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高成兒
在語文、歷史課程中,周亞夫是個偶爾亮相的經典人物,他沒有蘇軾、屈原、歐陽修、李白、杜甫這些大牛曝光率那麼高,但如果寫作文,涉及到“紀律嚴明”一類的主題,很有可能會把周亞夫細柳治軍的典故作為素材。在歷史課本中,談到中央與地方的鬥爭,文景之治的歷史,必然會涉及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而率領漢軍平叛的統帥正是太尉周亞夫。
翻開班固的《漢書》,會發現周亞夫傳緊隨其父周勃,身為開國功臣的後代,周亞夫並非長子,周勃死後,繼承爸爸爵位的當然也不是他。有一個看相的人對周亞夫說:“您三年之後會得到侯爵,又過八年,會成為軍委副主席或國務院總理,身份高貴,位極人臣;再過九年,您就餓死了!”最後一句簡直神轉折,周亞夫聽完都懵了,他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首先,老爸的爵位已經由哥哥繼承了,就算哥哥沒了,也有哥哥的兒子,完全輪不到我呀!又預言會當上軍中或者政府的要職,既然都坐上如此高的領導崗位了,怎麼還會餓死呢?荒唐!江湖騙子的話不足為信。
沒想到最後都應驗了。三年後,他的哥哥因為殺人犯罪,被判處死刑,爵位也廢除了。一年後,漢文帝考慮到周勃生前為朝廷立下過許多功勞,決定在周家子弟中選一位合適人選,延續周勃的侯爵。大家都推薦周亞夫,認為他最有才能,文帝就封他為條侯。這裡面有運氣成分,如果哥哥沒有犯法,周亞夫也不可能在這個時間點獲得侯爵。可是機會一旦出現,他平時的努力就有了成果,周家上下才一致同意把他推薦給朝廷。
封侯爵可以靠爸爸的關係,想當上丞相、太尉就沒那麼簡單了,這麼重要的崗位,必須是皇帝高度認可的人才有機會出任。周亞夫靠什麼征服天子?把軍政要職心甘情願地交給他?就是開頭提到的兩件事。
漢文帝后六年,匈奴大舉進犯,朝廷任命宗正劉禮為將軍,駐紮霸上;祝茲候徐厲為將軍,駐紮棘門;河內守周亞夫為將軍,駐紮細柳。漢文帝先到了前兩位將軍的大營視察,不是很滿意。到了細柳營,發現周亞夫的軍隊紀律嚴明,皇帝的使者來了,衛兵不讓進去,說“軍中聞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文帝親自來了,衛兵照樣不開門,只允許使者進去通報,得到將令後,才把營門開啟,但馬車只能慢行,因為將軍有限速的規定。見到皇帝后,周亞夫以甲冑在身,不跪拜,只行軍禮。
鑾駕回到長安,隨行大臣都很震驚,說周亞夫太狂妄了,連最高領導的面子都不給,要求還那麼多。漢文帝卻讚不絕口,立即提拔周亞夫為中尉,還對太子說國家要是有急事,周亞夫是能夠統帥兵馬的人。這件事同樣帶有運氣成分,周亞夫治軍嚴明是一方面,漢文帝的態度是另一方面,劉恆這樣的天子比較寬容,不計較,為漢家天下愛惜人才,換一個性情暴躁、唯我獨尊的皇帝,周亞夫可能早就被治罪,甚至斬首了,更不可能推薦給下一任領導。
視察細柳為周亞夫贏得了賞識,平定七國之亂使他功成名就。叛亂爆發後,漢景帝想起先帝遺言,提拔周亞夫為太尉,率領中央軍出函谷關迎敵。周亞夫審時度勢,發現楚國軍隊單兵能力、行軍速度在中央軍之上,硬碰硬,恐怕朝廷還不是叛軍的對手。他向皇帝建議:先讓吳楚軍隊和梁王劉武交戰,我們在一邊作壁上觀,等時機成熟了,斷絕叛軍糧道,再趁機出兵,必能大獲全勝。漢景帝批准了周亞夫的計劃,這簡直是一箭雙鵰之計呀!第一有助於平定叛亂,減少中央軍的損失;第二有利於削弱梁國實力,劉武是漢景帝弟弟,竇太后愛子,一心想把皇位傳給他。此番正好藉著七國之亂的機會,讓叛軍和梁軍好好廝殺一番,起到間接削藩的作用。周亞夫的計策果然奏效,僅僅三個月時間,就將七國之亂平定,漢景帝對周亞夫更加器重,封他為丞相,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可就是這樣一位根正苗紅、有能力、有功勞、講規矩的丞相,最後卻落得一個活活餓死的下場,兇手正是給了他機會、地位的漢景帝劉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周亞夫以國為重,太講規矩了,什麼事情都要按照制度來,哪怕是皇帝、皇親國戚也不能例外。之前在細柳營堅持制度,把皇帝一度擋在了營門之外,沒有讓文帝不滿。朝堂裡的事情和軍隊不一樣,不是所有的權勢者都有文帝的胸襟,周亞夫幾乎把上層重要人物都給得罪盡了。
