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戰鬥機,轟炸機種類和數量都明顯少得多,顯然是由於轟炸機機體更大、結構更復雜,單架成本也更高,財力和實力哪一點跟不上,都沒辦法自行發展轟炸機。因此自“古”以來,能研製轟炸機的國家都相對更少,能研製大型遠端戰略轟炸機的國家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今天入選的標準很簡單,沒別的就是大——當然是載彈量大而不是機體大。不用我說大家也能猜到,肯定是美蘇兩家包乾到戶了。不過照例,沒有批次服役的試驗機或者中斷研製的不算。
米亞-4: 1951年開始設計,1957年開始服役,最大起飛重量138500千克,最大載彈量12000千克。載彈12噸在今天看來並不大,甚至有些戰鬥轟炸機的載彈量都能超過這個數值,但作為蘇聯最早的四發大型噴氣式轟炸機,這貨除了轟炸以外還有改成了很多其他用途,包括空中加油機,還有一架改成了天然氣運輸專用機。
圖-22:20世紀50年代中期研製的一款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92000千克,最大載彈量12000千克。二戰結束之前,蘇聯人不太重視戰略轟炸機,僅有的幾款產量也不高,沒有發揮太大作用,直到弄到了B-29才急吼吼的搞出來圖-4,二戰結束後因為爭霸的需要,開始開足馬力。50年代超音速技術得到突破,第一代超音速轟炸機裡,美國以B-58為代表,蘇聯就是這款圖-22,儘管載彈量也只有12噸,但圖-22可以飛到馬赫數1.4以上,突防能力明顯更強,只不過在外掛導彈時必須降低速度。
FB-111:看編號就知道這是在一款在F-111基礎上研製的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51000千克,最大載彈量17000千克。以戰術戰鬥機為基礎改成戰略轟炸機,還是超音速的,恐怕也只有美國人能幹這事,只能說F-111底子太好。但也因為戰鬥機改來的緣故,航程並不太遠,只能算是中程戰略轟炸機,內部彈艙也不大,絕大多數武器只能掛在機翼下的外部掛架上。但FB-111出道的晚,在技術上也更加先進,採用了變後掠翼,最大飛行馬赫數在高空可達M2.2。
圖-95:1951年開始研製,最大起飛重量185000千克,最大載彈量20000千克。美國人一開 看到圖-95的螺旋槳,以為它的飛行速度只有600千米/小時,但實際上圖-95高空最大能飛到900千米/小時以上,得這益於那4臺NK-12渦槳發動機,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渦槳發動機,但它的渦輪輸出功率只佔總功率的1/3,另外2/3的功率則以噴氣形式產生推力,實際上可以認為是一臺“槳噴”發動機。
B-2:20世紀90年代研製的世界第一款隱身戰略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170600千克,最大載彈量23000千克。要是按研發時間本來應該排在最後的,但這貨載彈量沒那麼誇張,所以只好委屈點。這種飛機除了隱身外,最大的特點就是貴,單架造價24億美元,相當於1克B-2的重量抵當時3克黃金,美軍也買不起太多,只要了21架,服役過程中還摔了2架,現在總數量一個人手指頭加腳趾頭就能數得過來。不但買不起,養也養不起,太嬌貴,所以現在又在研製B-21,用起來沒那麼心疼。這裡又要提到1999年5月7日夜,B-2首次用於實戰期間,投下3枚精確制導炸彈擊中我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導致重大傷亡,這事後來由於美國賠償和總統親自道歉暫時放下了。
