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5年開始,蔣介石對共產黨發動的進攻,不僅沒能取得勝利,反而失去了許多精銳力量。
而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有卓遠見識的愛國將領,都不願意繼續與人民為敵,紛紛棄暗投明,改變立場宣佈起義,這使得解放事業不僅僅大大加快,還減少了不必要的傷亡。
其中有10位國民黨將領先後起義,對戰局影響甚大,而他們最終都落得什麼歸宿呢?
揭秘十位有影響的國民黨起義將領的最後歸宿
高樹勳年少的時候,因為家境中途落魄,被迫自己出外尋求生存,不久便投奔到西北馮玉祥的部隊中,成為他的貼身護衛,專門負責馮玉祥的人身安全。
在1918年馮玉祥和北洋軍閥段祺瑞的漢口會面中,高樹勳寸步不離守候在其左右,從而使他全身而返,這使得馮玉祥對他另眼相看,推薦他去軍校進修,成長為一名高階將領。
1945年,時任國民黨第八軍軍長的高樹勳在邯鄲宣佈起義,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作為第一個起義的國民黨將軍,他的舉動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毛主席,朱德委員長親自給他傳送賀電,讚揚他的英勇氣概,後期高樹勳更是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高樹勳在1972年逝世,終年74歲。
潘朔端是雲南威信縣人,他自幼就受其父親的薰陶,其父親作為清末時期秀才,更是為潘朔端創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成年之後,潘朔端考取了黃埔軍校,成為了第四期的學員。就是這樣一位優秀將領卻在1927年,在蔣委員長髮動“412反革命政變”之時,憤然地退出國民黨領導的軍隊,並在兩年後回到了雲南,與曾澤生等人一起宣傳三大政策與反帝思想。
盧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潘朔端跟隨雲南愛國將領龍雲,與日寇展開鬥爭,在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中,潘朔端因功甚偉,被授予了國民黨一級榮譽勳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潘朔端被任命為國民黨184師的師長,並在越南接受了日本軍隊的投降。
1946年,他的部隊被調到東北戰場與當時的東北第四野戰軍進行交戰,可潘朔端不願意將槍口指向人民,便於1946年5月27日在海城宣佈起義,正式接受解放軍的整編。
後來,他又在長春戰役中為其解放做出了不少貢獻。1978年,潘朔端在工作中逝世,終年78歲。
在歷史緊要關頭順應潮流
曾澤生是雲南永善人,曾經在黃埔軍校第三期學習。1928年,曾澤生從黃埔軍校畢業之後回到了雲南,在當時實力強盛的龍雲手下任職,曾率領部隊參加了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痛擊日本侵略軍。
內戰爆發後,他的部隊從越南直接開赴東北,與鄭洞國一起死守長春。這使得曾澤生對國民黨失望透頂,在老戰友潘朔端的說服下,於1948年帶領國民黨六十軍宣佈接受整編。
他的行動打破了國民黨的抵抗計劃,徹底打亂了國民黨的節奏,這使得長春的解放程序得以加快。
在曾澤生起義之後,我軍不計前嫌依舊讓他擔任軍長,更是將他的六十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十軍,在50年代裡這支部隊又在朝鮮戰場大顯神威,狠狠痛擊了美帝國侵略者,1973年,曾澤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廖運周是中國共產黨秘密黨員,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之後,他按照命令,打進國民黨系統,並因軍事能力突出,逐漸地成為高階將領。
在淮海戰役的關鍵時刻,廖運周率領國民黨110師戰場起義,使國民黨失去了戰場主動權,為當時我軍圍殲黃維兵團創造了有利條件,成為淮海戰役勝利的關鍵。1996年5月,廖運周在北京逝世,時年93歲。
孔從洲是陝西西安灞橋縣人,他在年輕時就進入楊虎城的西北軍服役,並跟隨部隊參加過北伐戰爭,
1936年,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心懷不滿的他,聽從楊虎城將軍的安排,參加了著名的“西安事變”,帶領部隊一舉殲滅駐紮在西安的國民黨嫡系部隊,有力的支援了捉蔣行動。
1946年,孔從洲率領國民黨55師在河南鞏義起義,正式迴歸到人民懷抱中。1991年孔將軍在北京去世,終年85歲。
審時度勢,成為人民功臣
何基灃是河北省藁城縣人,從軍校畢業後,進入馮玉祥的西北軍工作,參加了馮與蔣之間的中原大戰。在日寇侵入中國後,他在愛國將領宋元哲的指揮下,在長城一線抗擊日軍,曾經親自率領大刀隊與日軍肉搏,取得了喜峰口大捷。
