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一直是文學作品的美麗題材。英雄美人,末路淒涼,自刎而死的忠貞愛情,有著無限的遐想空間。
可是,歷史有時是反高潮的。如果我告訴你,史料中的虞姬,並不像傳說中的“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更不是項羽的知音,甚至她並沒有為項羽自刎,你會相信嗎?
很可惜,我說的,更接近歷史真實。
虞姬最早的記載,見到司馬遷的《史記》。但是《史記》裡並沒有出現“虞姬”這個名字,只說:“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是跟“駿馬名騅,常騎之”並稱的。之所以要介紹虞姬和烏騅馬,是為了引出接下來的項羽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從這裡看來,虞姬並不是“姓虞的美姬”,更不是名叫虞姬,而是名叫“虞”的一個姬妾。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項羽娶妻何氏,但是他一定有眾多的姬妾,否則不會說“有美人名虞,常幸從”了。
虞姬只是項羽眾多姬妾中的一個。而且古代的風俗,正妻是要留在家裡照顧老人孩子、掌管家務的。能被帶到軍中的,只會是地位低下的侍姬。——是不是很有點“反高潮”、“神話破滅”的感覺?
別急,神話還要繼續破滅下去。
在《史記》裡,項羽流淚唱歌時,“歌數闋,美人和之”,虞姬也跟著他唱歌。接下來——接下來,沒了。
沒有虞姬飲劍而死。也沒有虞姬跟著項羽突圍、慘死在亂軍之中。更沒有虞姬被劉邦所俘,不肯屈從,大罵而死。什麼都沒有。
大概項羽只是見景生情,“虞兮虞兮奈若何”約等於“這麼美的太陽,明天再也看不到了”,或者“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一樣,不過是自己感懷身世的投影,而不是對太陽、對桃李真有多麼深的感情。
大概虞姬也不過是把“幸從”當成一份職業,把取悅主公當成工作追求,把和歌當成自己應盡的義務,而不是對項羽有多麼深的感情。
肯定司馬遷對虞姬並沒有太過重視,也不認為她的下落值得記錄到八十萬字的史書之中——如果僅僅是因為不知其結局,也可以記一句“下落不明”。但是《史記》中除了“常幸從”和“美人和之”之外,再無一言提到虞姬。顯然,司馬遷並不認為她重要。
他不是王子,她也不是公主。愛情的神話就是這樣破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