圖-22M: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70年代開始服役,最大起飛重量124000千克,最大載彈量24000千克。名義上是圖-22的改進型,但“改動量”比較大,基本上除了編號以外全是新的。採用了能兼顧高速突防和亞音速巡航的變後掠翼,起降效能也因此得到改善,老的圖-22已經全部退役,新的圖-22M仍是當下俄羅斯國家戰略威懾力量的組成部分。因為作戰任務的需要,圖-22M的海上作戰能力比較強,可以掛載專門研製的Kh-22,專克大型航母。
B-1B:上世紀70年代研製,最大起飛重量216365千克,最大機內載彈量34000千克。因為研製時間比圖-160稍早,加上兩者氣動外形很相似,所以總有人說圖-160“抄襲”B-1,抄沒抄大概也只有設計師自己知道,咱也不多追究了。B-1原來是作為高空高速突防的超音速轟炸機研製的,但高空突防突破不了蘇聯的防空網,所以後來中道崩殂了。最後在此基礎上轉而研發低空高速突防才又獲得生機,不過最大飛行M數也相應由2.2降至1.2左右。值得一提的是B-1B採用了多項隱身技術措施,雷達反射截面積已降低至B-1A的1/10,僅為B-52的1/100。
B-52:50年代中期就服役的“老前輩”,最大起飛重量229050千克,最大載彈量31780千克,是轟炸機界裡的一棵常青樹。B-52共安裝了8臺渦噴發動機,兩兩並列吊掛在機翼下,從1955年6月裝備部隊,到現在還在美軍中承擔主力,從越南戰爭打到海灣戰爭,又打到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開創了空戰史上首次使用空射巡航導彈的先例,創造了執行一次戰鬥任務留空時間最長,飛行距離最遠的紀錄。當然,今天的B-52和一開始的B-52,也就只有一個機殼長得一樣,最新的訊息顯示這種飛機打算一直用到2050年,到那時墨林在不在都不保險。
B-36:1946年首飛,最大起飛重量162200千克,最大載彈量38140千克。本次上榜的唯一一款活塞式轟炸機,也是機體最大的一款,翼展長達70米。B-36一開始的6臺活塞式發動機在噴氣時代顯得有些落後,於是後來部分改型又在機翼外側一邊裝了2臺噴氣式發動機,最終B-36上的發動機一共裝了10臺。B-36綽號“和平使者”,這個怎麼說呢?本來是準備投擲核彈的,這個綽號有點不那麼正經,但因為大家都不敢用,所以也算是取得了“和平”吧。B-36不但能投核武器,甚至還改裝過核動力,不過後來沒弄成功。
圖-160:上世紀70年代研製,斷斷續續直到快解體前才正式服役,最大起飛重量275000千克,最大載彈量45000千克。圖-160常用來對飆B-1B,從圖片上看兩者的確氣動外形很相似,但圖-160比B-1B要整整大上一圈,發動機最大狀態的推力已經相當於B-1B開加力時的推力,加力推力則比B-1B大上65%。因為白色的塗裝,圖-160喜得一個“白天鵝”的優雅綽號,但無論是機艙內載彈量還是總載彈量,圖-160至今都佔據轟炸機載彈量排行的第一名,同時它的高空最大飛行馬赫數超過M2,這兩者配合足以讓圖-160的威懾力顯得有那麼一丟丟恐怖。不過好的代價就是貴,加上蘇俄都缺錢,所以總產量也只有35架。
話說,轟炸機體積重量大、機動飛行能力差,很多人覺得這些轟炸機在現代導彈面前恐怕扛不住幾下打,即便隱身或低空高速突防,在對方實力比較強的情況下,也難逃被追著打的命。但實際上,很多情況下這些轟炸機的運用都有一些特點,像使用巡航導彈進行防區外攻擊、進行電子壓制以提高突防隱蔽性、提前取得了絕對的戰區制空權,等等,像B-52那樣的元老,在越戰時還經常被擊落,到海灣戰爭基本就橫著飛了,這些當然都不僅僅是飛機本身的進步。轟炸機的大型化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但其他趨勢也同樣重要。
上面的轟炸機都是老熟人了,老是這幾款來來回回的說,墨林倒真希望這種局面早點被打破,來個新的,把局面攪一攪也好啊……
還有一些預研的轟炸機,今天都沒有列進去,當然有些墨林也不太清楚,歡迎網友們留言補充。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