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國軍利用美援武器武裝了13個美械軍。這13個軍既包括之前的駐印軍系統、也包括遠征軍系統,同時又從國內的中央軍中,抽選了幾個主力軍改裝。
其中駐印軍系統的新1軍、新6軍,有機械化部隊老底的第5軍,國軍老牌精銳第18軍以及抗戰中的新銳第74軍被稱為是所謂的“五大主力”。
在這五大主力軍中,新1軍、新6軍基本維持了原先的駐印軍編制,其他三個軍是按照三十四年甲種軍編制改編的。而所謂的三十四年甲種軍編制則是對照駐印軍的軍編制出爐,所以很多配置上也都一樣,只不過稍有弱化而已。
不過,由於各軍得到美械的途徑不一樣,數量和質量不一樣,實際裝備美械的程度也不一樣。
比如我們之前談到的新1軍,該軍原本只轄新30師和新38師,後來又有原屬新6軍的第50師轉隸。故而駐印軍系統中的5個師,在該軍中便有3個師。
而且新1軍晚於新6軍回國,此時各種通道已經打通,因此所攜帶的武器裝備更加充足,處於超編水平。也就是說新1軍的美械裝備,比新6軍更加充實(新6軍回國後補入了青年軍第207師)。
僅次於新1軍、新6軍的是第5軍,第5軍在全面抗戰中期曾是國軍中武器裝備最好的一個軍。因為國軍的坦克裝甲部隊幾乎全部集中在該軍中,炮兵、汽車、工兵的配屬也都相當強,駐印軍系統中的新22師原先也隸屬該軍。
不過第5軍在抗戰中其實只參加過崑崙關之戰和第一次入緬之戰,後來參與滇西反攻的也只有該軍的一部。
自入緬歸來之後,第5軍常駐雲南昆明,其雖不隸屬於遠征軍系統,但是由於被高層重視以及近水樓臺先得月的緣故,其裝備美械的程度比較高。
所以,最後反倒是第18軍和第74軍這兩個抗戰中的老牌和新銳部隊,裝備美械的程度是最低的(指在五大主力軍中)。
接下來,我們就比較一下新1軍和第74軍在抗戰勝利後的兵力及裝備情況,同時也稍微談談作戰情況。
首先,新1軍的情況我們之前講過了。該軍當時轄新30師、新38師、第50師,整軍兵力4萬多人,共計裝備有:
美式步槍21977支、衝鋒槍4097支、輕機槍1113挺、重機槍279挺、60炮486門、81毫米迫擊炮108門、37毫米戰防炮104門、55戰防槍90挺、訊號槍144支、槍榴彈筒651具、火箭筒108具、火焰噴射器108具、75毫米山炮52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
上述裝備都是全套的美援武器,而且很多項都是超編水準。如果考慮到新1軍可能還有多餘的美械武器沒有上報(在國軍中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麼該軍的富餘武器基本也可編一個滿編師出來了。
所以新1軍在東北連續受到打擊後,依然可以從聯勤渠道和自己的武器庫存中不斷補充,到1948年遼瀋戰役時依然有相當的裝備水準(含分編出去的新38師)。
有朋友說,新1軍所謂的美械跟正牌的美軍比起來差遠了。
我們在看到這一點的同時也要明白,武器裝備的先程序度要看跟誰比,畢竟新1軍的裝備雖然比不上正牌美軍,但它也不是在跟美軍作戰啊!
眾所周知,新1軍回國後準備反攻廣州。但是還沒有正式開打,日本就宣佈投降了,因此新1軍又到廣州地區受降。
在廣州,新1軍收繳了大批日軍武器,計有:
各種槍38154支、擲彈筒2664具、各種炮3068門(注:統計資料中應該有大量日軍原繳獲國軍的武器在內,因為第二方面軍收繳明細中三分之二的炮都屬於其他火炮,而不是日軍制式武器)、各種刀劍15658把、子彈1800多萬發、軍車1435輛等。
這些裝備數量是比較多的,不過新1軍顯然看不上這些日式和國械武器,在這幫美式軍人眼中,日械、國械不過是燒火棍而已。
所以很多東西不能孤立地去看,而是要結合其自身情況,以及所處的環境下去考量。比如同樣是日械武器,我軍進入東北後,就覺得寶貝得不行。
到1945年12月,東北我軍總兵力發展到了278693人,共計裝備有馬步槍120802支、輕機槍2365挺、重機槍488挺、擲彈筒429具、各種炮283門。
如今的很多朋友覺得我軍進入東北後,所得的日式武器就具備了絕對的武器優勢,其實這也是個認識誤區。
因為蘇軍一共殲滅和受降了不到68萬日軍,拋開在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部分,在我國東北部分的日軍只有50多萬。
而且這50多萬日軍並不是巔峰時期的關東軍,大多是緊急擴建的(在我東北的22個師團,有3個從關內調入,有4個是1944年組建,有8個是1945年初組建,有7個是1945年7月組建)。由於武器不夠,還收繳了偽滿軍的武器裝備自己,甚至即便這樣也還嚴重缺編。
而眾所周知的是,國軍受降了131萬日軍,這些日軍的武備程度是要強於緊急擴編後的關東軍的。
所以僅從接受日械武器的角度來看,我軍即便將那50多萬日軍的武器全部拿到手,也不可能比國軍得到的日械更多。
那麼為什麼說,我軍得到了更少的日械就具備了絕對的武器優勢?而國軍拿到了更多的日械反倒實力不行呢?
