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4日深夜,月光西斜,寒氣逼人。中南海毛主席的住處菊香書屋內,依然燈火通明,煙霧繚繞。
此刻,毛主席手裡拿著一封電報,站在巨大的朝鮮地圖前面,仔細思考著什麼。電報是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從千里之外的朝鮮戰場發來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第二次戰役的作戰部署。看著彭德懷在電報中的兵力佈置,再看看地圖上用紅藍鉛筆標註的敵我兩軍態勢,年近花甲的毛主席頭腦快速運轉,絲毫沒有任何睡意。
眾所周知,戰爭年代的毛主席習慣於晚上工作,早晨休息。如果是遇到重大戰役,通宵達旦連軸轉是家常便飯。的確,千軍萬馬在巨大的空間裡運動,任何一位有擔當、有氣魄的領導人都不會被疲勞所征服,更何況是戎馬半生的偉大領袖毛主席?
而被毛主席自己稱作“一生中最艱難的決策”之一的抗美援朝戰爭,此時才剛剛開始不到半個月,20多萬大軍夜宿曉行、爬冰臥雪進入朝鮮後,趁著敵人無備,出其不意地發起了第一次戰役,用不到十天的時間取得殲敵1.5萬人的重大勝利,一口氣將20多萬侵略軍從鴨綠江南岸打到清川江南岸。特別是雲山之戰,39軍將美國的“開國元勳”部隊——第1騎兵師打得丟盔卸甲,極大的振奮了志願軍計程車氣。
而無論是身在北京、掌握全域性的毛主席,還是身在前線、統兵打仗的彭德懷,都沒有因為首戰告捷而出現絲毫的得意。因為他們誰都很清楚,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勝在出其不意,殲滅的敵人大多是烏合之眾般的南朝鮮軍隊,裝備精良的美軍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而且我軍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西線戰場,東線戰場的美10軍3個師和南朝鮮軍2個師約10萬人的兵力從元山登陸後,仍然繼續向鴨綠江方向推進,隨時可能對西線我軍的側翼構成巨大的威脅。
就兵力而言,我軍首批入朝作戰的部隊是6個軍,約25.6萬人,相比麥克阿瑟指揮的“聯合國軍”23萬人,並沒有突出的優勢。按照“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此時我軍只能應付西線,無法在東線戰場作戰。
所以,彭德懷在向毛主席彙報第二次戰役的作戰部署時提出具體的作戰方針:
“採取寬大正面運動防禦與游擊戰結合的方針,小敵則殲滅,大敵則撤退,誘敵深入,向敵側後轉移。”
電報的結尾,彭德懷建議調第9兵團迅速入朝參戰。
客觀地說,彭德懷制定的這一戰役計劃無懈可擊。23萬敵軍雖說是兵分兩路,做鉗形攻勢,但是中間的間隔高達80—100公里,而且有南北走向的狼林山脈阻隔。按照我軍運動戰的經驗,兩股敵軍之間的間隔超過30公里,就可以集中兵力殲滅其中一股。麥克阿瑟佈下的這個陣勢,如果是放在過去,正是我軍可遇而不可求的。
仔細看過彭德懷的作戰部署後,毛主席認為還是非常妥當的。但是對於要第9兵團迅速入朝參戰,他心裡閃過一絲憂慮。
第9兵團屬第三野戰軍序列,下轄第20、26、27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這3個軍的前身分別是華東野戰軍第1、8、9縱隊,是粟裕手裡“最能攻堅的6個縱隊”中的3個。華東戰場上歷次大仗、硬仗、險仗,這3個縱隊幾乎無一不與,所碰到的國民黨軍,都是清一色的全美械或半美械部隊。
經過無數次戰火的淬鍊,第9兵團做到了在戰爭中消滅敵人、壯大自己。1949年5月底上海戰役一結束,第9兵團便被當做攻臺戰役的主力在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沿海、沿江區域內進行專門的搶灘登陸、城市巷戰的訓練。隨著全國大陸的陸續解放,其他兄弟部隊陸續撤銷兵團番號,分散到剛剛解放的西北、西南、中南、東南執行建立基層政權、剿匪反霸的生產建設任務,而第9兵團則始終保持著整軍備戰的戰時建制。
