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塔山,收到請回答,收到請回答!”接著,電話裡傳來一陣嘟嘟的聲音。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的臉色陰沉到了極點,通訊員看到如此的表情,把已經到嗓子眼的話又給嚥了下去。繼續呼叫塔山地區。
突然,伴隨著一陣電流聲,電話裡傳來了塔山方面的聲音。頓時整個作戰室的戰士都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作戰室立刻安靜了下來。林彪也放下了手中的工作,雙眼死死地盯著電話。
接著電話裡傳來陸陸續續的聲音:“塔山——塔山方面報,今日拂曉四時左右,國民黨軍隊採用中央突破的方法進攻塔山陣地。面對敵人多次猛攻,我軍——我軍損失過半。”話音剛落,便聽到了電話那頭傳來的炮彈聲。緊接著,通訊中斷。
劉亞樓立即建議將總預備隊1縱隊調往一線,緩解4縱隊方面壓力。電話剛打通:“命令……”。卻被林彪一舉奪過電話結束通話了。緊接著命令到:“總預備隊按兵不動,給4縱隊程子華髮電,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塔山。”
這場戰役被稱為塔山阻擊戰,他與黑山阻擊戰,徐東阻擊戰一起,被稱為解放戰爭三大阻擊戰。而此刻的塔山,不僅關係整個東北局勢,左右著遼瀋戰役的走向,而且也決定了整個解放戰爭開展。那麼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一看面對塔山如此惡劣的態勢,為何林彪不僅不派兵增援,還要求塔山方面不惜一切代價死守。
塔山,本來只是一個擁有村民不到百戶的小村莊。但他位於錦西與錦州之間,且塔山東西兩側分別是錦州灣與白台山,中間的陸路不過十幾公里,僅有一條道路。而國民黨馳援東北,則必須要經過錦州。所以國民黨的第一步便是打通錦西到錦州的交通要道,塔山由於地處咽喉,使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影響了整個東北戰局。
抗戰勝利後,由於日本在東北的苦心經營,東北有著極好的工業基礎。再加上其地理位置靠近蘇聯,便於取得蘇聯的援助。所以毛澤東在抗日結束的第一時間,便把目光聚集在了東北地區。緊接著抽調全國根據地的軍政幹部約十餘萬人,分批次抵達東北。並由林彪坐鎮東北,主持大局。
當我軍順利地從蘇聯手中接過蘇聯後,引起了國民黨方面的極大不滿。1946年,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援下,開始大規模入侵東北解放區。國民黨的戰略目標便是東北的主要城市以及交通樞紐。在國民黨猛烈的炮火覆蓋下,使得向來以游擊戰為主的解放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解放軍為儲存有生力量,在林彪的指揮下主動放棄大城市進入農村,再次踐行了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1948年,伴隨國民黨統治的黑暗,逐漸喪失了人民對他的支援。而中共透過大搞土地革命,幫助無數農民獲得土地。在共產黨的經營下,國共力量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產黨從當初入關的10萬解放軍戰士,已經發展為東北野戰軍的百萬雄師。
在毛澤東高瞻遠矚之下,覺得已經到了與國民黨展開決戰的時候了。
1948年10月7日下午,東北野戰軍召開高幹會議,經過大家的充分討論,最終東北野戰軍將他的第一個戰略目標確定為錦州。
