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後,因建設現代化軍隊的需要,於1955年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共計1038位革命元勳授予軍銜,其間位列名單當中的任何一位皆是吾輩之楷模、國家之功勳。
然而回顧歷史,圍繞著“授銜”二字亦湧現出了諸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亦有諸多參加革命之後深藏功與名的先輩們的名字,隨著這場授勳而天下皆知。
與此同時諸多事例當中亦有這樣一件罕為人知的往事,當年授勳儀式,湖南一“老百姓”接到通知,到北京出席授銜,成為開國中將。
授勳儀式
一、赴朝參戰
1950年10月上旬,基於朝鮮半島局勢的不斷惡化,毛主席陸續數度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最終毅然決然的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略決策。
同年10月8日,毛主席釋出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任命彭德懷元帥出任志願軍總司令及政治委員的命令,待到19日黃昏,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先頭部隊已然分別於安東、長甸河口、輯安等地,開始秘密奔赴朝鮮參戰。
21日,時任天津警備區司令員和華北軍區黨委書記的楊成武接到通知到北京開會,會議當中軍委首長下達命令:第66軍已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序列,於10月23日上午車運到安東赴朝作戰。
折返而歸後,楊成武迅速向第66軍傳達了中央軍委的命令,與此同時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工作之後,第66軍3.5萬攜帶武器裝備的戰士們克服重重困難如期抵達安東。
抵達安東之後,第66軍的戰士們迅速下車更換服裝,從25日下午2時開始於當天晚上全部渡過鴨綠江。
由此,人民志願軍第66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抗美援朝之路,為保家衛國而化作尖刀深深刺入敵人的胸膛。
而引領這支隊伍光榮參戰的,便是時任第66軍軍長的肖新槐將軍。
肖新槐原名賢懷又名榮新,於1907年1月7日誕生於宜章縣沙坪鄉分水村上石口的一個貧困家庭。
正因家境貧寒,以至於他雖天資聰穎卻也只能上了半年私塾之後,便被迫承擔起了養家餬口的重任,時年八九歲左右的他,便日復一日的奔勞於繁重的農活當中。
一如絕大多數革命先輩們一般,身處於人間疾苦當中的肖新槐自幼便目睹並經歷著種種苦難,因而他立下心志一定要改變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
在這樣一番思想的引領下,肖新槐毅然決然的參加了宜章農民自衛軍,並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肖新槐
於1928年1月由朱德、陳毅等引領的湘南起義爆發,而作為工農革命軍一員的肖新槐亦參與到了其中,由此肖新槐踏上了革命道路並在此後漸行漸遠。
從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待到戰爭結束之時歷經戰爭磨礪、積累不世功勳的肖新槐已然成為了第66軍軍長。
然而未能稍歇片刻,抗美援朝戰爭隨即爆發,由此肖新槐復又帶領66軍的將士們投入到了戰爭之中。
從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一直到第四次戰役,在異鄉的土地上肖新槐帶領著66軍將士們為國征戰,再度建立無上之榮光。
1953年,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肖新槐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載譽歸來,回顧此行不負國家與人民的期望與囑託,圓滿的完成了作戰任務。
二、回到家鄉
抗美援朝歸來之後的肖新槐,在他自身殷切期望當中,本應繼續承擔重要職務為國家建設而奉獻,然而卻在此時意外突生。
由於肖新槐常年輾轉於戰場之中曾數度負傷,與此同時為了指揮作戰並取得戰爭勝利而拿身體硬撐,重重原因積聚導致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迫於無奈之下,肖新槐只能選擇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回到家鄉治療身體。
1953年,肖新槐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昔年間為國而戰的漫漫生涯之中他轉戰於大江南北,與故鄉早已闊別經年。
按照人們固有的思維,已然成為正軍級別幹部的肖新槐,此時回到家鄉實屬衣錦還鄉殊榮無限,然而肖新槐卻走向了一個與眾人料想當中截然相反的方向。
在肖新槐的眼中,離開家鄉之時自己只是普普通通的農民,而背井離鄉亦是以農民的身份投入到了革命鬥爭當中,此時回到家鄉雖然身份上有所變化,但其間不變的乃是作為農民的本質。
因而,回到家鄉的並不是作為軍長的肖新槐,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肖新槐的這一份初心實質上從諸多事例上皆能窺見。
1、拒絕警衛班
彼時我國國內的狀況雖已趨於穩定,但是仍有許多戰爭時期潛伏下來的敵人深深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而回到家鄉的肖新槐除卻一名警衛員、一名負責照料身體的護士、一名地方組織安排負責聯絡的工作人員之外,未有其它任何隨行人員,因此考慮到他軍長的身份以及影響,出於安全起見地方決定為他安排一個警衛班。
然而對此,肖新槐毫不猶豫地斷然拒絕,即便地方工作人員再三遊說,但肖新槐始終堅持只有一名警衛員就夠了。
“怕什麼?自己的家我還不清楚?村裡至少十戶人家都是我的同族兄弟,也是貧下中農,又有一名警衛員、兩個工作人員在這裡,很安全了!”
