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農民談談三農問題
我是學物理學的,做過it工程師,2012年在海南接觸農業,2018年下半年開始全身心投入經營120畝農場至今,應該算的上新農民了。對三農問題也一直在思考,感覺到了一個階段了,今天寫來給大家看看,歡迎賜教,不勝感激!
我們看三農問題不能只盯著農業農村和農民,因為三農問題很大但很無辜,也都是弱者,並還在變弱的路上。我們不妨從歷史,現在,未來,在整個社會範圍中看一看,以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從改革開放始,幾十年來我們的國家搞市場經濟,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可三農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國際上看,金融危機的陰雲罩頭壓來;從國內看,老百姓在省吃儉用,內部需求難以撬開;工業上向無人化少人化發展,歷史的車輪滾滾開來;商業上,資訊短平化,電商衝擊席捲天下,頭部電商伸手賣菜。我們農民何去何從?
一個人,要參與社會行為,實際上就是和社會其他人交流也就是在做交易。為討論起來就便捷一些,我們不妨簡化為是個人與社會交易,這樣就成為一個二元系統。既然是交易,我們先來看看我們普通人還有什麼是可交易的。
一、我們普通人還有什麼?
(一)一個人能交易給社會的東西有哪些呢?
1. 體力加時間:由於工業的智慧化和商業上的資訊革命,體力加時間的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低。體力加時間的單價也許會持平甚至增加,但對整個社會來說一定是越來越低的。因為體力勞動者的需求量會降低到一個可憐的數值,這是生產力進步的必然。
2. 生產技能加時間:社會生產的總量會增加,但是由於效率的提高,用人會減少,包括有特殊生產技能的人。雖然這部分人的回報會越來越豐厚,但人員數量會變少。未來社會,有一技傍身並能參與社會生產的人,都是社會精英。
3. 科學研發能力加時間:這是傑出精英人群,是絕對的少數人。目前從全世界來看他們的收入也並不很高。
4. 技術研發能力加時間:這也是傑出精英人群,是少數人。目前及未來他們都會有很高的收入。當然其中也有極少數交易不順挺落魄的。
5. 資本:正確的資本運營會賺來更多的資本。
6. 商業技能加時間:未來商業用人肯定也是減少的,因為資訊的傳達變容易了,商業體量會增加但資訊經手人卻會減少。
7. 服務能力加時間: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需要互相間的服務,不產生實物財富,卻能提高生活質量。
能擠進前六項的人就算是生存下來了,屬於社會的第一需求梯隊。他們需要服務:孩子需要照顧教育,老人需要照顧,人病了需要醫治,有糾紛了需要法律服務,需要國家機器的運轉,閒了需要娛樂服務。能夠提供這些服務的人,就是第七項,屬於社會的第二需求梯隊。
如果不能擠進以上兩個梯隊,或者被踢出來了,那就是社會邊緣人士。這些人會怎麼樣呢?我百度了一下,從網上得到下圖的資訊:
我沒出過國門,真實情況肯定是不知道的,具體情況大家自己去了解吧。
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只要能躋身前六項的,全是社會精英,除科學研發者外都是高收入者。當然科學研發者很特殊,他們是人類社會最有價值的人群之一。能擠進前六項,能力非常重要,運氣也很重要,因為需求的人相對整個社會來說非常少。並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的人越來越少。現在,體力勞動者,有生產技能者,有商業技能者的社會需求量還是很大的,但是正在經受著衝擊,經濟危機一到,受到的衝擊就更大了。
(二)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社會的主人,土地是共有的。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們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一份。也就是說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有一份資本。這是我們偉大的領袖們和無數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性命換來的,請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們擴充套件一下想象力,如果有一天能擠進上面講到的兩個梯隊的人只佔三成,有七成的人擠不進去,那社會會成什麼樣子?當然,這在資本主義國家應該不會出現,因為我從來沒在新聞報道里看到他們有多少流浪漢,也不知道在他們社會里,一波一波的失業者都去哪裡了。不管他們,我們考慮我們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社會的主人,即使再沒辦法了,還有一塊地種至少餓不死!既然餓不死,那理論上就有可能出現上面那種假設,重要的是我們該怎麼面對或者避免?這個是大家都有必要考慮的問題。
(三)一個人除了交易給社會東西而被社會需求外,潛在交易也是被社會需求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消費需求對社會是有潛在幫助的。
為什麼呢?因為社會的存在需要維持自己的體量。因需求也就是消費而組織生產,因生產而需要協作,因協作而社會存在。社會生產的體量是由實際社會消費決定的。
越多的人口,社會潛在需求就越多,潛在社會生產體量也就越大。在這裡要留意“潛在”這個詞。為什麼是潛在呢,因為在現實社會中不同的分配製度對生產組織的結果影響很大。現實的分配製度無論怎麼改進都只能無限靠近理想狀態而達不到理想狀態,因為社會是人參與的,是人就有感性存在,做不到絕對理性和絕對正確。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市場經濟的影響。