到了1950年9月,隨著朝鮮內戰出現巨大變化,新中國的國防重心由南方轉向北方,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籌建東北邊防軍及第二、三線部隊,第9兵團奉命解除攻臺戰役任務,編入二線部隊,全軍由華東地區轉入山東進行整訓,以備不虞。
近年來,以《三八線》、《跨過鴨綠江》為代表的抗美援朝題材影視劇搬上熒屏,特別是今年國慶節期間電影《長津湖》的熱播,第9兵團在冰天雪地下的長津湖大戰美軍時出現大量的因為凍傷減員的情景觸動著無數愛國人士的心。
第9兵團為什麼在沒有進行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開進了冰雪覆蓋、人跡罕至的長津湖,成為無數人心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
“不打無把握之仗”是我軍自始至終都遵循的一個鐵律,也是一位高明的領導者、一個優秀團隊所奉行的行事規則。從無數硝煙戰火中拼搏出來的毛主席、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無疑也是高明的領導者,他們建立和領導的人民軍隊,也不愧為一支優秀團隊。
將第9兵團這支戰火中鑄就的精銳之師投入朝鮮戰場,與稱霸全世界的美軍交戰,毛主席是極為慎重的。
1950年10月下旬,第9兵團到達山東後,毛主席就點名讓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宋時輪來北京領受任務。
在菊香書屋,看到宋時輪這位跟著朱德上井岡山參加革命的湖南老鄉和老部下,毛主席倍感親切,緩緩遞給他一支菸,接著說道:“時輪同志,軍委決定解除第9兵團渡海作戰解放臺灣的任務,到東北邊防去。現在敵人已經全速向北推進,軍情甚急呀!”
聽到“軍情甚急”這四個字從主席口裡說出,虎虎生威的宋時輪迅速站起來,乾脆利索地說道:“堅決執行命令!”
毛主席揮揮手,示意他坐下,接著說道:“這之前,南韓部隊已經向鴨綠江挺進,我軍已經過江6個軍和3個炮兵師,兵力仍顯不足。特別是東線兵力太少,只有一個42軍。軍委決定9兵團和19兵團作為我軍第二梯隊,以應戰略急需。具體任務,由總理親自向你交代。”
宋時輪從座位上站起來,向毛主席立正敬禮後,轉身出了菊香書屋,來到周總理的辦公地點——西華廳。
因為毛主席已經向宋時輪講明白了第9兵團的行動方向,周總理便單刀直入,介紹了一下東線戰場的敵情,而且要他們立即結束在山東的整訓,開赴東北梅河口進行整訓。
宋時輪聚精會神地聽完,又是一個立正敬禮,說道:“堅決執行命令!”
看著身邊這位當年自己在黃埔軍校的學生如今成長為指揮10餘萬大軍的驍將,周總理也十分欣慰,然後又略帶嚴肅的口氣說道:“東線的3個美軍師是很有戰鬥力的。你們入朝後,要堅決執行毛主席歷來強調的軍事思想和作戰指導原則。作戰形式要根據作戰物件、地形、氣候、兵力對比不同來決定。我軍入朝參戰,作戰形式不同於過去,基本上是陣地戰與運動戰的結合。你們要用少量兵力堅守要隘陣地,用多數兵力迂迴到敵人的後方去,打殲滅戰。”
周總理一口氣說完,宋時輪聽的十分認真,接著鼓勵他說:“你是與我軍一塊成長起來的將領,身經百戰。陶勇、覃建、謝有法這些9兵團領導也都是戰功卓著的戰將,希望你們在彭老總指揮下打得很好。”
聽完周總理的一番諄諄教導,宋時輪熱血沸騰,說道:“請總理放心,9兵團決不辜負軍委的期望,堅決按軍委的要求,力爭初戰必勝!”
由於軍委下達了新命令,宋時輪沒在北京多停留,很快返回設在山東曲阜的兵團司令部,和他一起來的,還有朱德總司令,專程為第9兵團作戰鬥動員。
10月29日,朱總司令在宋時輪及兵團副司令員陶勇、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謝有法陪同下出席了第9兵團團以上幹部大會。
望著臺下數百位身經百戰的幹部,朱總司令講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意義,然後說道:“9兵團是有戰鬥力的部隊!是有光榮傳統的部隊!是戰功卓著的部隊!你們這次入朝作戰,在宋司令員、陶副司令員指揮下,一定會打出雄風來!”
朱總司令簡短的幾句動員,鏗鏘有力,字字千鈞!
