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日,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筆者收看了電視直播,聆聽了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深刻感受到110年前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第一槍,結束了統治我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打開了我國進步閘門,推動了我國社會變革。110年前,在那個積貧積弱、風雨如晦的年代,無數仁人志士奔走吶喊,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抗爭。其中就有一位民主革命時期革新派、教育家王鴻一先生。
王鴻一先生,名朝俊,字鴻一,生於1874年,病逝於1930年,清末濮州(今山東菏澤市鄄城)人。1900年,他以鄉試第一名,經州縣保舉,進入了省城高等學堂。在山東大學堂肄業一年後,就赴日本留學,成為近代山東最早留學日本、最早直接接受新式教育的人之一。在日本,王鴻一加入了同盟會,對同盟會和孫中山先生建國大綱十分推崇,並積極參與了一些革命活動。
之後,他積極投身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前夕,王鴻一發動11縣的進步人士在菏澤龍廳開會,成立了“尚志社”,鼓勵各校學生分赴上海、徐州等地參加國民革命軍,並在城內起事響應,以推翻清政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王鴻一四處活動,號召倒袁,受到過死的危險。1925年,孫中山出師北伐,王鴻一在曹州組織國民革命第五軍,為河南聲援,後因寡不敵眾失敗。1930年,國民政府任王鴻一為內政代次長,與山東督軍田中玉、張宗昌相持不下,張作霖也曾懸賞10萬元緝捕他,他也四處奔走,奉勸閻錫山、馮玉祥、段祺瑞合力反蔣等等。
他立志獻身“教育救國”事業。先後創辦了魯西南第一所新式中學——曹州官立中學堂(菏澤一中前身)、曹州警務學堂、南華初級師範班、師範講習所、重華書院和保姆養成所等各類學校十幾所,還聘請了“外教”、同盟會員任教,宣傳反清革命思想,樹立新的校風,使學校瀰漫著民主進步的革命思想,成為曹州地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搖籃”。辛亥革命後,他任山東提學使,上任後將原來的腐化官僚盡行剷除,選拔優秀人才,健全強有力的組織,使全省教育面貌為之一新。如山東省立第六中學的發展,當時在他的支援下,使六中成為了“長江以北能與之頡頏的學校,只有保定的育德中學,北京的師大附中,以學校為單位,每年每次開學人數與考取人數之比率,在長江以北各中學中,我們的學校佔第一位”,琢育出教育家何思源、水利學家張含英、教育家劉道元等人才。
他在“實業救國”的道路上也奮力奔走。他倡導在曹州所屬十一州縣內普遍開設草帽辮傳習所,採用農業廢料小麥稈編織草帽辮,產品行銷世界各地,巴拿馬世博會上曾獲優等獎。他在任省副議長期間,在濟南、上海開辦“大東制帽公司”,籌辦齊魯銀行,在包頭開設電燈麵粉公司,還在淄博一帶開礦,創設漁業、蠶業、棉業、礦業各項試驗廠等。他在北京籌謀“到鄉村去,到邊疆去”的墾邊計劃,使千餘戶魯地民眾赴五原開墾。他還提出了“村本政治”思想,設想把農村組織生產、基本行政、文化建設的單位,期望逐級實行鄉治、縣治,進而達到國治,來解決中國的問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這次紀念辛亥革命大會意義重大,我們應該從王鴻一等先輩身上,學習他們的創新探索精神,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努力工作、奮發作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