第一個得罪的是梁王。七國之亂時,叛軍猛烈攻打梁國,周亞夫在昌邑按兵不動。梁王就請周亞夫出兵解圍,遭拒;他又給漢景帝上書,由朝廷命令周亞夫出兵,還是不為所動。因為周亞夫是站在全域性考慮問題的,此時出兵對平叛沒有好處,況且景帝批准了他坐山觀虎鬥的計劃,梁國是否危急,損失大不大,不重要。劉武從此嫉恨上了周亞夫,每次進京都要給竇太后報怨,說丞相這不好,那不好,竇太后當然聽寶貝兒子的,對周亞夫的印象就很差。
第二個得罪的是王皇后。竇太后想要改善婆媳關係,提出給王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還說自己家兄在世時,文帝沒有封侯,她一直感到遺憾。現在不想讓兒媳也感到遺憾,就把王信的侯爵給了吧!漢景帝說要聽聽丞相的意見。周亞夫立即表示反對,當年高祖殺白馬盟誓,沒有軍功一律不準封侯,否則天下人一起反對他。王信只不過是個外戚,靠裙帶關係就要封侯,這讓出生入死獲得爵位的人情何以堪?漢景帝聽完不吭聲了,王皇后一家當然恨之入骨,財路被丞相給斷了,竇太后的提議沒有實現,心裡也不開心。一個操作,同時得罪了皇后、太后,皇帝最重要的兩個女人。
第三個得罪的是漢景帝。當時匈奴有重要人物投降漢朝,景帝準備封他們為侯,鼓勵更多人“棄暗投明”。周亞夫又是堅決反對,這五個人有功勞嗎?皇帝的命令顯然違背了白馬盟誓。而且賣主求榮的人都能封侯,朝廷又該用什麼理由去教育那些想要投敵的人呢?漢景帝沒有聽從周亞夫的意見,堅決給五個匈奴人封了侯。
君臣最大的矛盾是在太子人選上。漢景帝最早立的是長子劉榮,後來想改立皇十子劉徹。丞相聞訊,又和皇帝幹起來了。在周亞夫眼裡,這是廢長立幼的不良行為。按照正常操作,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薄皇后已經被廢,相當於國家目前沒有皇后,現存的皇子中,劉榮是年齡最大的,沒有什麼過錯,皇帝因為對他的母親慄姬不滿,就聽從館陶公主等人的建議,要把劉榮廢黜,實在是不可取。漢景帝當然很不滿了,這個天下到底還是不是劉家的天下?朕到底還能不能做主?說的話到底算不算數?接班人問題非常敏感,皇帝想乾綱獨斷,朕願意立誰就立誰!周亞夫更多是站在制度、慣例的角度上,比較耿直,敢於和最高統治者提意見。忠心可嘉,也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用“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來形容非常貼切。
無論前朝還是後宮,漢景帝接觸到的都是周亞夫的負面評價。劉徹年齡還小,自己快五十了,身體也不行,周亞夫能力那麼強,又身居高位,掌握一定的權力,在反對廢太子的議題上態度鮮明。留下他,對新皇帝肯定是不利的,用劉啟的話說是“非少主臣也”。為此,漢景帝動了殺心,先讓周亞夫離開丞相崗位,隨後又以他兒子購買鎧甲做隨葬品為契機,誣陷周亞夫要謀反,將他活活餓死在獄中。
回顧劉啟的一生,他也是個狠人,尚未成年就用棋盤砸死了吳國太子;登基後,為了讓叛軍師出無名,他又把老師晁錯活活腰斬。當平叛功臣屢屢和自己作對,他又痛下殺手,將威名赫赫的周亞夫也餓死獄中。最是無情帝王家,在漢景帝身上得到體現。站在履職的角度,周亞夫沒有做錯一件事情,他的意見都是符合規章制度的。可是皇帝、皇親國戚為了自己的利益、喜好,往往去破壞制度,周亞夫這樣“不識時務”的人,只能作為絆腳石被殘忍拋棄。當初訂立制度的是這幫人,帶頭違背的又是這幫人,讓人哭笑不得。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