“決不辜負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希望!”“打出9兵團的雄風來”的口號響徹在充滿人文氣息、莊嚴肅穆的孔廟建築群裡。
會後,朱總司令又專門見了一下在渡江戰役中指揮炮兵轟擊英國軍艦“紫石英”號的陶勇,拍著他的肩膀說:“你這員虎將到了朝鮮,美帝國主義這隻紙老虎,也要怕你三分嘍。”然後,朱總司令將自己使用多年的望遠鏡送給陶勇,鼓勵他在戰場上多打勝仗!
動員大會結束後,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正式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兩天後的11月1日,正式踏上列車,向東北挺進。
朱總司令和宋時輪離京的前後,正是第一次戰役進行到關鍵的時刻。40軍在兩水洞首戰告捷,38軍直插軍隅裡,準備切斷敵人的南逃之路。39軍則緊緊盯住昏頭昏腦進入雲山的美軍騎1師第8團,準備實施圍殲。42軍兩個師剛剛到達東線的黃草嶺,準備阻擊美10軍,掩護西線各軍。密切關注朝鮮戰局的毛主席向彭德懷連續發出關於第9兵團行動和東線敵情的電報。
第一封電報是10月27日發出的,毛主席說:
“宋時輪已來京面談,9兵團定11月1日期,車運梅河口地區整訓前線如有急需可以呼叫。如無此種急需,則不輕易呼叫。”
短短几十個字,將毛主席對慎重使用第9兵團的想法體現得淋漓盡致。至少在這個時候,毛主席心中對身著單衣準備開進東北的第9兵團立刻入朝參戰還是持有保留態度的,能不動儘量不動。
兩天後,東線的戰況發生變化。42軍兩個師依託險要的黃草嶺,充分發揮近戰、野戰的特長與敵軍周旋。但是嚴寒的氣候和孱弱的後勤保障再加上敵軍猛烈的炮火,令42軍打得十分艱苦,此時他們的對手僅僅是戰鬥力遠不及美軍的南朝鮮軍。
密切關注著東線戰況的毛主席覺得情況有些嚴重了。一旦美軍全力進攻,42軍兩個師無論如何是擋不住的!
於是,他提筆給彭德懷發去第二封電報:
“東線偽首、偽3及美7師共3個師由咸興向北進攻的可能性極大,必須使用宋時輪主力於該方面方有把握,否則於全域性不利。請你們考慮除第27軍11月1日由泰安直開輯安或滿浦直上前線外,餘兩個軍是否接著開通化、輯安地區休整待命,以備必要時使用。”
這是毛主席第一次明確第9兵團提前入朝的指示,卻還是表現得小心謹慎。換句話說,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前,對於東線的敵人,毛主席考慮的是能擋住盡擋住,暫時不做殲滅性的考慮。畢竟長津湖地區的氣候和地形地貌,42軍已經有了切身體驗。兩個師的後勤供應尚且無法保障,一下子開進去12個師,又該如何呢?
一個優秀的領導人,必然具備審時度勢、合理配置資源的能力,毛主席無疑就是這樣的領導人。縱觀整個第9兵團入朝參戰的過程,毛主席的每一步都是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合理佈局、謹慎落子。他更希望第9兵團這支精銳之師能夠在準備充足的情況下進入戰場,因為他們肩負的是改變全域性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準備開往東北的第9兵團儼然是上弦之利箭、出鞘之利刃!這不是以哪個人的意志為轉變,而是整個戰場形勢所決定的!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主動命令志願軍各部後撤。按照作戰部署,是為了誘敵深入。但是從戰場態勢來看,某些程度上也帶有一定的無奈。戰場如同天平一般,需要平衡。而此時入朝的我軍主力大部分在西線,東線顯得極為空虛。而要確保戰爭的天平平衡,東線也必須加強與西線同等的力量。
看到毛主席的電報後,彭德懷心中略感踏實了,主席對第9兵團提前入朝作戰的態度已經逐漸明朗。而此時戰場的局勢已經到了毛主席所說的“必要時”。
而此時的第9兵團又是個什麼情況呢?