二、市場經濟的影響
(一)市場經濟是一種生產配置效率非常高的分配製度
市場經濟就是一種分配製度,也是大家天天接觸的一種。(我沒學習過經濟學,只能寫一下自己的感悟,專業的詞彙也不知道,用不了,表達不會準確,大家將就著看吧。)市場經濟具體運轉起來很複雜,很瑣碎,方方面面,難以細緻描述。但是我們把它簡化一下,把它當成個黑匣子。這個黑匣子有這麼幾個特徵:
1.高效性:
每一個市場經濟參與者都進行經濟核算和生產佈置,時時刻刻都有千千萬萬的交易在進行,市場經濟的生產配置效率非常的高。
2.難以取代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規模擴大,其情況複雜度,計算量,時效要求都極大地增高,實在無有同等效率的替代品。
3.貨幣虹吸效應:
市場經濟會高效地將貨幣從多數人虹吸聚集到少數人,使人員呈金字塔形分佈而對應貨幣數呈倒金字塔形。
4.自我塌縮性:
當金字塔底層的多數人員貨幣告罄,市場就會自我塌縮,直到市場交易進入一種振盪自鎖狀態。
市場經濟的高效性和難以取代性決定了我們還得好好利用這個工具,自我塌縮性由於週期非常的長比較隱蔽,貨幣虹吸效應這個缺陷就比較大了,貨幣就像江水,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不行的,因為不能光奔流到海,還得有降雨才能形成迴圈,才能穩定的利潤萬物。現在的缺陷是貨幣沒有從少數人手裡流向大多數的正式渠道,我們的想辦法建立這樣的渠道。
(二)用全民共享地租來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
我們國家很特殊,因為人民共有土地這個最重要的資本。現在土地參與了市場經濟,但幾乎沒有體現它的巨大價值。耕地承包給農民是免費的,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礦山,工廠的土地使用也非常的低廉,與其價值有著巨大的落差。這相當於助長了市場經濟的虹吸效應。任何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都應該享受到土地資本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分紅。因為這不但對每一位公民有利,也對國家有利。我們應該以全民平分地租的形式獲得這份紅利。這樣的話,每一位公民都提高了收入,獲得了購買力的長期提升,也就意味著人員金字塔底層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貨幣注入,市場會擴大並提高穩定性。國家稅收,生產能力都可以得到提高,也就是國家實力得到提高。這個地租總量到底應該有多少,應該由國家委託專業人士透過探索和實踐來界定,要建立一套這樣的機制。一旦這套機制完善,國家對市場經濟的調控能力會大大增強。透過這種方式增加農民和工人的收入,也可以緩解社會生產中工資待遇的提升壓力,使我們的工業在世界上更有競爭力,進一步可以促進工業的發展。
(三)用社會貢獻等級制度來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
人員金字塔頂層的那一小部分人,匯聚了大量貨幣,但是他們實際上難以真正將這些貨幣轉化為實用的財富,因為,一個人能消耗的財富其實是有限度的,但浪費卻是無限度的。他們擁有鉅額的貨幣,若果長久不能得到合理的交易,就只能轉向浪費了。所用的社會財富都是我們廣大勞動人民辛苦勞動的結晶,必須得到應有的敬重,勤儉節約才是中華兒女的優良傳統。我們的引導這些富人更好的參與我們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他們能彙集鉅額的貨幣,只要過程合法,那就是市場經濟對他們的肯定。他們也是付出了辛苦,智慧,勇氣,堅毅,然後憑著些運氣才得到了這些肯定。我們要像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有這樣的胸懷。我們要建立社會貢獻等級制度,在這個制度裡面專門開闢一片空間,讓他們把這些花不完的貨幣拿出來,根據貨幣數量提升他們的貢獻等級。把這些貨幣組成教育基金,專款專用,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並回流市場。我們要尊重他們,尊重所有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鬥的人,尊重所有參與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人!
利用教育基金提高老師的待遇,增加老師的數量,增加教師助理,既促進了教育,增加了就業數量,也提升了農產品的需求,也是從根源上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再讓培育了十數年的研究生,本科生,去送外賣開滴滴了,要讓這些人回學校去輔助教育,鑽研科學,文化,藝術等,把位子讓出來,把工作機會讓給打工人,讓給一時受挫的生意人,至少要先養著家口嘛。讓農民有更多的機會在在城市打工,在農場打工,自己種植之間選擇。
三、農業是未來科學與技術發展競爭的重要陣地,吸引大量人才參與農業應用研究是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
首先農業是重視技術的,甚至是依賴技術的。總體來說農業是涉及科學門類繁多,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高,充滿不確定性的行業。我們現有的科學知識面對農業是顯得那麼渺小與卑微…舉幾個例子給大家看:
① 面對非洲豬瘟的時候,養豬人感覺比面對新冠肺炎還難。
② 看天氣預報有時候還不如老農抬頭看看天來的準。
③ 面對颱風的時候,我發自內心的覺得世間無所依靠。
④ 我們連植物到底怎麼把水從根送到葉的都不知道--別跟我說蒸騰作用--親眼所見,被齊地斬斷的草和樹,莖心冒水兩到三天,蒸騰作用何在?