這個邏輯要是搞不明白,那就真的是屁股決定腦袋了。
而且進一步來說,蘇軍其實並沒有得到所有關東軍的武器,因為我軍在東北的剿匪作戰和蒐集武器中,都有不小的成果,僅以剿匪作戰為例。
據統計,在1945年到1947年的東北剿匪作戰中,我軍即繳獲輕機槍1129挺、重機槍301挺、步槍51835支、短槍2807支、擲彈筒414個、迫擊炮261門、山炮32門、野炮15門、平射炮34門、小炮18門、坦克9輛、汽車134輛。
土匪的武器如此之多主要是因為1945年的關東軍雖然很弱,但也並非全部是被蘇軍軍事解決的,而是日本投降後放棄了抵抗。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尚未與蘇軍接觸的日軍便就地扔掉了武器、放棄了軍火庫,這才導致土匪手中有較多的武器。
因為土匪很難大量回收重武器,因此我軍在東北蒐集火炮的工作進展也很大,比如到1947年2月,炮兵在朱瑞的領導下共收集到各類火炮700餘門,其中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300餘門。
1947年4月以後的兩個月裡,炮兵部隊又蒐集了98門火炮,包括十五榴、十加等大口徑火炮20多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蘇聯收繳的武器,也並沒有快速、全部轉交給我們,轉交的主要是輕武器、機槍和小口徑炮及擲彈筒。所以所謂的“600輛坦克、800架飛機”,在東北部隊中根本就找不到這麼多玩意。
以上所說的幾點,總結起來就是:
第一:蘇軍殲滅68萬日軍,其中在我國東北50餘萬(很多新成立部隊),日軍的武器裝備不可能超過編制數;
第二:蘇軍並未收繳到全部的日軍武器,而且也並未將全部日式武器給我們,當然了蘇軍更沒有轉交其制式武器;
第三:東北我軍得到了大部分原關東軍的武器,其中主要來自於蘇軍,但不是全部來自於蘇軍,還包括剿匪所得和自己蒐集這兩部分;
第四:上述武器的蒐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過程。
所以我們也看到了,到1945年12月,東北我軍的武器統計中就只有輕機槍2365挺、重機槍488挺、擲彈筒429具、各種炮283門。
這個武器數就是單單比新1軍自己的美式武器很多都不佔優勢,要是比起新1軍收繳的武器,同樣也是比較寒酸的。
然而,東北我軍當時的武器數已經是各大區解放軍中的第一位了,想想其他區域的解放軍是什麼水平?
而國軍當時派往東北的都是什麼部隊呢?
除了新1軍,還有新6軍、第13軍、第52軍、第53軍、第60軍、第71軍、第93軍等,基本都是美械或半美械部隊。
我們說了國軍的美械軍不比正牌美軍的裝備程度,但是比當時手中最多有些日械的我軍來說,其裝備程度還是高了很多的。
而且國軍的這些部隊都是已經編裝完畢的正規野戰部隊,有著打正規戰的經驗。
當時的我軍還處在從遊擊兵團向正規野戰軍過渡的階段,編制雜亂尚未統一,武器裝備也差,所以在1946年的作戰中打得就比較苦。
另外有朋友說美械耗彈量大,國軍彈藥供應不上,其實這也是個誤區。
對國軍來說,你就是給它10倍的彈藥,它也覺得不夠用。而要是真的彈藥不夠用,我軍殲滅國軍後就不會繳獲大量彈藥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新1軍來說,在初期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後來就逐漸被零敲碎打了。到1947年底時,該軍兵力已不足3萬人。
不過依靠庫存武器及聯勤補給,其仍能得到相當的補充。
在1947年全年,新1軍得到了美式步槍彈約400萬發、輕機槍彈約450萬發、重機槍彈約150多萬發、衝鋒槍彈250多萬發、各類炮彈10多萬發的補給。
請注意,這還僅僅是美式槍彈的補給,此外還有相當數量國械、日械彈藥的補充(因有其他部隊補入)。
這個數量按照美軍標準來說自然算不得什麼,可是作為對手的東北野戰軍精銳縱隊也沒這個補給程度啊!
甚至說整個遼瀋戰役東北野戰軍全部才打了多少彈藥?而東野那時候的1萬多支衝鋒槍等美式武器及相應彈藥又是從何而來呢?
所以總的來說,新1軍憑藉先進的武器及相對高的部隊水平,在解放戰爭時期曾經猛了一個階段。但隨著該軍軍紀大大滑坡(駐廣州時即有新日軍之說),國軍吃空餉等各類弊病也逐漸上頭,在戰略部署上又不斷被我零敲碎打,其戰鬥力是越來越低的。
就這樣還從新1軍分拆主力,搞了個新7軍,結果老的帶不動新的,新的把老的也給拖累了,最終新1軍在廖耀湘兵團的編成內覆滅於遼西,新7軍在長春投降,所謂頭號裝備的美械軍連人帶槍在短短三年後,就變成了運輸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