我們可以看到錦州的位置,它地處遼寧省的西南部,是連線關內與關外、華東與華北的樞紐之地。控制了錦州,便可切斷關內與關外、華東與華北之間的聯絡。錦州是真正的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戰略目標確定後,東北野戰軍迅速對錦州展開了合圍之勢。而蔣介石方面此刻也看出了錦州的關鍵位置,於是,抽調侯鏡如的東進兵團以及廖耀湘的西進兵團,企圖支援錦州,緩解東北壓力。而一旦國民黨援軍趕到,錦州之圍便迎刃而解,並且可以直接威脅我軍主力側翼。使得東北局勢倒向國民黨。
所以在圍困錦州的同時,阻敵增援便同等重要。而支援錦州,則必透過錦西。那錦州與錦州之間的塔山,便是最好的阻擊地點。
因為塔山的重要性,林彪親自點兵。命令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第11縱隊的6個王牌師,再加上另外兩個預備師趕赴塔山,等候即將到來的國民黨軍隊。第4縱隊是東北軍的頂尖戰力。他們是一路從陝甘寧地區支援東北的老牌部隊,不僅作戰經驗豐富而且裝備精良,可謂是林彪的老家底了。
解放軍方面共八個師被放置在塔山地區,而粗略估計,國民黨方面將有海陸空支援的11個師,約10萬國民黨軍隊。而且解放軍作戰向來以防禦戰為主,面對此等大規模的陣地,是破天荒的頭一回。而陣地戰又一直是國民黨軍隊的拿手菜,他們可以憑藉遠端火炮,可以直接摧毀解放軍的防禦工事。戰爭還未開始,解放軍方面的空氣已經變得凝重。
國民黨對塔山的進攻可分為兩個階段,10月10日到10月11日,國民黨命令其54軍、56軍為主攻部隊。到了13日到15日,則以獨立95師為主攻手。
4月10日拂曉,國民黨東進兵團率先對塔山地區的解放軍陣地展開了攻擊。國民黨方面先是利用空軍對解放軍陣地進行空襲,緊接著又是鋪天蓋地的遠端炮彈。解放軍陣地瞬間化為一片火海。在輪番的轟炸之下,解放軍的防禦工事幾乎損耗殆盡。伴隨著炮彈射擊的停止,烏壓壓的國民黨軍隊向解放軍陣地壓了過來。
解放軍第四縱隊首當其衝,先是對國民黨軍隊展開射擊。由於人數、裝備均處於劣勢,國民黨軍隊迅速衝到瞭解放軍陣地。雙方就此了白刃戰,直至傍晚時刻,國民黨軍隊由於損失慘重,開始後撤。此時的解放軍陣地,國共雙方戰士的屍體早已堆積如山。
但是,錦州局勢的岌岌可危,使得國民黨無心戀戰。在稍微做整頓後,國民黨方面組建軍官敢死隊,企圖重整國民黨軍隊鬥志,於是戰鬥再次打響。而此時共產黨方面的兩個炮兵團也正式抵達戰場,就國民黨的第二縱隊展開了猛烈的炮擊。國民黨在10日夜晚到11日凌晨,對解放軍徵地展開了大小十餘次衝鋒,但均被解放軍化解。最終國民黨方面損失慘重,不得不暫作調整。而我軍也乘此間隙,對我軍防禦工事進行搶救。
11日,在見識到解放軍強大的作戰能力後,國民黨方面加強了火炮支援。並且從東側海上派出艦艇,與西部戰場、正面戰場聯合作戰,對塔山解放軍根據地形成三面合圍之勢。國民黨軍隊在炮火的掩護下,從三面壓進塔山陣地。國民黨軍隊竟成功搶佔解放軍部分陣地,解放軍戰士則退至塔山村莊內。解放軍第34團,以及62軍51師453團面對國民黨的猛烈攻勢,在塔山村莊內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激烈的巷戰。而在巷戰中,國民黨軍隊的火炮優勢將完全喪失。在解放軍的英勇頑抗之下,於當晚成功地將國民黨士兵再次阻擋在塔山之外。而此時的國民黨方面已經損失了上千餘人,不得不再次調整戰略佈局,第一階段攻勢也正式宣告結束。
國民黨撤下進攻不力但損失慘重的第54軍與第56軍,以第獨立95師擔任主攻。國民黨第95師是被稱為“趙子龍師”的國民黨王牌軍隊,這支軍隊從軍閥混戰時期開始,歷經了北伐戰爭,國共內戰,抗日戰爭,並屢屢立下奇功。
13日凌晨4時左右,休整了一日的國民黨軍隊捲土重來。雙方先就炮兵展開了遠端對決,緊接著國民黨方面仍然採取正面衝鋒的戰術。敵95師海潮般向陣地湧來,逐步逼近我軍陣地。可是等待他們的卻是密密麻麻的子彈。原來在此期間,共產黨方面已針對國民黨的人海戰術做出調整。不僅加固了原有防禦工事,而且還在陣地前沿埋下了眾多的地雷。在塔山陣地安置了輕重機槍近70挺,各種迫擊炮數十門。如此的火力壓制,使得第95師損失慘重。國民黨方面開始停止衝鋒,共產黨再次佔了上風。
