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範沐芝,更多軍旅文章請關注鷹眼觀天。
前段日子,有戰友在微信朋友圈曬過去當兵時領津貼費單據,滿滿的回憶,感覺每一個數字,都被時間釀成了酒,陳年越久,越是醇香!像文物一樣彌足珍貴,抿一口,醉人心扉,回味無窮。
1990年冬,我報名參軍。透過各種審查體檢之後,最後一關就是家訪。來我家家訪的接兵幹部姓韓,說話時一雙大眼睛盯著你忽閃忽閃的,充滿光芒。記得他對我父母說,大叔、大嬸,您的兒子交給部隊後,日常生活有部隊管,吃飯有食堂,穿衣發軍裝,部隊管得嚴,安全有保障,每月還有津貼費,您二老儘管放心。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二次聽到津貼費這個詞。第一次是上小學時老師講雷鋒的故事,說雷鋒每月部隊發的6元“津貼費”省下來為素不相識的大嫂買火車票,為人民公社和遼陽災區提供支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入伍到宜昌新兵連後,我第一個月的津貼費是21元,比雷鋒那個年代多了3倍多。津貼一到手,新兵班王班長就千叮萬囑要我們節約著用,他擔心我們胡亂消費。
為了防止新兵們大手大腳,隊長要求大家先把錢存班長那兒,什麼時候用,到班長那兒支,便於班長管理。家庭條件好的農村兵和城市兵家裡經常會寄錢給他們,根本不靠這點津貼費,因此班長在經濟上的約束對他們來說是有限的。
我極少外出,新兵連8個月,我到宜昌市區只去過一次,還是班長帶隊去的。所以,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消費,津貼費用不完都是由班長攢著的。到新兵連訓練結束,我攢下近150塊錢,這對於我來說,是生來最大的一筆錢了。
新兵結束後,我分配到了廣東湛江。連隊有一位我老鄉張老兵說,我們處在廣東改革開放地區,有駐粵補貼再加上夏天的降溫費,津貼會比內地部隊領得多。
其實,也沒多多少,兩者加起來也就27元錢。好在作戰連隊值夜班有夜餐費,每個晚上1.5元,每個月算起來能多領到30元錢。這些都是不小的誘惑,我就日日盼望早點出徒,能像老兵那樣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但不管怎麼盼,至少也得經過3個多月的跟班訓練,完全合格了才能擔負正班,領到所謂的夜餐費。有些戰友為了能多賺點夜餐費,甚至承包整個晚上的夜班。
那時候,空勤部隊義務兵年限為4年,兵齡費每過一年漲5元,副班長比士兵多5元,班長多15元。再加上漲的軍銜費,到最後一年,正常情況下最高也就能領到70元錢。
(更多軍旅生活故事,請關注鷹眼觀天,歡迎投稿)
九十年代的廣東湛江正處於改革開放熱火朝天之時,市面流行港片、白話歌曲,街頭流行小分頭、老闆褲、老人頭皮鞋,這些時尚的行頭像風潮一樣影響著每一個躁動的年輕人。
人靠衣衫馬靠鞍,當兵的也正值青春年少,帥氣逼人,哪個不愛美?外出逛街穿個軍裝總不妥,不管怎麼樣都得有那麼一兩套好衣服。
新兵之間,多數人都是相互藉著穿,哪個戰友有流行一點的衣服都會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大家外出請看場電影,在公園打打檯球,吃個便飯,省著花也得花掉半個月津貼費。
自2013年部隊實行兩年兵役制改革後,剛入伍的新兵,每個月津貼費明顯比我們高得多,而且年年有攀升。
近幾年越來越多,每月大概能夠過千元。兩年義務兵結束後,如果能夠留在部隊選改為士官,每個月能夠領取3000多塊錢工資,再加上補貼,這樣下來每個月能有4000左右。
而且如果職務提升,工資也會增加,除去日常的開銷,等退役的時候也能有不小的積蓄。這些都是社會經濟建設發展帶來的成果,很為新時代的戰友高興。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從我們那個年代的20多歲到現在戰士的20多歲,間隔不過20多年光陰,彈指一揮間,那些關於津貼費的話題已間雜了太多的人生況味,讓人想來,不覺嗟嘆!
(更多回憶文章,請關注鷹眼觀天,歡迎投稿)
鷹眼觀察:
這是進入90年代的“老兵”回憶。再往前,80年代初的戰士津貼費不足10元,比雷鋒高不了幾元錢。
而2010年之後,才算有了一個“突飛猛進”。雖說有貨幣貶值因素,但更多的還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傳導”到了軍人身上。
而我國的改革開放始於80年代,之後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快于軍人津貼和工資的增長。因此,在此之前的“部隊要忍耐”政策,讓廣大軍人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歷史不應該忘記。
向那些為國為民做出犧牲奉獻的軍人致敬!
您領過津貼嗎?當時是多少?歡迎留言討論津貼的故事。
(更多精彩時評,請關注鷹眼觀天,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