之所以舉第4個例子,就是告訴大家,有很多學科入門級的問題現在科學還沒解決。關於生命,微生物,植物,動物,我們的現有科學才剛上路,出成果的空間還大得很。跨學科的問題就更是多的多了。
生命科學技術進步是未來科技進步的一個大方向。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要靠醫療健康產業和農業生產提供的資金來支撐。顯然農業涉及的分支更多,農業越富,帶動的技術進步也就越大。農業絕對是未來科學與技術發展競爭的重要陣地。制定政策吸引大量優秀人才參與農業應用研究是符合國家長遠利益的。
四、若無足夠利潤空間,農業發展如無根之木
我們現在的農民得要做農民,是醫生,會建設,能維修,知化學,懂統籌,曉經濟,善決斷;對上,要了解政策,能去政府跑補貼;對外,要熟悉市場,能跑妥銷路議好價;對內,要了解人性,能妥善安排管好工。請問,這樣的人才哪行哪業不歡迎?各行各業又有多少?若做農業,以上能力欠缺一樣難得成功,即使能力齊備也未必能成功。所以,農業的分工配合是必然之路。沒有足夠的利潤和規模是根本無法凝聚和穩定這樣的團隊的。最最根本的還是利潤空間的問題。因為農產品的廉價,農業生產幾乎毫無利潤空間就會有很多問題,簡單列舉幾個:
1.從事農業的高素質人才遠遠不足,新技術,智慧裝置難以推廣利用,從事農業智慧裝置研發的公司舉步維艱。嚴重阻礙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2.凡欲成事,必先擇其人。現在搞農業是缺人的,別說優秀人才了,連普通人才也奇缺,根本沒得選擇的機會。十個規模搞農業的,九個虧,用人方面的影響佔有重要比例。
3.農業是需要大量投資的,土地是需要保養的,養殖裝置也是需要裝置維護更新的。沒有足夠的利潤,怎麼投入?從業者只能怎麼節約怎麼來,怎麼快速回錢怎麼來,哪管什麼土地退化?現在都活不下來了怎麼考慮將來?土地越來越差是活生生的現實。
4.無恆產者無恆心。有非常多的不太懂農業的人,在其他行業有所成就,覺得有些想法很好,算下賬認為可以在農業中賺到大錢,於是攜資金入場。一年下來就知道處處是坑,精明者掉頭就跑,堅韌者再撐一年,能過三年者寥寥無幾。無論種植,還是養殖,都是跌宕起伏,一個更比一個風險高,縱有技術傍身,也難抵市場與天災--目前條件下,搞農業既無恆產更無恆心。有很多人和資金進入農業,往往錢沒了人走了就是這麼的骨感。
5.農業負收益,農民收入少,基本需求被壓抑。沒錢哪來的消費?誰都想生活好點,所以年輕人寧願拋荒土地去打工,哪怕妻子父母相隔千里。
太多了,難以羅列,但以上幾點,可以結論了:無希望,無人才,無恆心還無奈!所以,沒有足夠利潤空間,農業發展就如無根之木。
五、與美國比,在化石農業時代,我們的農業先天劣勢明顯,根本不能搞所謂的公平競爭,需要戰略性保護。到智慧農業時代,我們才有希望與其公平競爭,戰而勝之。
我們平原少,丘陵多。平原地區,只要搞好規模化機械化,我們並不會落後多少。問題是我們的平原太少了,大盤面還是在丘陵,大機械施展不開,小機械雖能用,但是效率不夠,生產成本高,沒法和進口糧食比價格,沒有利潤,連小機械的推廣都是磕磕絆絆。我們也不是一無是處,也有我們的優勢。我國維度跨度大,農產品品類多,傳統農業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農民更吃苦耐勞,這都是我們的優勢。
六、如何發揮我們的優勢?
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轉換遊戲規則,進入我們擅長的賽道。這些年我們賺了不少美元,可以買農產品,但不能隨便買。應儘量少買或不買化石農業模式易生產的農產品,多買傳統型優質純天然農產品,這個是我們的賽道。什麼打農藥的,用化肥的,轉基因的,用激素的,能不買就不買,自己國內不缺這個,我們的平原也可以這麼生產嘛。優質純天然用人工多的,要高價買。咱們的丘陵需要這些產品的高利潤來改善土地,來進階智慧化農業。人民也需要更健康的飲食。
我們的人民需要發出聲音,要求提高進口農作物的標準,抵制農藥殘留,化肥殘留,激素應用和轉基因!這方面要學習一下日本。
不過,我們和日本不一樣,日本在農業面積上是小國,無法自足;我們是大國,以現在的生產力水平,只要合理配置資源,我們自給自足是沒太大問題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土地是私有制,他們的土地價值受益人是少數人。我們的土地是公有制,土地價值受益人是所有人。
七、我們需要擴大老師規模,給專任教師配備教師助理,這對解決三農問題非常重要。
教育越資源越多,才能向普羅大眾溢位,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其實現在的老師不夠用,以後也不夠用。如果現在的大班滿足了,就分成小班;小班滿足了,就發展陪同教育。把人力物力投放在教育上才是最划算。老師多了,我們的農村才有老師有學校,才不用跑到城裡去上學,才不用跑到城裡去陪讀,農村會更有生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