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雨水較多,可能會對水產養殖業產生較大的影響,要防止暴雨沖毀養殖設施,造成養殖魚蝦類逃逸;暴雨汙染養殖池塘,導致養殖動物生長緩慢、病害頻發。在臺風降雨天氣下,網箱、水庫養殖極易發生缺氧,所以各養殖戶要加強網箱水庫養殖的管理、池塘養殖的水質監測管理和病害防控等工作。
根據近年來臺風降雨天氣管理經驗和養殖魚類病害發生規律,結合我省的水產養殖生產實際,提出以下建議。
一、儘快搶收、維護受損壞的生產設施,迅速恢復正常生產,確保生產安全順利進行,儘量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對可能存在風險的塘堤、養殖大棚等養殖設施,要進行檢修加固;在進排水口配備防逃攔魚網片,以免大量積水未及時排除,出現漫水跑魚的情況。
二、加強增氧及時扭轉不良的水質。颱風來臨前的長時間高溫悶熱和低壓天氣,導致池塘溶氧量降低,颱風過後要及時啟動增氧機,防止池塘海淡水分層,底層缺氧,引起養殖品種發生疾病。因此,要預先準備有足夠數量的增氧機。
三、調控水色。增強池塘內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促使浮游藻類繁殖,也是非常重要的措施。結合天氣、水溫等的變化情況,控制好PH值的波動,做好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理化指標的檢測。颱風帶來暴雨或陰雨天,往往會使池塘內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使池水變清,因此,在臺風過後要排掉一部分表層陳水,注入一些新鮮海水。根據池水的具體情況,酌情施一些底益淨降解型或水自然調水專用,使水中的浮游植物繁殖起來。
四、要調整投餌量,準確的決定投餌料量非常重要。以對蝦養殖來說:觀察飼料臺攝食情況,養蝦中後期在投放飼料臺的量,是佔總飼料量的1.5-2.0 %,在投料後1.0-1.5小時對蝦吃完飼料。在決定投餌時,堅持“五多五少四不投”的投餌原則。“五多五少”的投餌是:傍晚及晚上多投,白天少投;水溫適宜多投,水溫過高或過低要少投;風平浪靜多投,風浪大時不投;水質良好時多投,水質差時少投;對蝦大量蛻殼時要少投,蛻殼後要多投。“四不投餌”是:大風、暴雨時不投;水質嚴重惡化不投;對蝦浮頭時不投;腐敗變質的飼料不投。
五、加強巡池,注意觀測養殖品種狀態。大災之後易發大疫,暴雨過後,所有的水域、陸地都連成一片,水產動物的各種病原體到處滋生蔓延,極易引起疫病的流行和暴發,所以要加強養殖水域的病原檢測,以防各類動物性疾病相互傳播。特別是洪水過後水中大腸桿菌的數量急劇增多,很容易引起水產養殖動物的體質減弱,引發其他細菌性及病毒性疾病的繼發性感染。此時要做好以下防病措施。
六、死魚無害化處理:暴雨過後常出現大量死魚,應及時打撈死魚,迅速進行無害化處理,切忌將死魚隨便亂扔。
七、堅持巡塘及時發現病害:在臺風過後恢復漁業生產的關鍵時期,要堅持早晚巡塘,觀察記錄魚、蝦的活動情況、攝食情況、體色情況、水質變化情況以及天氣變化情況,做到勤觀察、細分析,對疫病進行有效的監測,對疫情進行及時的預警預報,共同防控疫病的暴發與流行。
八、準確診斷科學用藥:颱風過後,養殖水體的生態失衡,水質不穩定,魚體處於應激狀態,很容易發生各種疾病。此時應特別注意對疾病的準確診斷與對症下藥,切忌濫用藥,杜絕使用違禁藥,避免造成次生死魚事故。
九、傳染性疾病防治措施:洪災後容易出現出血病、爛鰓病、腸炎病、鰓黴病等,對此,可採取內服外用法防治。外用消毒一般可採用生石灰消毒水體,也可對養殖水域採用溴氯海因(每畝每米水深200~300克)、二溴海因(每畝每米水深200克)等消毒劑進行徹底消毒;內服藥可用三黃粉、大蒜素等,一般連喂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