因為在戰鬥中表現勇敢,何基灃在戰後被提升為110旅旅長。1938年,因傷休養的何基灃秘密來到延安,他不僅受到了毛主席的親切接待,而且還在抗日軍政大學做了報告。
1939年,何基灃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淮海戰役期間,何基灃與張克俠一起帶領部隊在臺兒莊一線起義,使我解放軍部隊迅速透過此缺口截斷敵軍退路,最終成功圍殲了黃百韜兵團。建國之後,何基灃被任命為34軍軍長,後期又在水利部門工作,1980年在北京逝世。
張克俠是河北獻縣人,1923年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加入到西北軍中,1927年,曾經赴莫斯科學習,並秘密加入共產黨,成為周總理直接領導的“秘密黨員”。
抗戰時期,他率部駐守盧溝橋,提前得知日寇準備進攻的訊息,秘密安全轉移了大量抗日力量。
1948年,他和何基灃領導部隊戰場起義,為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建國後,張克俠任農業部副部長一職,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傅作義是山西榮河人, 1918年,從保定軍校畢業的傅作義,成為閻錫山的部屬,參加過由閻錫山和馮玉祥發動了反蔣戰爭,失敗後,被國民黨派往綏遠一帶駐防。
九一八事變後,傅作義積極抗日,在長城抗戰和綏遠抗戰中都有不俗的表現,取得了百靈廟大捷,打破了日軍企圖從蒙古邊境進犯我國的企圖,同時在聯合抗戰期間,傅作義和我八路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1948年,平津戰役爆發,我軍對天津採取攻勢,而對北平則圍而不打,希望透過和談使北平這座古都不受炮火之災,在我軍的地下人員的努力下,傅作義順應形勢,於1949年1月答應了我黨提出的和平解決方針。
這使北平沒有經歷炮火完好無損地回到人民的手中,傅作義也成為了千古功臣。建國之後,傅作義被任命為水利部部長,主抓水利建設,1974年他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陳明仁是湖南省醴陵縣人,曾經跟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過對廣東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在惠州會戰中,作為第一個登上城樓的黃埔學生,甚是被蔣介石看重,後陳明仁任國民黨第七十一軍軍長,在與日軍作戰的崑崙關戰役中表現英勇。
在東北的國共戰場上,陳明仁曾在四平與林彪率領的東北野戰軍激戰,曾使我方損失慘重。
1949年,陳明仁在長沙正式脫離國民黨體系宣佈起義,他的部隊被改編為21兵團,仍由他擔任總司令。1955年,陳明仁被授予上將軍銜,1974年5月,他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盧漢是雲南昭通人,他畢業於雲南講武學堂,是雲南的地方實力派,曾被任命為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為保衛我國的西南邊陲立下了不少功勞。
1949年,已經是強弩之末的國民黨,妄圖以雲南為依託,繼續負隅頑抗,但云南省主席盧漢卻不想讓這裡陷入戰火,再次生靈塗炭。
1949年12月,盧漢決定率軍起義,並於當日將國民黨在雲南的所有高階將領全部扣押。雖然國民黨軍隊對起義部長展開猛烈反撲,但無奈大勢已去。
在盧漢的努力下,雲南被和平解放。建國後,盧漢主要負責雲南地區的工作。1974年5月,他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吳化文是山東掖縣人,最開始是在馮玉祥的部隊任職,但都沒待多久,跟隨過馮玉祥、韓復渠,蔣介石、汪精衛等人被人戲稱為“五姓將軍”。
1948年,吳化文做出了他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一次選擇,在濟南戰役中,吳化文棄暗投明於10月19號宣佈起義,他這個舉動打破了國民黨悍將王耀武的整體防禦體系,使我軍解放濟南的程序大大加快。
濟南戰役結束後,他的部隊被組建為解放軍35軍,並在攻打南京時第一個衝進了總統府。建國之後,吳化文依舊被重用,擔任浙江交通廳長,1962年4月他病逝於上海,享年58歲。
在中華民族的解放程序中,有人成為時代的擋臂人,有人成為發展的助力者。
在歷史的轉折關頭,一些人能夠高瞻遠矚,以民族大義為出發點,胸懷蒼生百姓,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最終在人民解放事業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