利用在國民黨中的影響和“聯抗”部隊的特殊形式進行統一戰線工作。
黨絕對領導下的外圍軍
“聯抗”成立後,由於採用多方共建的模式,導致它具有與其他新四軍部隊迥然不同的特點。它的構成較為複雜,實行舊軍隊的軍銜制和薪餉制,較為缺乏政治工作的傳統,官兵的政治覺悟較弱。
針對這一情況,除毅、粟裕等認識到,既要兼顧“聯抗”的特點,又必須加強黨對“聯抗”的領導。1941年5月,“聯抗”奉師部命令,除留下二大隊二中隊和曲白軍政委員會堅持原地鬥爭外,其餘部隊轉移到東臺橫河一帶進行整訓。
整訓期間,陳毅對“聯抗”的發展方向作出明確指示:你們名義上不是新四軍,但實際上是屬於黨絕對領導下的外圍軍,所以要以新四軍的標準改造部隊。
“聯抗”併入新四軍主力部隊後部分幹部合影
為此,“聯抗”部隊廢除了軍銜制、薪餉制,改為大家一樣的津貼,士兵生活條件也有一些改善。1941年9月,新四軍軍部任命黃逸峰為“聯抗”黨委書記,歸中共蘇中軍政黨委員會指導。新四軍軍部先後派張敬人、盧濤、賀敏學等黨員到“聯抗”,充實“聯抗”黨的力量。司政機關和各個連隊都建立了黨支部。到1942年冬,“聯抗”黨員已佔部隊總人數的35%左右。
編入新四軍
在黨的領導下,“聯抗”逐步成長起來,從一支聯合抗日的武裝成長為黨的抗日武裝。在反“清鄉”、反“掃蕩”、反“偽化”鬥爭中,“聯抗”部隊與日偽軍作戰20多次,俘敵1000名。
1943年初,日偽對蘇北進行“掃蕩”,稅警團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總指揮崔陳泰運逃跑,其殘部與“聯抗”聯絡,希望得到幫助。當晚,在“聯抗”部隊的掩護下,稅警團餘部安全轉移到蘇中三倉河一帶。但陳泰運非但不感激,反而撤掉林敘彝、李浩等人職務,任用從日偽投降回來的江振南、符學才為第一、第二團團長。此後,陳泰運還不斷挑起與“聯抗”部隊的摩擦。
1944年9月,新四軍集中蘇中各分割槽主力,在“聯抗”配合下發起了討伐稅警團的戰鬥。經多日激戰,稅警團大部被殲滅,殘部在如皋和泰州的日軍接應下逃走。此役收復頑偽據點十餘處,使蘇中各分割槽連成了一片。至此,“聯抗”周圍的國民黨軍,除了李明揚部少數人外都已不復存在,“聯抗”作為緩衝力量和外圍軍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此後,黃逸峰調任蘇中第1軍分割槽司令員,“聯抗”部隊兩個團正式編入新四軍戰鬥序列。
作者:莊廣雷
編輯:薛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