但錦州危機的訊號不斷傳來,這容不得國民黨方面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如果再不透過塔山地區,錦州將在3日內陷落,那麼國民黨將完全失去東北地區。並且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也難以撤回山海關以南。東北的數十萬軍隊將成為共產黨的甕中之鱉。蔣介石看到塔山久攻不下,多次致電國民黨塔山前線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支援錦州。揚言如若三天依舊未能突破塔山防線,將送全部高階指戰員送進軍事法庭。
國民黨方面不得不加大進攻力度,緊接著國民黨全軍傾巢而出,企圖與塔山解放軍展開最後決戰。這是自十日塔山阻擊戰爆發以來,解放軍方面面對的最大壓力。此時林彪的指令也傳來:“要求死守陣地,不惜一切代價阻敵增援”。並調遣縱隊副司令胡奇才親自前往塔山一線,越級指揮戰鬥。雙方一直激戰到黃昏,國民黨再次敗下陣來。此時的獨立95師早已沒有了昔日的榮光,整個95師都被打散,在退出塔山阻擊戰時,95師僅有三個營的編制。其他部隊更是損失慘重,國民黨方面鬥志完全瓦解。14日,國民黨死心不改,繼續組織進攻。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雄風,幾番交戰下,已經潰不成軍。解放軍趁其支援未到,向其發動反衝鋒,國民黨軍隊徹底失去了支援錦州的機會。
15日,錦州方面傳來捷報,錦州解放。在塔山解放軍的英勇頑抗下,東進兵團未能向前推進一步,經歷了六天六夜的塔山阻擊戰終於順利結束。
緊接著,東北局勢徹底反轉,我軍對國民黨在東北的殘餘部隊進行最後一次攻擊,1948年11月2日,歷盡52天的遼瀋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解放。
雖然解放軍在塔山阻擊戰取得了勝利,成功抵擋了敵東進兵團,但是我軍在此次戰役中也損失了三千餘人。此次阻擊戰給了第四縱隊所有的將士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們都認為這是一生中最艱難的任務。
1987年,原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吳克華逝世,在他的最後時光裡,他對他的親屬們囑咐道:“我這一輩子打過大小戰役上百次,但經歷過最艱難的挑戰便是塔山阻擊戰。我永遠忘不了我的戰友在我的身邊一個個倒下。我是幸運的,我在塔山阻擊戰中活了下來。但是我希望我死後一定要回到塔山,要和當年犧牲的將士躺在一起”。按照他的遺囑,家人將他的骨灰埋在了塔山。
1997年,原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副司令胡奇才於北京逝世,在他的彌留之際他同樣對妻子說道:”我無數次夢到我又重回了塔山的戰場,與我的戰友們浴血奮戰,我們親密無間,我想回去看一看”。與他一同回去的還有塔山主力師第12師師長蔣懷文第34團團長焦玉山,第四種參謀長李福澤,這三人均在吳奇才之前去世。
2000年原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莫文驊去世,2003年第四縱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歐陽文去世,兩人的骨灰在7月1日建黨節這一天,被一同送至塔山埋葬。
2005年,伴隨著34團政委江民風的骨灰被送至塔山。至此,原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九位將軍在塔山戰役結束後的57年後,再次於塔山聚首。
如今,九位將軍的墓碑正佇立在塔山英雄紀念碑。他們與他們的戰友長眠在自己用生命守護的這片土地下。
以此文,向所有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