10月31日,毛主席給彭德懷發電的同時也給準備啟程的宋時輪發了一封電報同時也轉發彭德懷。
毛主席要求第9兵團按時於11月1日開始行動,同時又說:
“該兵團到後受志司指揮,以尋機各個殲滅南朝鮮首都師、第3師、美軍第7師及陸戰第1師等4個師為目標。該敵現位於城津、咸興、元山及以北地區,有分路向臨江、輯安方向進攻模樣。”
從電報內容來看,毛主席是帶著一絲謹慎的態度明確了第9兵團的作戰任務和作戰區域。如果換成一個缺乏擔當意識和全域性意識的幹部,很可能還會墨守“不打無準備之仗”的成規,畢竟此時第9兵團15萬人連最起碼的禦寒裝備都沒有落實到位,完全有理由都留在東北,按部就班的補充裝備,等敵人到了臨江、輯安再說。
而身經百戰的宋時輪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識大體、顧大局、有擔當意識的優秀將領!
宋時輪
接到毛主席的電報後,宋時輪一方面安排部隊按時出發,一方面自己提前到瀋陽,找東北軍區司令員高崗、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賀晉年協調解決部隊的冬裝事宜。
高崗和賀晉年兩位老戰友答應的痛快,辦得也利索。先是將倉庫中僅有5萬件棉大衣一件不剩的拿出來交給宋時輪,同時還動員軍區的幹部戰士脫下自己身上的冬裝交給第9兵團。可即便高、賀二人使出渾身解數,仍然是遠遠不能緩解第9兵團的燃眉之急。
這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毛主席在11月4日晚上看到彭德懷發來的電報後產生一絲憂慮的原因:第9兵團真的要打一場“無準備”之仗了!
但是毛主席相信粟裕帶出的這支部隊!要知道,陳毅口中那個“渾身是膽”、林彪口中那個“盡打神仙仗”的粟裕是最善於打別人不敢打的硬仗、惡仗的。
“強將手下無弱兵”,有英雄虎膽的粟裕,就有威武雄壯的第9兵團,他們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打好出國第一仗!
思慮再三,毛主席提筆給彭德懷連續發出兩封電報,一封是對彭德懷西線作戰的部署表示同意,另一封就是關於第9兵團開進東線戰場的事宜。
“江界、長津方面應缺定由宋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九兵團之一個軍應直開江界並速去長津。”
隨著兩封電報的發出,第9兵團入朝參戰便成定局。
有了第9兵團這支生力軍,彭德懷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地,他可以不用擔憂側翼的安全問題,專心致志的指揮西線部隊放手大戰一場了。
接到命令的第9兵團沒有任何二話,更沒有片刻耽擱,經過瀋陽之後隨即取道遼南抵達輯安。從11月7日起,27軍在前、20軍居中、26軍跟進,陸續跨過鴨綠江,進入風雪交加、氣溫驟降、人跡罕至的蓋馬高原。經過10多天飢寒交迫狀態下的隱蔽行軍,於11月25日前後,全部抵達長津湖周圍的預定地點,神不知鬼不覺的完成了對美軍陸戰1師和美7師31團的包圍。
又經過近一個月的激烈戰鬥,第9兵團將美10軍從長津湖(美7師17團的先頭部隊一度到達鴨綠江南岸)一口氣趕下了日本海,徹底穩定了東線戰場。
然而,作為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宋時輪,卻沒有因為勝利而感到絲毫的快樂。因為在長津湖戰役中,第9兵團與50年不遇的嚴寒和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同時搏鬥,付出了4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包括副司令員陶勇在內凍傷、凍死的指戰員就超過3萬人,這在我軍歷史是前所未有的一次。而且從戰前確定的目標來看,第9兵團並沒有完成全殲陸戰1師的任務。
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宋時輪主動向軍委和志願軍司令部做了檢討,請求承擔全部責任。一年多以後,宋時輪奉命率第9兵團回國時,站在鴨綠江邊,眼望長津湖方向,這位虎虎生風、脾氣火爆的沙場驍將竟然淚流滿面。
看著宋時輪將軍的檢討書,無論是毛主席還是彭德懷,都沒有一絲一毫責備宋時輪的意思。相反,他們都認為宋時輪和第9兵團立下了大功!
毛主席用“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來評價第9兵團在長津湖的戰績。彭德懷則號召全軍學習第9兵團堅強的戰鬥意志與大無畏精神!
正是因為有毛主席、彭德懷、宋時輪這些實事求是、富有擔當的領袖和將帥,領導著上百萬意志堅強、驍勇善戰的人民軍隊,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如果說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最可愛的人,那麼這支隊伍的領導們無疑是更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