2、政策、原則不容馬虎
回到家鄉之後的肖新槐居住在祖父遺留的土房子當中,由於年久失修的緣故,老房子隨時都有倒塌的風險。
因而出於安全考慮,肖新槐的弟弟在徵求村裡群眾同意之後決定,從後山森林之中砍伐幾棵樹木,用於支撐房屋。
與此同時彼時政策要求,砍伐樹木需要經由縣裡批准,因而肖新槐的弟弟復又找到了地方安排的負責與肖新槐聯絡的工作人員,告知了這件事情。
工作人員一直居住在村子裡負責肖新槐的相關工作,對於房屋的實際情況亦十分清楚,因而考慮到只是寥寥幾棵樹,便自行決定在砍伐請求上批示“准予砍伐”。
然而當肖新槐得知此事之後,迅速找到了工作人員直言這做法不正確,即便是一針一線政策有要求的,務必要按照政策進行。
因而在肖新槐的堅持下,工作人員復又將這一請求帶回了地方政府,經由討論蓋章之後復又交給了肖新槐,由此方才取得了肖新槐的同意。
另一方面,由於肖新槐回家的訊息逐漸傳開,許多以往的親朋前來拜訪,此外另有一批特殊的客人時常往來,他們便是昔年間曾與肖新槐一起參加革命的老戰士。
這些老戰士們普遍是彼時與肖新槐一起上的井岡山,然而隨著長沙攻打失敗之後因為種種原因回到了家鄉。
而他們找到肖新槐的目的亦是希望他能夠出具一份證明,證實他們老紅軍的身份,以此來要求縣裡進行適當的照顧或安置。
然而他們每次拜訪之際,肖新槐雖然不遺餘力地熱情招待,但是在證明一事上,肖新槐卻始終不同意。
對此肖新槐表示:“離開你們20年裡,這些年你們的情況我並不瞭解,所以這個證明我也不好寫,不過你們要相信,回家之後依舊安分守己做好事的人國家和社會一定不會忘記,而做了對不起人民的事的人,向群眾們講清楚也會得到諒解……”
透過這樣一番話實質上不難窺見,肖新槐之所以不願意做出證明的本質原因,其間這些人的確當時參與了革命,當時後續二十多年的光陰裡究竟做了什麼,他也不清楚。
如果他冒然出具證明,而恰恰被有心人利用作為要挾政府破壞政策的依據,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3、動員人民支援國家建設
除卻上述之外,在家鄉的這段時間裡,時時刻刻心中掛念著國家建設的肖新槐,亦不忘動員人民為國家建設出力。
彼時國家政策要求糧食統購統銷,然而由於過去的人民餓怕了,所以對此有著較深的牴觸情緒,因而肖新槐在留意到這一狀況之時,便主動進行了動員工作。
在一次50多人參加的會議當中,肖新槐面向群眾動情講述了昔年間紅軍長征的艱難經歷,以此來傳達我黨取得勝利的不易。
同時他也向群眾們闡述了相應政策的意義,更呼籲人民因解放而取得土地,不能夠忘記黨和國家的恩情。
總而言之,在他的一番報告之後,群眾們深受感染,因而踴躍的參加了糧食統購統銷任務之中,且迅速超額完成了任務。
一樁又一樁事件的背後,實質上乃是肖新槐回到故鄉之後,時時刻刻牢記自己作為農民的從前與現在,將自己作為一名普通的百姓。
三、授勳中將
上述第一次回鄉持續了三個月左右,肖新槐便離開了家鄉回到了工作單位,彼時他的身體狀況依舊未能得到改善。
時間推移至1956年,由於身體狀況而無法承受工作強度的肖新槐,迫於無奈之下做出了一個決定。
他主動向有關方面提出了申請,決定免除自身的所有職務,回到家中安心休養。
畢竟,即便留在工作崗位,以自己的身體狀況很難承擔起相應的工作任務,如此而來不僅無法完成國家與人民的重託,反而會造成拖累。
由此,肖新槐離開了軍隊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真真正正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然而肖新槐為國半生戎馬的貢獻,國家與人民自然不會忘記,因而授勳儀式籌備的過程當中,一道通知從北京下發到了湖南,傳達至已然身為老百姓的肖新槐。
授勳儀式召開之時,肖新槐被授予中將軍銜,這是他前半生為了革命自我奉獻的結果,亦是後半生繼續為國家建設而努力的開端,於他的人生而言無疑是一道里程碑。
不過成為開國中將之後的肖新槐依舊未能承擔起軍中的職務,當然其間的原因依舊是肖新槐身體上的諸多不便。
然而當時間推移至1956年1月之時,由於國家和軍隊的需要,肖新槐曾強忍病痛折磨,短暫的復出擔任山西省軍區司令一職,然而持續至7月份復又離開軍隊,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此後漫漫人生之中,肖新槐一如心中將自己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本質,而去成為一名普通人,不過在他的心中依舊時刻裝著國家與人民,當國家和社會需要之時,他必然會挺身而出,一如所有老兵心頭沉甸甸的那一句“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
因而1975年之時,肖新槐復又成為了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此後復又擔任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直至1980年8月2日在北京逝世。
而在逝世之前,肖新槐復又將子女們叫至身旁,留下了令人動容的一份囑託。
肖新槐一生省吃儉用,臨近去世之時依舊留有六萬存款,在彼時實屬不小的數目,而針對這些存款,他做出了這樣一番安排:
“三萬塊錢作為我的黨費上繳,另外三萬支援給地方建設!”
對此身旁的工作人員提醒他是否給孩子們留一些,以備不時之需,然而肖新槐卻拒絕了。
“孩子們都長大了,能夠自食其力,這些錢不必留給他們。”
肖新槐去世之時依舊不忘黨和國家,將臨終所有的存款悉數上繳,這一事件的背後所能凸顯的無疑是老一輩革命人的“無我”精神。
在他們的眼中並沒有自己,而上裝下了一整個國家與社會,他們親手鑄就這個國家,亦從內心盼望著,祖國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未來。
另一方面,如肖新槐一般的諸多老一輩革命人在去世之時,並沒有為子女留下一針一線,但是他們所留下的,乃是一份精神上的傳承。
相較於物質而言,這份精神傳承才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乃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